內容
內容“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這句俗話,源於《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漢書.東方朔傳》也有同樣的用法,後人多用此告誡人們指責人不要太苛刻、看問題不要過於嚴厲,否則,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願意與之打交道,就像水過於清澈養不住魚兒一樣。但是,時下總有一些人喜歡背離這句俗話的本義,以此勸人凡事不必認真,得饒人處且饒人,甚至見了危害人民利益的人或事,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當寬也寬。這就有必要議一議了。
應該承認,這句俗語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恐怕主要還是因為它具有勸告人們待人少苛求、多寬容的積極意義。時下有些同志尤其是有的領導幹部沒有正確理解這句俗話的積極意義,而是把它當作“慈悲”為懷的處世哲學,在當“察” 的時候也一味寬容遷就,尤其是面對一些問題和矛盾時,漠然視之,放任自流,當“老好人”。殊不知,這種“慈悲”非但不能贏得多數人的好感,換來所謂的 “人緣”,反倒容易讓大家反感。
解釋
“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大戴禮記·子張問入官》
大意:水太清了就不會有魚,人過分苛求就沒有同伴了。這句話說明,與人相處,要有寬容的態度。過於苛求,就難以發現別人的優點,不能與別人合作,最終導致自我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