嫘祖故里

嫘祖故里

嫘祖,一作“累祖”。中國上古神話人物。出生於西陵一說(今湖北省宜昌市),一說今河南省西平縣,一說(今四川省鹽亭縣)。西陵氏之女,北方部落首領黃帝的元妃,她發明了養蠶,史稱“嫘祖始蠶”。

基本簡介

嫘祖,西陵氏人,也寫作傫祖、雷祖或累祖,是中國史前社會傳說中的人物之一。劉恕的《通鑑前編·外紀》、羅泌的《路史·後紀五》、林漢達與曹余章的《上下五千年》等書,均說嫘祖發明了養蠶、繅絲和織綢技術,有力地推動了中國古代文明的發展,嫘祖因此被尊為中國古代文明創始者中的人文女祖。關於嫘祖的歷史,早期文獻的記載十分簡略,《山海經·海內經》云:“黃帝妻雷祖,生昌義。”只是說她是黃帝的妻子。《史記》卷 1 《五帝本紀》記載:“皇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也只是說明了嫘祖出生於西陵氏部族。這些史籍雖然說明了西陵氏部族與黃帝所統領的部族活動時期大體相同,但對於西陵氏部族的活動區域並沒有明文記載。所以與西陵氏部族和嫘祖相關的問題研究,成為學術界關注的課題之一。西陵氏部族的活動之地,可以說是研究嫘祖與嫘祖文化的重要依據。

目前學術界的研究成果表明,關於西陵氏部族的地望和嫘祖故里的認定存在十餘種觀點:河南有三地,開封、滎陽、 西平(主要說法之一);湖北有四地,宜昌、遠安、黃崗、浠水;四川有三地, 鹽亭(主要說法之一)、茂縣、樂山;還有山西的夏縣、山東的費縣和浙江的杭州。由於古代文獻上或多或少地有過這些地方為“西陵”或者與嫘祖傳說相關的記載,所以認定這些地方為“西陵”並非空穴來風,也就無法完全排除這些地方為嫘祖故里的可信性。

河南省

河南省西平縣

《史記》提到黃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妻,她發明了養蠶,為“嫘祖始蠶”。嫘祖是傳說中的北方部落首領黃帝軒轅氏的元妃。她生了玄器,昌意二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為妻,生高陽,繼承天下,這就五帝中的“顓頊帝”。 據《隋書·禮儀志》記載,北周尊嫘祖“先蠶”(即始蠶之神)。《通鑑外紀》記載:“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帝之妃,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路史》則稱:“伏羲化蠶,西陵氏之女嫘祖帝為妃,始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路史》則稱:“伏羲化蠶,西陵氏始養蠶,故《淮南蠶經》雲‘西陵氏勸蠶稼,親蠶始此’。”這種說法在宋元以後開始盛行。

嫘祖和黃帝的另一位妃子“嫫母”一起,幫助黃帝治理天下,嫘祖在和黃帝巡視天下時,病逝於途中,黃帝謚嫘祖為“祖神”。

《隋書.禮義志》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不僅有“桑”、“蠶”、“絲”、“帛”等字,而且從桑、從蠶、從絲的字多達105個,這充分說明在商代以前,已經有絲製品,自然有由綢帛製成的衣服。

由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聯合主辦,西平縣人民政府承辦的“中國河南西平嫘祖文化研討會”在河南省西平縣舉行。來自中華炎黃文化研討會、中國姓氏研究所、河南省炎黃文化研討會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國家博物院、北京社會科學院、復旦大學等單位的60餘位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民俗學家、社會學家雲集西平縣,對中華民族的偉大母親——蠶神嫘祖故里地望、嫘祖文化及嫘祖文化產業開發等進行了學術探討。

嫘祖是中華人文始祖黃帝的正妃。她發明了植桑養蠶和繅絲製衣,使人們告別了赤身裸體的荒蠻時代,並與黃帝一起開創了中華男耕女織的農耕文明,被譽為“人文女祖”,祀為先蠶和行神而世代尊崇。《史記"黃帝本紀》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路史"後記》等典籍也記載:“黃帝元妃西陵氏曰嫘祖,以其養蠶,故祀之先蠶。”

在為期三天的學術研討活動中,與會的專家學者圍繞嫘祖文化在炎黃文化中的地位作用及進行嫘祖文化研究的意義,嫘祖故里地望,嫘祖對華夏民族及人類文明的重要貢獻,嫘祖姓氏源流等專題進行了了廣泛而深入的學術探討。

由於幾千年男權社會形成的文化傳統,對嫘祖在中國歷史發展中的貢獻和所處的地位重視不夠,嫘祖文化研究幾乎處於空白。嫘祖生於何地,故里何在也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因此,嫘祖故里究竟在哪裡,成為此次研討會的一個焦點。與會專家學者經過到西平董橋新石器文化遺址實地考察和研究探討認為,西平縣無論是從地域或文化上都符合嫘祖故里的基本條件,是古西陵國的所在地,嫘故里就在今天的河南省西平縣。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魏嵩山在會上多方分析後指出:“黃帝之妻西陵氏嫘祖的生地及故里應在今河南西平縣,不在今四川鹽亭縣,亦不在今湖北新洲縣、浠水縣和宜昌市。今四川鹽亭縣是蜀人嫘祖王鳳的故里,而非黃帝之妻西陵氏的故里。西陵氏嫘祖既是黃帝之妻,有可能隨從黃帝到過今湖北新洲、浠水、宜昌等地,但非西陵氏族住地,因此黃帝之妻西陵氏嫘祖不會出生於此。”

嫘祖是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正妃(《史記·五帝本紀》曰:“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她發明了植桑養蠶和繅絲製衣,被譽為“人文女祖”(《通鑑外紀》云:“西陵氏之女,為黃帝元妃,始教民養蠶,治絲繭以供衣服,後世視為先蠶”)。西平古為西陵(《水經注》載“西陵平夷,故曰西平”

)。 專家最終認定:西平縣呂店鄉的董橋遺址就是嫘祖故里。嫘祖故里在西平縣的認定,對西平縣作為絲綢起源地納入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的申報、西平縣為絲綢文化之鄉的申報,以及全面開發嫘祖人文旅遊資源奠定了堅實基礎。

專家學者在在研討中還認為,嫘祖文化是炎黃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加大對嫘祖文化的研究與宣傳開發力度,對於增強海內外炎黃子孫的認同感,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促進祖國和平統一,促進中部的旅遊事業發展及經濟振興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四川省

四川省鹽亭縣

嫘祖故里——綠色鹽亭(全國綠化先進縣、全國綠化百強縣、綿陽農業大縣等)

穿行鹽亭大地,無不為其山之幽靜、水之清澈、景之美麗、氣之神爽而陶醉。鹽亭山水四季風韻各不相同:陽春三月,百花爭艷,青枝綠葉;炎陽夏季,濃蔭蔽日,蟬鳴山野;秋高氣爽,丹桂飄香,碩果纍纍;數九寒冬,瑞雪紛紛,銀裝素裹。

嫘祖宮

嫘祖故里的主體景觀嫘祖宮、位於鹽亭高燈鎮街後燈桿山,距鹽亭縣城41公里。據傳嫘祖發明栽桑養蠶時,因在野外而常遭鼠害、便用松脂照明以避之。後在此山立桿數丈懸明燈於桿頂以驅鼠,並祈求平安,野蠶家養後漸成民俗。為把女祖恩德在山上建廟塑像,命名嫘祖宮。

宏輝高華、堂煌典麗的嫘祖宮、造型壯觀的舞台、整潔雅致的紀念館、會議室、辦公室、接待室、廚房等組成3000多平方米的廟建築群。嫘祖宮所地高燈鎮有豐富多彩的嫘祖傳說故事、各具特色的嫘祖景觀多處。更有大量的出土文物。如:石斧、古桑化石、古桑殘 、銅鏡、金蠶、古絲絹、古梭子、陶雞、陶虎、陶杯、陶房、開元通寶銅錢和祭文原件。

1995年夏,四川省鹽亭縣金雞鎮南部的石老村嫘甸壩的村民們,在耕地下的石棺里發現了一對金屬蠶,經人民銀行鑑定,分別為銅蠶和金蠶。金蠶為純金,長4·5厘米,重7克。它是鹽亭是嫘祖聖地的珍貴文物佐證。

嫘祖宮與高燈鎮場接連,嫘祖宮以富麗多彩、交通食宿方便和深沉的歷史文化、吸引著海內外的遊客。

嫘祖陵

鹽亭是旅遊資源品味極高、開發前景最為廣闊的地區。鹽亭不僅擁有良好的生態旅遊環境,而且擁有世界旅遊之精品---嫘祖文化。以嫘祖陵為中心的嫘祖陵風景區建設已初具估摸,以嫘祖壇為中心的嫘祖壇風景區建設正加緊進行。境內現已開通尋根祭祖旅遊專線,每年農曆二月初十都要舉辦一年一度的嫘祖文化節。嫘祖故里是西至成都、九寨溝,東至三峽,北至西黃陵跨區域環線旅遊的明珠,必將成為全國旅遊的熱點景區。到鹽亭旅遊,既可飽覽美麗的山水風光,又可祭拜偉大母祖

岐伯宮

黃帝元妃嫘祖故里岐伯宮、地處川北鹽亭茶亭古鎮西街口回龍山、距鹽亭縣城49公里。山足與蓮花湖相通,水陸碼頭相連、坐車或乘船都能到達。

中華第一部中醫藥巨著《黃帝內經》作者、中醫始祖岐伯出生於古岐舌國。他首創以中草藥為人治病、開醫藥之先河。助嫘祖養蠶興衣。輔弼黃帝鑄成大聯盟、多民族、大文化、大統一的東方文明大國。受封在岐舌國、拜軍師、國師、天師。他精通醫學、政治、軍事、經濟、哲學、易學,為人類健康發展、歷史前進做出了偉大的貢獻。

在岐伯故里的崇山峻岭中,生長有上千種名貴的野生中草藥、茶亭鄉民歷來以種植中藥材為支柱產業。故又史稱“藥谷”。芯呈梅花瓣的桔梗菊糖量8.4%,超國標2.4個百分點,全部出口到韓國。

歧伯宮、岐伯殿、嫘祖殿、岐伯史績館,保存有豐富多彩的岐伯史跡。岐伯壩、岐伯樹、岐伯橋、岐伯亭、岐伯墓、岐伯洞、岐伯坡、石藥槽、木雕歧伯神像、出土岐伯樹頭等遺蹟和許多民俗傳統都記載著天師岐伯的豐功偉績。

歧伯宮與龍譚文物保護區、臥龍山紅軍亭、檬梓埡嫘祖公園各相距5公里、交通、住宿等適合遊客觀光。

歧伯故里優美的原始生態豐富的人文景觀,能讓人產生時光倒流的思古之感、又能喚起您對生活的滿腔激情。

龍潭廟

龍潭古廟位於嫘祖故里鹽亭縣茶亭鄉、五指山南余脈段黃絲嶺山下的龍鳳兩溪交匯之口。廟右是庫容318萬立方米、500畝水面的前鋒水庫、一片綠柳拂兩岸、清風送遊船的水鄉。龍溪和鳳溪相會於潭上直瀉潭中而成瀑布。此大龍潭水深莫測、與梓潼縣大興鄉的小龍潭地下暗河四十里連通。傳說禹王治水經此、見田舍被洪濤所淹、便用龍泉劍刺穿龍洞山,讓水分道流入彌江以消水患。

龍潭廟始建於唐、擴建於清。宏偉壯觀的嫘祖殿、禹王殿、歧佰殿、川至殿、觀音殿、桃園殿、三清殿、瘟祖殿、孔聖殿、十二生肖殿和舞台、茶園、服務房組成占地20畝的建築群。廟前分左右兩根高聳藍天的石“天官筆”、各高三丈三尺、粗6尺3寸。三國文物“關刀石”。龍潭還有先進的傳統文化“龍潭民間易學會”在全國有名。有豐富多彩的川戲、民歌、舞龍、耍獅等民間文藝。

紫雲罩山川、綠波俺龍潭。峻岭環四面、奇峰聳九天。戶戶垂碧柳、家家伴清泉。十里銀波燦、清風送遊船。

水、電、路三通、距鹽亭縣城50公里油路。

金峰寺

從川北山鄉鹽亭縣城驅車,沿唐巴公路東行20餘公里,至三國時代就有名的老雄關場,轉上金雄柏油路繼續前行,僅6公里路程,就到了歷史悠久的風景名勝區金峰寺。

金峰寺位居蟠龍山腰,據記載始建於元末明初年間。原廟以相連的三個大印盒式建築群組成。寺內布局錯落有致,建築結構別具匠心。琉檐斗拱,雕樑畫棟,技藝精淇;樓台水榭亭角翼然。廟外有近百株黃連古樹(現僅存10餘株)爭相掩映。山門下古驛道(南部縣的柳驛和鹽亭縣的富驛相距60華里)由東向西穿場而過;場後面的小河迴環蜿蜒東去,潺潺的流水終年不息。因此,古代的文人墨客經此地時無不揮毫即興。著名的古代詩人周啟瑤在地的《宿金峰寺》一詩(據南部縣文物館收藏的原稿)中吟道:“石蹬通天徑,金峰踞地幽;依山觀錦繡,遠水正回頭。僧指雲中樹,人登劫後樓;風塵余落日,古寺一淹留。”細膩地描繪出了金峰寺的秀麗景色,唱出了人們的共同心聲。如果把金峰寺的前身“白塔寺”、“五里三個場”、“三步兩洞橋”、“一廟九洞碑”(每座碑板上有面盆大個圓洞,現僅存有一個碑板)的演變細說起來,那就更具有神奇的色彩。

由於歷史的原因,原廟及其風景名勝,在19世紀80年代已被毀壞殆盡了。在改革開放的春風吹拂下,特別是在實施黨中央開發中西部地區的戰略部署中,金峰寺迎來了重建和發展的大好時機。經過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現在的金峰寺已建成了規模宏偉的各大殿堂及生活配套設施。在林濤擁翠、色澤鮮艷的山門前,一個陡峻而又用不鏽鋼做扶欄的近百級石梯,直接與唐巴公路(金雄段)相連。高峽出平湖,可以斷言:那時集文化、娛樂、經濟騰飛和旅遊為一體的金峰景區,定會令人流連忘返。正如鹽亭縣嫘祖詩書畫院會員盧宗寅在《贊金峰寺》一詩中吟詠的那樣:

鄉關風物歷史悠,

元末明初始興游,

街沿驛道聯京苑,

壁畫詩書著王侯。

過崗樓嫘祖文化風景區

過崗樓風景區,位居鹽亭縣八角鎮街後。是當代奧運射碟冠軍張山的故里。相傳嫘祖隨黃帝巡視時曾在此短住。

兩崗之山拔地聳天雄也、兩面絕壁似劍門險也、天橋橫空連南北、幽谷坦道走西東奇也、松柏成林、綠波淹映秀也、此灘、險、奇、秀之過崗樓也。

南崗建築群以“人民文化宮”為主體,是精神文明建設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四合大院可容三午人。北面刻於石岩上的嫘祖像高15.3米、寬8米、其神韻雍容雅典、堪稱當代第一大嫘祖像。左右是石雕馬、蠶對峙。像前立石碑三十張、介紹嫘祖光輝的業績。前面“巾英閣”分四層:底層是大門和走道。二樓是舞台,三樓陳列名人瓷像和簡介。四樓為“張山影展”,通過十框一百多張彩照、展現張山奮勇奪冠、為國爭光的颯爽英姿。東是“展覽廳”、有毛主席、周總理、朱德、劉少奇、鄧小平和十大元帥的圖片。還應時展出以突出黨的中心工作。如“香港、澳門回歸圖片展策。南北二崗之間山亭筆立、飛架於高空的鋼橋長30米寬1.5米、距地面10米。實現3如今過崗真有樓,明目清風伴人游”的夙願。

北崗建築群主體“王泉寺”佛教聖地。現已建成廟宇三座、近1000平方米。埡口鹽西油路中左側是“觀音殿”、上有石觀音,下有古岩泉、含多種礦物質、飲後倦意頓消、還可療疾、朝拜者絡繹不斷。觀音殿北上80梯是“天王殿”、兩傍四大天王赫赫生威。中居捧腹大笑的彌勒佛。從天王殿再登200梯便到“玉佛泉院”是由“大雄寶殿”、“韋陀殿”、禪房、經堂、用磚牆圍成的一座清靜佛院。殿內釋迦牟尼坐於中、佛身高一丈多、兩邊十八羅漢各觀喜、怒、哀、樂之表情。高懸的幢幡寶蓋、五光十色、極顯幽秘、朝日晨鐘暮鼓、遠近皆聞。

過崗樓風景區、以它深沉的文化獨具的特色、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良好服務設施、美麗的自然風光。近幾年已接待中央、省、市、縣領導,港、澳、台胞和遊客十萬以上。

嫘祖故里就在鹽亭

《史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嫘祖,是我國絲綢的偉大發明家,和炎黃二帝同一時期,是有史籍記載的我們中華各族人民的偉大母親。而千古傳頌的黃帝元妃、妻子嫘祖,其故里何在呢?

考證解開千古之謎

四川省鹽亭縣,始建於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西魏時“以近鹽井”而名鹽亭。目前,不僅有大量的出土蠶桑文物、化石、嫘祖文化遺蹟,唐代《嫘祖聖地》碑,而且還有許多關於嫘祖發現天蟲、養蠶制絲的傳說。經四川鹽亭嫘祖文化研究會,證明四川省鹽亭縣為嫘祖出生地,解開了困擾史學界的千古之謎。

嫘祖生於鹽亭青龍山

在鹽亭縣城南60公里,金雞鎮和高燈鎮交界處有一山為嫘祖山,嫘祖山的嫘祖穴,相傳是嫘祖出生地。傳說嫘祖誕生於5000年前的古西陵國,故里即今四川省鹽亭縣金雞鎮青龍山嫘祖穴。少年時的嫘祖便顯現出與眾不同的聰慧。一天,嫘祖在摘桑葚時,偶然發現桑蟲結的黃繭,便摘來含在口中玩耍,由於唾液浸泡加熱溶解了膠質,嫘祖無意中順手理出了繭中的絲線。用手一摸,還挺結實,不像蜘蛛絲那樣容易斷。聰明的嫘祖頓生編織蠶絲以代替獸皮樹葉作衣服的欲望。後來,嫘祖將野桑繭變為家養,又發明了一些繅絲的工具,實現了她以絲綢作衣服的夢想。從此,開啟了西陵部落衣著文明時代,結束了穿樹葉、披獸皮的生活方式。此後,年輕的嫘祖以發明絲帛而稱雄西陵,並受到黃帝的仰慕。便與黃帝聯盟聯姻,巡行天下,教民養蠶,普及蠶桑絲綢文化。輔佐黃帝,統一中原,奠立國基,是以稱她為母。如今,鹽亭每個與絲織有關的地名都有一個嫘祖蠶桑織業的故事在流傳,老百姓仍保留有每年祭祀嫘祖的民俗。

絲綢之源就在鹽亭

中華學者探密人類遺址認定,世界絲綢之源在嫘祖故里鹽亭。鹽亭人民充分認識到嫘祖文化是祖國絲綢文明的里程碑,絲綢文化又是巴蜀文化與中原文化相融相依的見證,因而努力恢復了嫘祖的歷史地位與她的本來面目。相信在不遠的將來,嫘祖故里———四川鹽亭,將以嶄新的姿態出現在天府之國,迎接海內外來賓。

鹽亭初探

鴻蒙初開,乾坤始奠,萬物萌生,靈長漸進。猿類分化,古猿類人。寰球至第四紀,母系之人成群,食野果,齧腥臊,披樹葉,衣獸皮,採獵有獲則飽,得穴築巢則安。後數世,母系群落為男性主宰,剽悍男性群落征並小系,形成部落。軒轅丘之部落聯合併征並若干部族,戰蚩尤,勝炎帝,北起涿鹿,橫跨黃河長江,征至東海、黃海、渤海,而為其首領之軒轅,被擁為大酋長黃帝,為中華民族奠定了雛形。黃帝入雍,得周部落始祖后稷(今陝西武功人),教民種植畜養;南入荊,得西陵氏慧女雷氏,立為正妃,教民栽桑養蠶,繅織縫綴蔽體。於是農耕定居社會雛形奠基。後世傳說上蒼賜穀神后稷、衣神雷氏(即嫘祖亦稱雷祖、先蠶)予黃帝耕織安民,以定天下。斯時,民安定而貢賦興,銅、錫、玉帛、皮、墨等,歲必上貢。

西陵氏為何部落,嫘祖為何地何族人氏?文字所記最古之事,惟有傳說,況資料極少,有文字記載乃四千年以後之事。據我國最早的地理學文獻《書經·禹貢》載,夏禹治水,初奠山川,禹以冀為中州,冀之西分為荊、豫、梁、雍四州,冀之東分為兗、青、徐、揚四州。《禹貢》載:“荊及衡陽惟荊州(湖北南漳西南之荊山陽湖南衡山以南是荊州。)江漢朝宗于海(長江、漢水入海好像諸侯朝見天子一樣),九江孔殷(沅水、漸水、元水、辰水、敘水、酉水、澧水、資水、湘水都合於洞庭湖,水勢盛大),沱潛既道(長江的支流沱水、漢水的支流潛水已疏通),雲土夢作義(音)(雲土,澤名,中有土丘可耕種;夢,澤名,在江北側,兩個澤開始得到治理)。”夏禹所劃荊州疆域獨以疏通長江為標誌,西陵為長江開口之地,處荊山之西南,巫山以東,其地廣西陵峽周圍數百里,此地人之群落以地名之,為西陵氏。正如黃帝起於軒轅丘為軒轅氏,以地名為姓氏耳。上古之世,長江尚未疏導。西陵峽羈鎖五龍(長江上游五大支流),上下游水患尤甚。“洪水泡天”、“洪水濟天”多患於此。近江峽數百里,洪水動輒淹沒數月乃至經年,氏族群落不可沿江而居,惟峽之東北百餘里之山丘利於人群居住。斯地即今之苟家埡區域,近西陵峽,通荊山北地。當時道途閉塞,無戰亂之憂,處峽江東北之山丘,無水患之憂。其山陵有雷丘(雷公山)居住西陵氏部族雷氏,倚狩獵種植果腹,養蠶繅織蔽體,雷氏中有慧女,繅絲綴縫出色,為軒轅所羨,娶為正妃,專事教民養蠶繅織,蔽體禦寒。至此,黃帝令養蠶之民歲必以絲帛上貢。今之苟家埡上古時或為雷公丘、雷公山不可確知,然雷家沖其地今在近處。至於苟家埡之“苟”或說為“敬”,或說“敬”家分姓為“苟”、“文”兩姓,另外儲存原姓“敬”,現在此地仍存三姓。

上古之文明,其傳承方式主要是靠傳說,傳說傳承了人類的習俗、崇拜、儀節等。苟家埡之養蠶史古遠,養蠶習俗有上古之風,尤其祭祀蠶神之禮儀流傳深遠。養蠶人每年三祭。一是初祭,在懷孵蠶卵前舉行。先是選身強力壯、已有生育之少婦孵蠶卵。清掃專用房間,用艾蒿煙燻,以雄黃調白酒口噴牆角,擇吉日上供,在房內焚香三日祭蠶神,孵蠶婦淨身靜心,單身獨居,避生人,避葷腥油煙,禁說“鼠”、“蠅”、“病”之類的字或音,禁忌很多,直待蟻蠶出,莊嚴氣氛始得解除。二是大祭。每年時值春蠶大眠放食之前的夏曆三月十五日(一說是蠶神生日,一說為蠶神升天之日),古時蠶農群聚雷丘(一說雷家沖)祭祀蠶神,祈禱豐收,後若干世,蠶農逐年集資,修成蠶神廟(一說財神廟),即雷祖廟。大祭之日,祭品除香菸酒果外,給神龕、神像披絲綢是必須的。主祭多為女性,或遇豐年,多有唱戲、玩燈之盛舉。大祭形成了廟會,常常聚南漳、保康、東湖、當陽臨縣之民數以萬計,祭至三日才散。三是末祭,為收繭繅絲、種蛾產卵之後。其時,家家戶戶殺雞、烹臘肉、繅絲鍋里煮鹽雞蛋,擺上供品作祭,請蠶卵入侵,送蠶神回天宮,舉家入宴慶豐收。宴後,洗滌蠶具,並用艾蒿、柏枝、雄黃等煙薰後專屋收藏。此種鄭重而廣有影響祭祀蠶神之禮儀,西陵峽周圍數百里區域唯有苟家埡有之。這一套完善祈祭蠶神之禮儀,苟無古遠傳說之傳承,豈能傳世!解放後,此禮儀早已打倒,然廟會依然熱鬧異常。

嫘祖故里最終認定為四川省鹽亭縣

嫘祖故里究竟在哪裡?

“嫘祖故里之爭,由來已久。”綿陽市學者李德書認為,由於歷史書中均未指明嫘祖出生地西陵究竟在哪裡,因而造成千古之謎,爭論不息。

嫘祖故里究竟在哪裡?綿陽嫘祖文化研究中心負責人介紹,上世紀80年代初,隨著鹽亭縣唐碑《嫘祖聖地》碑文的發現,最終破解了這一謎團,引起了國內專家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派專人前來考察,最終確定四川鹽亭為嫘祖故里。2002年,經過中國史學界專家的共同努力,編輯出版《炎黃匯典》一書,這一定論載入書中。但是,關於嫘祖故里的紛爭,由此卻愈演愈烈,先後有專家就鹽亭縣有關嫘祖實物遺蹟予以質疑。為了維護四川鹽亭縣是嫘祖故里這一事實,綿陽嫘祖文化研究專家先後多次撰文,就國內部分學者提出的質疑觀點,引經據典,逐一進行反駁,最終收效甚微。

嫘祖故里就在鹽亭

就在國內專家爭執不已之時,兩本權威刊物的出版,讓綿陽嫘祖文化研究專家吃下了定心丸。

綿陽嫘祖文化研究中心負責人介紹,2007年,鹽亭《蠶絲祖神傳說》(嫘祖傳說),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首次以政府的名義,對鹽亭嫘祖文化研究予以肯定,最終還了嫘祖的本來歷史面貌。但是,爭論依然沒有停止。今年5月,由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的《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再次明確“四川鹽亭是嫘祖故里”這一結論。在這本國中教科書中,編著者以大量篇幅,引用史料和學者論述,對鹽亭嫘祖故里進行詳細介紹。而此前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會出版的《四川歷史與社會》中,也就此進行詳盡介紹。

“這兩本教科書的出版,是嫘祖故里就在鹽亭的有力證明。”何天富說,在大量歷史資料的支撐下,鑒於上述不可爭辯的事實,今年7月23日,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向鹽亭縣委、縣政府發函,又明確將鹽亭命名為“嫘祖文化聖地”。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