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創辦歷程
威海廣播電視大學
威海市工業學校

1986年12月,威海市職業技術中學更名為威海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
1988年5月,增掛威海市工業學校牌子。
威海教育學院
1988年6月,威海教育學院(籌)創建。
1993年4月,威海教育學院(籌)去籌成功,正式創建威海教育學院。
1998年8月,威海市廣播電視大學與威海教育學院合併。
威海市技術學院
1958年8月,山東省勞動廳威海工業技術學院創建。
1959年5月,改建為威海市工人技術學校。
1960年1月,改建為威海市勞動局技工學校。
1966年2月,改建為山東省勞動廳半工半讀機械學校威海分校。
1969年,山東省勞動廳半工半讀機械學校威海分校停辦。
1973年7月,山東省勞動廳半工半讀機械學校威海分校復校並更名為煙臺地區威海技工學校。

1984年2月,更名為煙臺市勞動局威海技工學校。
1987年12月,更名為威海市技工學校。
1995年1月,更名為威海市高級技工學校。
2002年12月,更名為威海市技術學院。
合併建校
2000年10月,威海教育學院、威海市廣播電視大學、威海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合併升格為威海職業學院。2004年5月,威海市技術學院併入威海職業學院。
2005年,被評為山東省首批骨幹示範性職業技術學院。
2006年,被確定為首批28所“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項目建設單位。
2009年,通過省級和國家級驗收,成為首批“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
辦學條件
院系專業

教學系 | 專業名稱 |
生物與化學工程系 | 高分子材料工程技術、藥品生物技術、套用化工技術、工業分析技術、藥品生產技術、食品加工技術、食品營養與檢測 |
機電工程系 | 機械設計與製造(“3+2”分段培養)、機械製造與自動化、數控技術、電氣自動化技術(“3+2”分段培養)、工業機器人技術、機電設備維修與管理 |
信息工程系 | 計算機套用技術、軟體技術(“3+2”分段培養)、數字媒體套用技術、動漫製作技術、物聯網套用技術、套用電子技術、通信技術 |
建築工程系 | 建築工程技術、建築電氣工程技術、工程造價、建築裝飾工程技術 |
工業技術系 | 模具設計與製造、機電一體化技術、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汽車電子技術、汽車行銷與服務 |
船舶工程系 | 船舶工程技術、焊接技術及自動化、輪機工程技術、船舶電氣工程技術、遊艇設計與製造、船舶機械工程技術 |
藝術設計系 | 服裝與服飾設計、服裝設計與工藝、數字媒體藝術設計、視覺傳播設計與製作、廣告設計與製作 |
經濟管理系 | 電子商務、統計與會計核算、市場行銷、工商企業管理、報關與國際貨運、國際經濟與貿易、冷鏈物流技術與管理、金融管理 |
旅遊與酒店管理系 | 餐飲管理、烹飪工藝與營養、文秘、旅遊管理、高爾夫球運動與管理、酒店管理、空中乘務 |
套用外語系 | 商務英語、套用韓語、商務日語 |
師資力量
截至2015年12月,威海職業學院共有教職工總數968人,其中專任教師628人,校內兼課人員95人,校外兼職教師204人,校外兼課教師10人,專任教師中獲高級職稱的有189人,具有博士研究生學歷的8人,占1.3%,具有碩士研究生學歷的156人,占24.84%;擁有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省級教學名師5人,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省級教學團隊4個。截至2016年10月,學院設有9個系、3個部和16個黨政部門。現有全日制在校生16545人,成人學歷教育在校生4045人。全院教職工1363人,其中,國家級教學名師3名、省級教學名師5名;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省級教學團隊6個。國家級教學名師:王亞盛
省級教學名師:許崇岫、趙錦強、劉華、王祖莉、戚曉霞
序號 | 教學團隊名稱 | 負責人 | 所在系部 | 級別 | 年度 |
1 | 套用電子技術專業 | 王亞盛 | 信息工程系 | 國家級 | 2008 |
2 | 機械設計與製造系列課程 | 董先智 | 機電工程系 | 國家級 | 2009 |
3 | 汽車底盤系統檢修 | 戚曉霞 | 工業技術系 | 省級 | 2009 |
4 | 餐飲管理與服務專業 | 王祖莉 | 旅遊與酒店管理系 | 省級 | 2010 |
5 | 服裝設計專業 | 徐春景 | 藝術設計系 | 省級 | 2011 |
6 | 會計與統計核算專業 | 隋秀娟 | 經濟管理系 | 省級 | 2012 |
教學建設
質量工程
中央財政支持的重點專業:餐飲管理與服務、套用電子技術、械設計與製造、電氣自動化技術、數控技術、套用韓語、商務英語、商務日語。
省級品牌特色專業: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機械設計與製造、電氣自動化技術、數控技術、市場行銷、餐飲管理與服務、套用電子技術、軟體技術、服裝設計、套用韓語。
國家級精品課程:表面貼裝工藝設計與管理、汽車柴油機電控系統檢修、機械製圖與測繪、汽車空調系統檢修、汽車底盤系統檢修、韓語視聽說、平面矢量圖像設計與製作、工業網路組態構建與運行、製造業成本核算實務、立體裁剪、綜合韓語、酒水調製、餐廳服務與管理。
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餐廳服務與管理、機械製圖與測繪、綜合韓語、汽車空調系統檢修、汽車柴油機電控系統檢修、立體裁剪、工業網路組態構建與運行、製造業成本核算實務、韓語視聽說、平面矢量圖像設計與製作。
教學成果
學生獲獎
在第六屆全國數控技能大賽中,威海職業學院機電設備維修與管理專業2011級學生岳書豪獲得數控裝調第5名的成績,被山東省政府授予2015年度“山東省技術能手”的榮譽稱號。在2015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競賽中,該院中餐麵點、服裝工藝兩個賽項獲得一等獎,船舶主機軸系安裝與維修、工業機器人技術和中餐熱菜三個項目獲得二等獎,服裝設計、船舶主機軸系安裝與維修和宴席設計與製作三個賽項獲得三等獎。2015年度,該院學生的競賽成果被收錄到《精彩紛呈-2015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圖冊。
學校榮譽
截至2016年10月,學院是首批28所“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之一,是國家高技能人才培養示範基地。先後獲得全省教育工作先進單位、首批“山東省骨幹示範性職業技術學院”、山東省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山東省高等學校校園文明建設工作優秀單位、山東省高等學校德育工作優秀單位等榮譽稱號。科研成果
2015年度,威海職業學院共有省級教研項目立項10項,結題3項,在研校級教研課題27項,結題10項。2014年度,威海職業學院共組織申報各類市級以上科研項目36項,其中山東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1項,山東省科技發展計畫科技引導類無資項目1項,山東省高校科研發展計畫項目2項,山東省藝術科學重點課題2項,山東省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十二五”規劃課題3項。2014年度立項“單獨招生管理系統(升級版)”等10項院內科研項目,資助經費達10.1萬元。結題項目28個,其中省級項目3項,橫向課題25項。
學術資源
館藏資源
據2016年3月圖書館官網信息顯示,威海職業學院圖書館共有紙質中外文藏書128.73萬冊,報刊合訂本2萬餘冊,中文期刊652種,報紙57種,電子文獻折合300萬冊;並實現了與山東大學威海分校圖書館、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圖書館館際間的合作。學術期刊
《威海職業教育》創刊於2015年,是經山東省新聞出版廣電局批准,由威海職業學院主辦的文理綜合類學術性刊物,準印證號為魯連內資第K1012號,主要刊發教學改革、技術套用、校企合作與產學研、院校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套用性研究為主。文化傳統
校徽
威海職業學院校徽由相互聯接的手構成齒輪,同時又是兩個相互嵌入的校徽三角形。中間為WHVC和1958字樣。兩種不同的顏色分別代表知識之手和技能之手,六隻手代表了學校創立之初的六個系部,手的形狀是字母V的變體,兩隻手加在一起是字母W的變體,三隻手是字母C的變體,將學校的英文簡寫WVC融入到校徽當中。
校訓
修德強能、嚴謹精細、經世致用修德強能:德為治校之本、立身之基,“修德”是對師生也是對所有人的基本要求。“強能”即堅持以能力為本位,充分體現出該院的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規格。
嚴謹精細:“嚴謹”是一種工作作風,是一種為人的品格。做人、做事、做工都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把每一件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精細”就是精益求精、認真細緻。古人說,差之毫厘,謬以千里。細節決定成敗,1%的疏忽可能會導致100%的失敗。
經世致用:“經世”是我們回饋社會、造福他人、影響世界、成就自我的人生價值與目標所在。“致用”包含教以致用、學以致用,這是教和學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