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子張問入官①於孔子。孔子曰:“安身取譽為難。”子張曰:“為之如何?”
孔子曰:“己有善勿專,教不能勿怠,已過勿發②,失言勿掎,不善勿遂③,行事勿留。君子入官,有此六者,則身安譽至而政從矣。
“且夫忿數者,官獄所由生也;拒諫者,慮之所以塞也;慢易④者,禮 之所以失也;怠惰者,時之所以後也;奢侈者,財之所以不足也;專獨者,事之所以不成也。君子入官,除此六者,則身安譽至而政從矣。
“故君子南面臨官,大域之中而公治之,精智而略行之,合是忠信,考是大倫⑤,存是美惡,進是利而除是害,無求其報焉,而民之情可得也。夫臨之無抗民之惡,勝之無犯民之言,量之無佼民之辭,養之無擾於其時,愛之無寬於刑法。若此,則身安譽至而民得也。
“君子以臨官,所見則邇⑥,故明不可蔽也。所求於邇,故不勞而得也。所以治者約,故不用眾而譽立。凡法象在內,故法不遠而源泉不竭,是以天下積而本不寡。短長得其量,人志治而不亂政。德貫乎心,藏乎志,形乎色,發乎聲,若此而身安譽至民鹹自治矣。
“是故臨官不治則亂,亂生則爭之者至。爭之至,又於亂。明君必寬裕以容其民,慈愛優柔⑦之,而民自得矣。行者,政之始也;說者,情之導也。善政行易而民不怨,言調說和則民不變。法在身則民象之⑧,明在己則民顯之。若乃供己而不節,則財利之生者微矣;貪以不得,則善政必簡矣。苟以亂之,則善言必不聽也;詳以納之,則規諫日至。言之善者,在所日聞;行之善者,在所能為。故君上者,民之儀也;有司執政者,民之表也;邇臣便僻者⑨,群仆之倫也。故儀不正則民失,表不端則百姓亂,邇臣便僻,則群臣污矣。是以人主不可不敬乎三倫。
“君子修身反道,察理言而服之,則身安譽至,終始在焉。故夫女子必自擇絲麻,良工必自擇貌材⑩,賢君必自擇左右。勞於取人,佚於治事。君子欲譽,則必謹其左右。為上者,譬如緣木焉,務高而畏下滋甚。六馬之乖離,必於四達之交衢;萬民之叛道,必於君上之失政。上者尊嚴而危,民者卑賤而神。愛之則存,惡之則亡。長民者必明此之要。故南面臨官,貴而不驕,富而能供,有本而能圖末,修事而能建業,久居而不滯,情近而暢乎遠,察一物而貫乎多。治一物而萬物不能亂者,以身為本者也。
“君子蒞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而達諸民之情。既知其性,又習其情,然後民乃從命矣。故世舉則民親之,政均則民無怨。故君子蒞民,不臨以高,不導以遠,不責民之所不為,不強民之所不能。廓之以明王之功,不因其情,則民嚴而不迎。篤之以累年之業,不因其力,則民引而不從。若責民所不為,強民所不能,則民疾,疾則僻矣。古者聖主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絨統充耳,所以掩聰也。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枉而直之,使自得之;優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民有小罪,必求其善以赦其過;民有大罪,必原其故以仁輔化。如有死罪,其使之生,則善也。是以上下親而不離,道化流而不蘊。故德者,政之始也。
“政不和,則民不從其教矣。不從教,則民不習。不習,則不可得而使也。君子欲言之見信也,莫善乎先虛其內;欲政之速行也,莫善乎以身先之;欲民之速服也,莫善乎以道御之。不以道御之,故雖服必強。自非忠信,則無可以取親於百姓者矣。內外不相應,則無已取信於庶民者矣。此治民之至道矣,入官之大統矣。”
子張既聞孔子斯言,遂退而記之。
作品譯文
子張向孔子詢問做官的事。孔子說:“做到官位穩固又能有好的名聲很難。”子張說:“那該怎么辦呢?”
孔子說:“自己有長處不要獨自擁有,教別人學習不要懈怠,已出現的過錯不要再次發生,說錯了話不要為之辯護,不好的事不要繼續做下去,正在做的事不要拖延。君子做官能做到這六點,就可以使地位穩固聲譽好,從而政事也會順利。
“況且,怨恨多了,牢獄之災就會發生;拒絕勸諫,思慮就會受到阻塞;行為不莊重謹慎,就會失禮;做事鬆懈懶惰,就會喪失時機;辦事奢侈,財物就不充足;專斷獨權,事情就辦不成。君子做官,去掉這六種毛病,就可以使地位穩固聲譽好,從而政事也會順利。
“因此君子一旦做了官,治理廣大的區域,就要以公心來治理,精心地思考而簡要地推行,再加上以上所講的六點忠信品德,考慮哪些是倫理道德的最高準則,把好事和壞事合併考察,推廣有利的,除去有害的,不追求別人的報答,這樣就可以得到民情了。治理民眾沒有逆天虐民的惡行,自己有理也不說冒犯民眾的話,處理政事沒有欺騙百姓的狡詐之辭,為了百姓安居樂業勞役不要違背農時,愛護百姓不能比刑法更寬。如果能做到這樣,就可以使地位穩固聲譽好,從而政事也會順利。
“君子做官,身邊的事看得清楚,就會心明眼亮不受蒙蔽。先從近處尋找自己需要的東西,這樣不用費很大力氣就可以得到。治理國家抓住了主要問題,不用興師動眾就可以獲得好名聲。凡內心存在準則、榜樣,那么準則、榜樣離自己不遠,就如同源泉不會枯竭一樣,因此天下人才匯聚而不會缺乏。根據才能的不同都得到任用,人才各得其用,政治就不會混亂。良好的德行貫穿於內心,藏在心志之中,顯露在表情上,發表於言談上,這樣,官位就會穩固,好名聲隨之而至,民眾自然就會得到治理。
“由此看來,身居官位不善於治理就會發生混亂,混亂發生競爭的人就會出現。競爭的局面發生,政治會更加混亂。英明的君主必須寬容地對待百姓,用慈愛之心去安撫他們,自然就會得到民眾的擁護。身體力行,是執好政的前提;讓百姓高興,他們的情緒就可以得到疏導。良好的政治措施易於執行而民眾也不會有怨言,言論說法符合民心,民眾就不會有二心。自己以身作則遵守法律,民眾就會以你為榜樣;自己正大光明,民眾則會頌揚你。如果自己貪圖享受而不節儉,那么生產財富的人就不努力生產了;貪圖財物又胡亂花費,那么好的政治措施也簡約不用了。假如政治出現了混亂,那么好的意見必然聽不進去;如果仔細審慎地採納別人的建議,那么天天都會有人進諫。能說出美好的語言,在於每天能聽取別人的意見;能有美好的行為,在於能親身去做。所以說統治民眾的君王,是民眾的榜樣;各級政府的官員,是民眾的表率;君王身邊的侍御大臣,是臣僕們的樣板。所以說榜樣不正,百姓就失去了方向;表率不正,百姓就會混亂;侍御大臣不正,群臣就會變壞。因此治國的君主不可不謹慎地遵守各種倫理道德。
“君子遵循道來修身,仔細辨別哪些是正確的道理來行事,地位就可鞏固,名望也隨之而至,終生受用無窮。所以女子織布一定要親自挑選絲麻,優秀的工匠一定要親自挑選材料,賢明的君主一定要親自挑選身邊的大臣。選拔人才辛苦一些,治理政事時就輕鬆一些。君子要想得到美譽,也要謹慎選擇交往的人。在上位的人,就好像爬樹一樣,爬得越高越害怕掉下來。拉車的六匹馬分散亂跑,一定是在四通八達的交叉路口;百姓造反,必定是因為君王政治措施的錯誤。在上者雖然尊嚴卻是有危險的,民眾雖然卑賤卻是有神力的。民眾熱愛你,你就能存在;民眾厭惡你,你就要滅亡。治理民眾的人必須要明了這個道理的重要。因此在上為官,地位雖然高貴也不要驕橫,富有了也要謹慎恭敬,有了根本還要考慮細枝末節,做好了事還要建功立業,有了長時間的安定局面仍然要不停地努力,近處的感情溝通了還要暢達到遠方,觀察一件事物要能聯想多種事物。治理一件事而萬事都能不亂,是因為能夠以身作則的緣故。
“君子統治民眾,不可不了解民眾的性情,進而了解民眾的感情。既已知道了民性,而又熟悉了民情,然後民眾才能服從你的管理。因此國家安定民眾就會愛戴國君,政策公平合理民眾就無怨言。所以君子治國,不能只是高高在上,不能做遠不可及的事,不責備民眾做不願做的事,不強求民眾做不能完成的事。為了擴大賢明君王那樣的功業,不顧民情,那么民眾表面恭敬實際卻不願迎合。為了增加已有的業績,不顧民力,那么民眾就會逃避而不服從。如果強迫民眾做他們不願做的事,強迫他們做不能完成的事,民眾就會痛恨,痛恨就會做出一些不當的事。古代的聖明君主戴著前面懸垂著玉的帽子,是用來遮蔽亮光的;垂於冠冕兩邊懸填的帶子擋住耳朵,是用來遮蔽聽覺的。水太清就沒有魚了,人極其明察就沒有追隨者了。百姓做錯了事需要改正,要使百姓自己有所認識;寬厚柔和地對待百姓,讓他們自己去發現錯誤;度量百姓的情況來教育他們,讓他們自己明白對錯。百姓犯了小罪,一定要找出他們的長處,赦免他們的過錯;百姓犯了大罪,一定要找出犯罪的原因,用仁愛的思想教育他們,使他們改過從善;如果犯了死罪,懲治後使他們得到新生,那就更好了。這樣君臣百姓上下親和而不離心離德,治理國家的措施就能夠推行而不阻塞。所以說執政者的道德,是政治好壞的前提。
“政令不切合實際,民眾就不會服從教導;不服從教導,民眾就不習慣遵守法令法規;不習慣遵守法令法規,就不能很好地役使和統治他們了。君子要想使自己的話被別人相信,最好的辦法是虛心聽取意見;要想政治措施迅速推行,最好的辦法是身體力行;要想使民眾迅速服從,最好的辦法是以正確之道來治理國家。不以正確之道治理,民眾即使服從也是勉強的。不依靠忠信,就不可能取得百姓的親近和信任。朝廷和民眾不能相互了解溝通,就不能取信於平民百姓。這是治理民眾的最重要的原則,也是入仕做官者最重要的綱領。”
子張聽了孔子這番話,就回去記錄下來。
作品注釋
①入官:入仕,做官。
②已過勿發:發:再次發生。
③遂:行,繼續做下去。舊註:“己有不善,不可遂行。”
④慢易:輕慢,不莊重。
⑤大倫:倫常大道。指人與人之間關係的根本準則。
⑥邇:近。舊註:“所見邇,謂察於微也。”
⑦優柔:寬舒,從容。
⑧法在身則民象之:自身用法度來約束,百姓就會效法而遵守法紀。舊註:“言法度常在身,則民法之。”
⑨邇臣:近臣,身邊的大臣。便僻:當作“便辟”,逢迎諂媚的人。此指君王身邊受寵幸的臣子。舊註:“僻,宜為‘辟’。便辟,執事在君之左右者。倫,紀也,為眾之紀。”
⑩貌材:良好的材料。
乖離:離散,不合。
供:恭敬。“供”通“恭”。
篤:深厚,厚實。
旒:古時帝王王冠上前後懸垂的玉飾。
枉而直之:使彎曲的東西變直。
揆而度之,使自索之:遇事要估量揣度,讓自己思索得出結論。舊註:“揆度其法以開示之,使自索得之也。”
大統:最重要的綱領、原則。
作品評析
孔子在回答子張問如何做官的問題時,不僅詳細敘述為官要注意的諸多方面,如以身作則、選賢任能、重民愛民、取信於民等,而且表達了極其精闢的思想。他說:“六馬之乖離,必於四達之交衢;萬民之叛道,必於君上之失政。上者尊嚴而危,民者卑賤而神。愛之則存,惡之則亡。長民者必明此之要。”在兩千多年前就有如此深刻的認識,真讓人驚嘆。
作者簡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農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農曆二月十一)),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漢族,魯國陬邑(今中國山東省曲阜市南辛鎮)人,祖上為宋國(今河南商丘)貴族。中國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創始人。孔子集華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時已被譽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最博學者之一,並且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 至聖先師、萬世師表。孔子和儒家思想對中國和朝鮮半島、日本、越南等地區有深遠的影響,這些地區又被稱為儒家文化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