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達鏡頭

70-210/3。 135MM/2。 90-180/4。

1938年兩個德國人叫PONDER&BEST的,也許是猶太人,創建了VIVITAR,它一直是一家美國公司。七八十年代VIVITAR鏡頭是由一批從PERKIN ELMER(有做FTIR的可能會知道)公司跑出來的設計師設計,採用大型計算機最佳化結構(傳聞如此),當時是很先進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生產過一批口碑很好的鏡頭。它的OEM廠中最被人提起的是KIRON,但TOKINA也是一大加工廠,也有在韓國SAMYANG生產的。有一種說法是系列號21開頭為日產,22為韓產。
VIVITAR生產好鏡頭導致經營不善,多次易手,所以以上說法都是傳聞,沒有人知道真相。
著名鏡頭:
70年代末:
70-210/3。5 第一隻有微距中長變焦67MM版1:2.2。 62MM版TOKINA製造1;4,最少見。
35-85/2.8 人為通過焦點漂移達到高相質。
24-48/3.8
90-180/4.5 被稱為製作最好的變焦(手感上的確比AIS好)。微距1:2,是真正微距變焦頭,平相場,比AF70-180早20年。同期NIKON生產80-200/4,VIVITAR這隻鏡頭遠遠領先各大巨頭。工作距離>.7米。VIVITAR還喪心病狂地為它設計過72MM環閃,沒推出。
它的大小份量和AF70-180基本一樣,但口徑是72MM。也許是因為180端4.5的緣故。原配是含SERIES 1 遮光罩的,光圈六片,少一點。對焦180度,變焦90度。非常平滑,即使在微距端也沒有焦點漂移。固定後組,變焦不伸縮,可旋轉三角架接環。多數成份是銅和鋼。
這個鏡頭是VMC鍍膜,但有一片反光較大,遮光罩很有用。就中遠距離來說,解析度至少不低於AIS80-200/4。
近攝180全開較軟,收光圈後很好。工作距離.7米,比70-180強多了。
可以和90/2.5的近攝管合用,效果不錯。
結構如下
28 1.9 有浮動鏡片設計,前組轉動(!)不伸縮。
90 2.5 現代攝影雜誌有兩隻解析度最高的鏡頭,一隻是LEICA蘇米克隆DUAL RANGE標頭,另一隻就是他。1:2微距頭,特配接圈含三片鏡片糾正近場相差後 1:1。DAVID RUETHER所評鏡頭中NIKON卡口最好的微距頭。TOKINA產,後TOKINA重新設計此頭為90/2.5 1:1,PHOTODO上得分和LEICA蘇米克隆依然持平,和現代攝影結果相同。
結構如下
135 2.3在此前VIVITAR生產過135/1.5 135/1.8,據說客戶是nasa。
200/3 可到1:4
600/8 折返
800/11 折返
以上是SERIES1 鏡頭。這批頭裡還有一些非SERIES 1值得注意
55MM/2。8 1:1
135MM/2。8 1:2 CF(CLOSE FOCUS)VIVITAR嚴格區分微距和近對焦兩個概念。標MACRO的必有浮動鏡片,以達到平相場。這只是全組移動,所以標CF。但是我相信這是做工最好的135/2.8,對焦環象割奶油一樣轉動540度(沒寫錯)。同時這也是近攝焦距最長的微距頭(AF200/4內對焦,近攝時候約為12CM,70-180更小),工作距離>.6米。VIVITAR 135/2.8至少有三個版本,,另兩個都是55mm口徑的,這個是62mm。產量單個卡口絕不超過一千。由於很容易和另兩個版本搞混,EBAY上的賣主往往30幾刀就出手了。但是你真的拿三十幾刀去買,到手的又往往是另兩個版本,通常賣十幾刀。
24/2 最好的版本是KIRON牌的,不過巨少見
另外還有28/2。 KIRON推出自己的24/2 28/2時,28/2價格和原VIVITAR一樣,24/2則翻了一番,而且產量少得多。一般認為KIRON有可能重新改進了24/2。另一方面,VIVITAR28/2隻是28/1.9的簡化版,而24/2本身沒有SERIES 1版,如果KIRO真的為它做過改進的話,KIRON版可以看做是SERIES 1版了。綜合這些因素,KIRON28/2比24/2要便宜。
24/2 28/2 好像還有CF版。
八十年代VIVITAR可能賣過一次,產品包裝變化,由原來NIKON式的菱形花皮變成平橡皮片壓SERIES 1字樣。變焦頭不再恆定光圈,但廣角擴到2.8。今天看起來意義不大。
定焦里值得一提的大概是105/2.5 1:1
但這批頭裡有一隻極品頭。
450/4.5 折返,絕對是空前絕後製作最好的折返頭。有一片直徑10CM非球面鏡,另專配一隻2X,有微距功能,即900/9 1:2.5,工作距離3M。據說生產過70隻。但我相信不超過500隻。鏡頭上標MADE IN TAIWAN ROC,但只是組裝部分,零件傳為德產,符合NASA要求。2X的結構和現在VIVITAR 2X MACRO很象,都是倍增管加增距管。因為是給折返頭使用,這隻2X沒有光圈耦合,而且是前後都是T MOUNT,幾乎沒有配用別的鏡頭的可能。但這隻2X只要在EBAY出現,輕易可以拍過100刀。如果它有光圈耦合併且有卡口,也許可以和TC-14C比肩而坐。
這張2x不是我的,我的是全新的。圖片上看它的光學結構很奇怪。
湊齊它的附屬檔案很不容易,包括35.5mm後置VIVITAR SERIES 1濾鏡5枚(巨酷,不可或缺),鏡頭蓋(巨酷,不可或缺),遮光罩(巨酷,不可或缺),皮盒(精工縫製,與鏡頭嵌合間不容髮,不可或缺),旋轉卡口(這個設計很巧妙,不可或缺或用Tamron ADAPT ALL 頂替)以及專用2X。
我覺得SERIES 1 里很多鏡頭都是由TOKINA做的,而非SERIES 1 則主要是KIRON生產。前者複製和重新開發的主要是1系列,後者主要是28/2 24/2。即使是非SERIES 1的產品在當年也保持極好的製做質量,不乏達到專業頭加工水準。VIVITAR的主要貢獻是採用浮動鏡片設計,使大光圈近攝可以有良好畫質。因此VIVITAR技術優勢是大光圈近距離,產品上最強的是微距和折返。 從以上SERIES 1的參數可以看出,VIVITAR儘量達到最大的光圈數,以至於出現1.9,3.8,3,2.3,之類很不常規的設定。所以我懷疑所謂SERIES 1可能有設計極限的意思,它可能是先劃定焦段,放大比,分辯率,然後得出最最佳化的結果。支持這一猜測的另一個佐證是,很多SERIES1 鏡頭都有參數相似的簡化版,規格和價格更為合理,SERIES 1更象是它們的招牌頭,領頭大哥。開發1系列的目的就在於得到簡單實用的派生頭設計。用料上SERIES1更為沉重,鍍膜使用VMC。非SERIES 1雖然沒有塑膠(除了後蓋,VIVITAR前蓋是金屬的,內圈植絨),但是手感要輕一些,可能是鋁多吧。
順便兩句,VMC的濾鏡鍍膜很好,現在也很便宜。VIVITAR的前蓋是扣上去的,如果用超薄CPL正合適。
派生頭可以舉例如下:
28/1.9 28/2 28/2 CF 28/2.8
90/2.5 90/2.8
135/2.3 135/2.5 135/2.8 135/2.8 CF
200/3 200/3.5
後面那些頭銷量大得多
VIVITAR在這些七八十年代的光學設計已經基本達到了現在頂級專業頭的指標。比如說
象28/1.9被AF28/1。4完全超過不過是一兩年的事,
90/2。5今天仍然是最實用的微距
200/3和180/2。8不相上下而它的1:4近攝還高於後者
90-180/4。5二十年後才出現AF70-180相匹,前者已絕跡多年,以至於B&H都把AF70-180稱為第一隻微距變焦頭。
70-210/3.5還在由tamron生產。
除了70-210/3.5之外,SERIES1市場上都不太成功。首先,這些鏡頭為使用者考慮很少,怪異的光圈給手動測光造成不變,使最大光圈形同虛設。其次,與今天VIVITAR神鏡不同的是,當年VIVITAR漫天要價,相當於今天買小白的價錢。最後,八十年代初,主廠卡口轉向自動,VIVITAR的優勢光學設計沒跟上轉型。另一方面,VIVITAR沒在變焦大光圈上尋求進一步突破,八十年代產品雖然有450/4.5這隻超級折返壓陣,但整體領先優勢減少很多,頹勢已顯。
VIVITAR對後來影響最大的是70-210/3.5。 子孫滿堂。最值得收入的當是90/2.5 90-180/4.5 450/4.5。除了NIKON外,它是唯一在長中短變焦都擁有微距的廠家。也許之間有什麼關係。但是V和N以及做出大光圈的O應當是ZOOMAR之後把微距現代化的三大功臣。
以上鏡頭很少流入國內。多數在EBAY上也只會一兩周到月一見。半年一現也可能。加上卡口多樣,除AI口外,多數是過時機身卡口,如F,FD之類。對AI口使用者來說,VIVITAR不便之處都不是問題,現在相機都有機內測光,AI口依然兼容性很好,至於價錢,SERIES 1 除折返三巨頭之外都只賣100-200刀。非SERIES 1 只在50刀左右。所以我只進AI口的。在國內不太可能玩VIVITAR。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