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娶親
娶親習俗
大娶
“大娶”,男家備官轎、花轎兩乘,吹鼓手、彩旗前引迎娶。新郎換上新裝,多是身穿長袍馬褂,頭戴瓜皮帽或大禮帽,胸佩大紅花,乘官轎在先。另一乘花轎為新娘備用,去時由幼童或新郎之弟或妹乘坐,名曰“壓轎”,轎門上要貼寫有“吉星高照”的紅符。“大娶”一般白天進行,只有少數闊少結婚採用。
小娶
“小娶”,男家只發花轎一乘和燈籠火把到女家迎親,多為平民百姓結婚採用。淄川的“小娶”多在夜間進行,博山則均在夜間進行。
新婚第二天
新婚第二天,新郎新娘上墳祭祖,博山、桓台多在第三天祭祖,謂之“上喜墳”。三日這天,博山的新娘還要送婆婆一條新褲,有“待要富,三日給婆婆做條褲”的諺語。
娶親傳說
夜間娶親
關於夜間娶親,有這樣一個傳說:舊時,博山有一個惡霸翟三胡,是一個色魔,不論誰家娶親,他都享受初夜權,百姓為逃脫這一厄運,便在夜間偷偷將新娘娶回家。相沿成俗,直至今日。不論大娶、小娶,男方到女家迎親必須帶皮襖、紅氈,否則女家不發人。至女家,行“求婚禮”,新娘頭蒙紅紗,由父輩或兄長抱入轎內,亦有用椅抬入轎內,意思是腳不沾娘家的土。並有兄弟或近親的兩人相送,名曰“送客”。臨淄還有“押轎”的習慣,有小輩二人提水壺扶轎桿跟在兩旁。
“搶親”
舊時,博山一帶新娘上轎有被“搶 ”上轎的傳說。結婚那天,新郎帶車或轎,跟著一幫人到女家去“搶親”,新娘的兄弟背著她跑,伴娘在後面衛護,新郎則帶人追趕,經過一陣象徵性地爭奪後,才把新娘請上轎子。上轎前,新娘手中多要拿些東西,桓台多是手抱書和如意鉤(用紅紙包裝),博山的新娘多要帶些手帕,以備應付鬧房的人。起轎後,一路不能落轎,路遇墳墓、廟宇、奇石、怪樹等,均以紅氈遮蔽。桓台縣居民還有沿途送“過街面”的習俗,進村燃火把迎之。轎至男家門前,花轎面對喜神所在的方位落定,有的地方這時故意將大門關閉,讓花轎在門前停一會兒,謂之“頓性子”,目的是使新娘的性格綿軟,進門後服婆家的管教。待男家大門頂壓一對紅磚、兩雙筷子,門框貼“青龍”、“赤虎”,紅氈鋪地後,時辰已到,鞭炮齊鳴,新娘由兩“架女”相扶下轎,新郎在前引導,路過門坎時門坎放一紅紙裱糊的馬鞍子,新娘由嫁女攙扶邁過,叫“過門”,意在“前進平安”。在新娘向院內走時,一路有人向其身撒五穀雜糧、彩色紙屑,目的在於驅邪。院內擺放香案,夫妻拜天地,拋“長命火燒”。此後,新郎要用一條紅綢牽著新娘走向洞房,到洞房門口,新郎給新娘挑去“蒙頭紅”。桓台居民還慣以把蒙頭紅拋到房上去,然後才入洞房。新娘進入洞房後,朝喜神所在的方位坐下,謂之“坐時辰”,同時吃隨身飯——從娘家帶來的麵條——在開水鍋里一燙即撈出,不能煮熟,此時有人會問“生不生?”,新娘只能說“生”字,取生養孩子之意。傍晚,新郎新娘喝合卺酒,俗稱“交心酒”、“合婚酒”,親朋開始鬧房。
與此同時,新郎家須設宴招待女方的送客,並約定新娘歸家的日期,後返回(淄川境內送客返回時還要將新娘之套腳紅襪帶回)。有的地方是次日女家攜禮來探望,議回門期,名曰“圓飯”。周村的居民女方來“圓飯”的人所帶的禮物必須有一對鮮魚,男家回禮亦必須有一條鮮魚,叫“兩頭子有魚”。
建國後
50年代境內農村多用馬車,城區多用腳踏車,“送客”亦隨車陪行,新娘亦不再蒙紅頭巾。還有以彩旗鼓樂為先導,秧歌隊迎娶的。“文化大革命”時期,曾一度實行“革命”結婚,農村多以鋤、鐮、杴、钁為嫁妝;城區則以贈“紅寶書”為時髦,且多半步行至婆家。近年來用麵包車、小轎車迎娶的漸多。但一些禁忌、講究,如夜間娶親、持紅氈迎親、“頓性子”、鬧洞房、上喜墳等習俗仍沿襲至今。
夫婦“拜天地”之俗在農村一些地區仍保留。現在絕大多數地區結婚典禮多是向主婚人致敬、向父母致敬、互相敬禮,主婚人、來賓、新人講話即大禮告成。進入80年代,又提倡舉行集體婚禮,新郎新娘們歡聚一堂,由單位領導當主婚人表示祝賀,分發喜糖、喜煙,此外還有“旅行結婚”等形式。
新時期各種娶親
1.公車上娶親:2012年11月3日上午,石家莊街頭一輛“特殊”的公車吸引了眾多市民的目光:這輛公車的前擋風玻璃上貼著大紅的雙喜字,車體周身也用彩色氣球點綴。這是新郎史為滕迎接新娘王娜的婚車。
2.穿越田野娶親:今年國慶節期間,好友羅曉雨在家鄉河源市和平縣浰源鎮源塘村舉辦了一場低碳、環保的腳踏車婚禮。新郎和他的88名腳踏車友,騎行數十公里將美麗的新娘迎娶回家。一路美景相伴,歡呼相隨,這場別致的婚禮格外溫暖。
3.電動車娶親:2012年10月20日上午,在河北石家莊市區,兩位新人的“電動車婚禮”吸引了眾多市民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