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獨家專訪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
-歷程
從地質學者到探月專家
-揭秘
探月備下百種應急預案
-闢謠
嫦娥未失蹤照片沒作假
-進展
嫦娥下月面臨月食考驗
-建言
核心技術從外國買不到
昨天,天津理工大學名譽校長、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在百忙當中來到天津,為理工大學的學生們奉上了一堂精彩的月球探測科普講座。本報記者在去北京接歐陽院士來津的路上,有幸和這位科學家密切接觸。昨天一早,記者就和理工大學趙輝教授等人一起出發了。按原定時間,早晨8:00左右,大家趕到歐陽院士的家。雖然歐陽自遠院士已經72歲高齡,但走起路來非常利落,一隻手拎著筆記本和皮包,另一隻手還拿著送給理工大學師生的新年禮物。“我是答應學生們要給他們上課的,我不能食言呀。”他非常認真地說,他一直擔心天氣問題,害怕因為有霧影響來津時間,會讓學生們失望。而看到放晴的天空,歐陽院士放心地笑了,他說雖然來天津的次數不多,但天津人的熱情,讓他每次都有回家的感覺。歐陽院士打趣地對大家說,他和工作人員都是“月光工作”,因為“嫦娥一號”發射後是繞月工作,他們所在的區域必須對著月亮才能更有效地接收信息,所以他們的工作時間不是早八晚五的正常工作時間,而是月亮出來了,他們就要上崗工作。如今,“嫦娥一號”的工程任務已經圓滿結束,下面的工作就是數據接收分析,這些都是歐陽院士負責的工作,隨著收集到大量數據,他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這次來天津不但是一次科普宣傳,也是一種“放鬆”。說起自己被天津理工大學聘為名譽校長的事,歐陽院士謙虛地說,當名譽校長已經兩年多了,他很內疚,因為他沒有給理工大學做太多貢獻,今後一定要為學校發展做些工作。現在是探月工程十分重要的階段,理工大學可以發揮自己的科研特長參與到航天工程中來。
關於擇業
國家的需要就是我的選擇新報:您上大學時學的是地質專業,怎么最後成了探月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雖然我上大學時學的是地質專業,但地質專業和探月工程有著很多密切關係,所以並不是有些人想像的那樣,我一個地質學家搞月球探測是改行了。其實,國外的月球、火星探測計畫的首席科學家很多也都和我一樣是搞地質出身的。因為探測器發射上天后,最終分析的還是該天體的大氣、地形地貌、空間環境、物質組成、地質構造、內部結構和形成演化等內容。
新報:您是怎么想到報考地質專業的?
歐陽自遠:我是1952年高中畢業的,那時國家經濟建設正需要大批地質工作者,而從醫的父母都希望我去學醫,子承父業。我不顧他們的反對,報考了北京地質學院。畢業後就開始研究地球以外的物質,如隕石、宇宙塵、月球岩石等,從此我就迷上了這些“天外來客”。
新報:接觸探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
歐陽自遠:“阿波羅”登月後我一直關注月球探測的進展和研究成果,後來,美國送給中國1克月球岩石,我當時負責研究,十分珍貴。也是從那時起,我對月球越來越關注,而分析國外這方面的發展情況,結合科技創新和祖國利益,我認為探測月球很有必要。
新報:您什麼時候成為中國探月工程首席科學家的?
歐陽自遠:上世紀70年代末,我整理了月球研究資料,主編了《月質學研究進展》,為月球研究作了準備。1994年以來,一個新的月球探測的高潮又逐漸興起。2003年9月27日,國家通過了月球第一次探測計畫。後來,我被聘任為中國探月工程科學套用首席科學家。
關於探月
發射階段處處都是危險
新報:在探月工程中,您遇到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歐陽自遠:探月工程是個複雜、多學科集成的系統工程,因此有很多難題需要解決。我感覺最難的環節主要是兩個關鍵點,一個是發射階段,一個是嫦娥衛星通過遙控準確剎車、制動和被月球捕獲,進入環繞月球軌道。
新報:最終是如何克服的?
歐陽自遠:發射階段處處都是危險,一點錯誤都不能出,所以當時現場的工作人員都很冷靜、慎重、細緻、周到。由於準備十分充分,發射非常順利。而衛星被月球捕獲問題又是一個考驗,首先我們以前從沒有遙控過如此遠的衛星,沒有經驗可談,另外,準確入軌需要極其精確,衛星在太空飛行非常快,達到指定地點需要制動進入軌道,如果制動不足,衛星就衝出控制範圍飛向茫茫宇宙;如果制動過了,衛星會撞擊月球而墜毀。經過工作人員大量的計算和精確的操作,最終衛星精確入軌。
新報:嫦娥發射肯定對可能遇到的各種情況都做了應對預案,據您所知這樣的預案有多少?整個探月過程中是否用到了應急預案?
歐陽自遠:這樣一個複雜的工程肯定是有很多備選預案的,科研人員把每種可能發生的情況都想到了。準備了100多種應對緊急情況的預案,不過發射以來一切順利,沒有用上緊急預案。因此,從目前衛星的狀況看,“嫦娥一號”的發射和工作效果已超出我們的預料,非常成功。
關於傳言
網友質疑可以理解
新報:有網友提出,“嫦娥一號”傳回的照片是黑白的,為什麼不設計成首張照片彩色拍照?
歐陽自遠:月球表面就是黑白的,沒有色彩,是無法拍攝出帶顏色的照片的。當衛星轉到月球背面後,我們無法接收到任何信號,也無法與衛星通信,但這不能說明它失蹤了,因為它還要轉回來,就像日出日落、月落月出,這是很正常的事情。至於首張照片肯定是真的,那是我們用三天分析數據拼接出來的圖片,還要把拍到的球體展平拼接,可能會有些誤差,這也是正常情況,需要不斷研究修正,但並不能因此說照片是假的。
關於立項
一期經費可鋪兩公里捷運
新報:探月的費用大概有多少?
歐陽自遠:我們預算一期工程的總經費是14億元人民幣,在各地作報告解釋這14億元總經費時,我常選擇另一個數字作為參照物:在北京修建一公里捷運得花7億元人民幣,即用在月球探測一期工程的錢,在北京可以修建兩公里捷運。
關於家庭
為國家為事業無怨無悔
新報:聽說您上世紀60年代參加中國地下核試驗工作,經常“失蹤”?
歐陽自遠:1964年初,我參與地下核試驗工程,帶隊負責“選擇地下核試驗場並論證地下核試驗地質效應綜合研究”的任務。大約工作了9年時間,很多時候在新疆做野外工作,根本無法回家,更無法和家人聯繫。愛人不知道我到哪兒“出差”去了,好幾年的春節我們都在新疆戈壁灘上度過。家裡也不問我上哪兒,但其實後來也都知道,因為每次回來總得給家裡帶點東西吧。你說新疆有什麼?哈密瓜、葡萄乾,就是這些。你一帶葡萄乾回來那人家當然知道你是從新疆回來的,不過不點破就是了。
新報:家人都沒有您的訊息,孩子不認識父親。能說說您怎么履行丈夫、父親的責任的嗎?
歐陽自遠:照顧家裡生活和教育孩子都是妻子擔負。那個時代為國家、為事業,無論我還是妻子都沒有怨言。
新報:您經常上網嗎?都做些什麼?
歐陽自遠:我是經常上網的,每天都要上,主要是看看信息發發郵件。我很少打手機,到現在我都不知道如何在我的手機上儲存電話號碼,我和各地的朋友聯繫主要是通過e-mail,關於從政既然做就要努力做好。
新報:您擔任過哪些領導職務?
歐陽自遠:1993年,我就任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兼財政經濟委員會主任委員。其實我一點也不懂財政經濟,很多工作都依靠其他財政部門的老領導們,我虛心向他們請教、學習,有事大家商量,充分聽取大家意見,再做出決定,因此,工作很有成效。後來又做了環資委的工作,我儘量發揮我自己的能力,儘量去學習一些不懂的東西,所以我在貴州的時候,大部分白天的時間,來從事這項工作,晚上大部分時間是作研究,當然就很吃力了,所以我想以後就請求人大少給我安排一些工作,最後我也就沒有再擔任了。還有很多社會上的兼職,我覺得有能力就儘量做,主要是時間上有比較大的影響,但是我覺得總有個責任,既然你幹這個事情,你就得去努力做好。
新報:您對自己有什麼要求?
歐陽自遠:一年不求有很大長進,給老百姓做一兩件好事情,我就覺得已經很難了,這是我的真心話。所以我努力爭取去做,還好沒有太大耽誤。我真的搞起月球,人大副主任已經不當了,在最緊張的時候,我已經不擔任了。
關於教育
推動科普是我的心愿
新報:您認為目前我們的太空科普教育現狀如何?
歐陽自遠:適合青少年閱讀的科普書籍不是很多,這當然有很多原因,一方面原來我們對這方面重視不夠,另一方面是因為好的科普作家太少了。舉個例子,在“嫦娥一號”發射前,我主編的一套六本的《嫦娥書系》由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這套書屬於中級科普讀物,通俗淺顯,具備中等文化程度的社會公眾均可較順利地讀懂。編寫這本書還是有很大難度的,我很忙,沒有時間自己寫,因此六本書就找了六個作者,不但要寫得有文采,還要把深奧難懂的科學理論寫得通俗易懂,對於作者來說要求很高,有些時候常要推翻重寫,可見寫一本好的科普讀物很不容易。
新報:如何利用嫦娥探月計畫推動我國科普工作以及科技研發?
歐陽自遠:通過嫦娥探月計畫推動我國科普工作也是我的一個心愿,探月工程在全國上下掀起科普熱潮,各種科普講座,以及有關書籍出了不少。我這次來天津給大學生們作報告,也算是一次科普活動。希望今後社會上能有更多科普讀物和活動,提高青少年科普水平。
關於“嫦娥一號”
有信心通過月食考驗
新報:請介紹一下“嫦娥一號”的最新情況?
歐陽自遠:目前,“嫦娥一號”運行正常,數據接收也很穩定。
新報:還要經受哪些考驗?
歐陽自遠:如果說考驗,就是元宵節時,“嫦娥一號”面臨的5.5小時月食,因為地球的陰影遮擋了太陽光,蓄電池無法有足夠電能供應“嫦娥一號”。一般情況,“嫦娥一號”繞月飛行一小時通過向陽面可以蓄電,一小時通過背陽面需要供電,一旦沒有陽光,溫度馬上就會降到零下150多度。因此,月食來臨前蓄電池要充分蓄電,關閉全部科學探測儀器,蓄電池供電只用以維持衛星上的科學儀器不被凍壞。我們有信心通過月食的考驗。
關於“月亮女神”
中日月球探測各有千秋
新報:日本在2007年發射一枚名為“月亮女神”的月球探測衛星,而與我國的“嫦娥一號”衛星對比,兩個衛星的區別是什麼?
歐陽自遠:日本的探月衛星原本定於2003年發射,但推遲了四年,直到2007年才發射,由此可以看出日本科學家對待科學的態度是精益求精的,並對這枚衛星傾注了極大的心血,我曾很仔細地對“月亮女神”和“嫦娥一號”技術指標進行了對比和分析:“月亮女神”共攜帶重量約為300公斤的儀器,除了完成和“嫦娥一號”同樣的繪製月球表面立體圖、探測月表化學成分和空間環境等任務外,“月亮女神”最精彩的工作是精密探測月球表面重力場的分布。而“嫦娥一號”共搭載了140公斤的儀器,“嫦娥一號”衛星的雷射高度計比“月亮女神”要小,但解析度要高許多,同時,“嫦娥一號”衛星的相機設計則很巧妙,只用了一台相機。巧妙之處在於,利用一片面陣CCD組成了這台相機的電子“底片”,在衛星飛行過程中每次只取CCD面陣中的前、中、後三行像素的信號,相機在隨衛星飛行的過程中,對月球表面進行“逐行掃描”,就會獲得三個視角形成的三幅二維原始圖像數據,經過三維重構後,月球表面三維立體影像就被再現出來。中國利用微波輻射計探測月球表面亮度溫度,探測月壤厚度,估算氦-3資源量,是國際上尚未開展過的,具有鮮明特色的工作。可以說,中國和日本的月球探測各有千秋,都將為月球探測做出巨大的貢獻。
關於自主創業
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到的
新報:中國探月工程走的是自主創業的道路,那么中國企業是不是也應學習走自主創業的道路?
歐陽自遠:這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自己國家的發展,一定要走自主創業的道路。
通過以往的經驗,我們總結出: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是從其他國家難以買到的,而可以買到的技術並不是最先進的,而真正的核心技術,其他國家不但不會賣,甚至會對外封鎖禁運,所以發展自身,最重要的是走出自主創新的一條道路,才能有真正的自主和獨立,才不會挨打,才能有尊嚴。
新報:探月工程啟動之初遭遇的最大困難是什麼?
歐陽自遠:我認為在所有的工作中,能夠得到各方的“理解”是最關鍵的部分。在理解和支持的前提下,我們的工作就一定能取得成功。“理工大學”“賢進京三請院士”2004年4月,天津理工學院升級為大學,計畫加大引進高科技人才力度,準備請權威的院士科學家來校帶動科研教育發展。考慮到歐陽自遠院士負責的探月套用科學涉及材料、自動化控制等綜合學科,因此該校決定請歐陽自遠院士為該校名譽校長。當該校黨委書記雷克儉找到歐陽自遠院士,歐陽自遠院士表示,願意為理工大學做貢獻。得到這個訊息,學校領導班子十分興奮。為了請歐陽院士,也表達該校的一片誠意,該校派出趙輝教授,先後兩次進京專程拜訪歐陽院士。理工大學人的誠意打動了歐陽院士,最終他欣然同意出任該校名譽校長。2005年10月15日,理工大學為歐陽自遠院士準備了隆重的聘請儀式。當天,歐陽自遠院士就給師生們作了探月工程的報告,受到師生歡迎。同時,理工大學科研部門通過自己的科研成果和人才隊伍的成長也進入到繞月探測科學套用委員會,成為參與探月工程的一家天津科研單位。昨天下午三點,天津理工大學薈賢堂座無虛席。中國探月工程——“嫦娥工程”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天津理工大學名譽校長歐陽自遠,應理工大學邀請,專程作了題為《月球探測的形勢和中國的“嫦娥工程”》的報告。在兩個多小時的時間裡,歐陽自遠用清晰幽默的話語為將近1500名學生進行了一場豐富多彩的科普講座。歐陽自遠院士就月球基本性質,在人類探索太空過程中的特殊意義,在軍事能源等多方向的發展前景,當前世界太空科技發展形勢和近年來世界各國探月登月競爭局勢等諸多方面向1500名大學生做了精彩而幽默的演講,現場高潮迭起,贏得了學生們的笑聲和長時間熱烈的掌聲。“小隕石撞擊地球,將對地球造成非常大的危害,但白堊紀的恐龍不是被隕石砸死的!”歐陽自遠微笑著解釋說,當小行星的一塊直徑一公里的隕石在6-7億公里外,撞向地球表面,會對地球造成比印度洋海嘯還要大幾百倍的災難,強大的衝擊波會使地面表面升溫,一切能燃燒的可燃物都會劇烈燃燒,而因此引起森林火災,地球昏暗和酸雨會引起植物和動物的大量死亡,而據研究統計,導致恐龍的滅絕的那次撞擊事件,並不是歷史上最大的一次隕石撞擊地球的事件。至今,為了探索人類空間的奧秘,獲取新的資源,宇宙空間有795枚人造衛星,載人航天也有970人次,在2006年底之前,共有451名太空人進入了太空,人類也帶著無限好奇希望在其他星球上找到自己的同類,或是其他種類的生命活動。“目前,還沒有一位科學家發現過有外星人存在的可靠證據!”針對同學們對於外星人傳說的好奇,歐陽自遠這樣回答。“我聽說今年中國要再發射一顆‘嫦娥二號’衛星,用‘嫦娥二號’來撞擊月球表面,並由‘嫦娥一號’來拍攝全過程,並邀請日本的衛星一起來觀看!”此時,這位同學忽然說出一個自己從網路上看到的小道訊息,話音剛落,四周就響起了陣陣的笑聲。“這個事情我沒聽說,謝謝你告訴我。”歐陽自遠的回答,得到了滿堂的笑聲和掌聲。報告會後,歐陽自遠將“嫦娥一號”拍攝的首幅月球照片和一套由他主編的《嫦娥書系》作為新年禮物送給理工大學的師生們。“當我們的視線,隨著相機的移動,看到一幅幅圖像拉伸出來,心情異常激動,因為它是中國人依靠自己的力量獲得月球的數據。”歐陽自遠感慨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