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分類:青銅器年代:商
婦好扁足方鼎,商代後期,炊器,1976年河南安陽小屯出土,高42.4厘米,口橫長33.3厘米,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飪食器,既用於烹飪,兼可盛食。其最初的作用是煮食,但在商周時期專用於烹飪的鼎很少,在日常生活中則主要用於盛放已熟的肉食品。鼎是在新石器時代陶鼎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最初的銅鼎雖是模仿陶鼎而制的,但又有陶鼎所沒有的某些特徵,其基本形狀為兩耳、圓腹、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和圓形、方形的扁足鼎、分檔鼎等。它的形制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變化。目前發現最早的青銅鼎出現於商代早期,一直沿用至兩漢、魏晉時,是青銅器中使用時間最長、數量最多,地位最重要的,因而造型變化也很大。
①商代早期:器壁薄、小耳、深腹,最大腹徑在底部,空錐形足或扁足,一耳一足對應,另兩足位於另一耳兩側,三足呈等邊三角形,例:饕餮紋鼎
②商代晚期:多為厚立耳、直口、深腹、柱足,一足在腹的一側中央,另兩足於兩耳之間,三足亦呈等邊三角形。它的變化式樣或口微斂,或作敞口束頸的,還有淺腹的扁足鼎。另有一種特殊形式的鬲鼎,腹部與鬲相似,為三個袋形所組成,但其下另有三個柱足。是鼎和鬲的混合體。較早的鬲鼎袋狀分界較深,至商末周初逐漸退化,袋狀分界很淺,例:亞(弓弓)鼎
③西周早期:形制和商末大體相似,比較盛行的式樣是大立耳,口部略呈鈍角三角形,腹深大而下垂,例:龍紋五耳鼎
④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最流行鍋體形獸蹄足鼎,也有淺腹束腰獸蹄足,例:禹鼎,還有少數特殊形狀的,如:帶流的匜鼎等。(垂鱗紋有流鼎)
⑤春秋晚期以後:變化式樣較多,如南方諸國多行用長足的"鐈鼎"(亦稱"越式鼎"),三晉地區多行用短足扁圓體的蓋鼎(中山王鼎)。此外,還有平底鼎(自銘為"鼎升")、卵形體鼎等各種形狀。這個時侯的鼎多為附耳、有蓋(春秋早期以前很少有蓋的鼎)。
⑥秦漢以後:鼎漸稀少,即使有鼎,也是後世仿三代鼎之器,而且鼎的作用也發生了變化,由炊食之器變為祭器了。例:熊足鼎
青銅器原屬於日常生活用器,器物種類和形制也多仿陶器、石器等,但奴隸制國家卻將這些造型優美、技術精巧的日常生活用器根據禮樂制度的需要,賦予了特別寶貴而神聖的意義,而為這些目的製造出來的器物,就稱為青銅禮樂器,簡稱禮器,它直接為禮樂制度服務。鼎除了作為炊器與盛食器為貴族日常生活中不能相離者外,也是貴族進行宴饗、祭祀等禮制活動的最重要的禮器,在商周奴隸制社會中被用作"別上下,明尊卑"的標誌,是統治權力和等級身份的象徵。在《左傳》、《史記》中都記載了"定鼎"、"遷鼎"、"問鼎"等史實。其中表現等級秩序最明顯的,是西周的列鼎制度。列鼎制度根據貴族身份等級的不同嚴格規定用鼎的數量,據《公羊傳·桓公二年》何休註:"禮祭,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也。"每個鼎的形制、花紋都相同,呈奇數按大小依次遞減。到了東周時社會改革劇烈,列鼎制度遂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