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家村

本詞條主要介紹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王哥莊街道姜家村、吉林省長春市寬城區蘭家鎮姜家村、山東青島市萊西市河頭店鎮姜家村、山東省淄博市桓台縣馬橋鎮姜家村、江蘇省南京市溧水縣洪藍鎮姜家村、山東省即墨市普東鎮姜家村、山東省膠南市海青鎮姜家村、雲南省麗江永勝縣光華傈僳族彝族鄉姜家村、雲南省會澤縣樂業鎮姜家村等村莊。

基本信息

姜家村

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王哥莊街道姜家村

姜家村坐落在王哥莊街道辦事處駐地西南1公里處,東鄰曉望村,西臨西山村,北靠王哥莊村,南依南山,隔山與北宅街道河東村相望。發源於口子前東坡和錐子崮東坡的王哥莊河在該村東匯流,由西向東入海。該村現有村民432戶,1290人,有姜、高、張、王、廉等姓氏,其中姜姓約占全村總人口的95%。

吉林省長春市寬城區蘭家鎮姜家村

姜家村位於蘭家鎮西,距鎮政府四公里,全村五個自然屯,分設六個村小組,共有耕地面積478公頃,總人口2056人。 本村的主要農產品:除了糧食作物以外,還盛產甜瓜、秋白菜、秋蔥、晚茄子等,品質優良,全都是綠色食品,年產量分別為甜瓜150萬公斤、秋白菜200萬公斤、秋蔥120萬公斤、晚茄子50萬公斤。 村裡有預留辦企業的土地12公頃,對外招商引資,交通便利,南面和東面都靠柏油路。

山東青島市萊西市河頭店鎮姜家村

村名由來

相傳元末明初,高家樓住著一個“韶曲”藝人,臨走時將所居村莊贈名為韶存莊。解放前,韶存莊分一保、二保、三保、四保,後來依據各保的姓氏多少,分出了姜家、胡家、戰家和劉家四個自然村。

政區人口

姜家村北靠產芝水庫,西臨大沽河,村中以姜姓為主,另有張、袁、王等姓,共有居民238戶,人口796人。全村有耕地53.4公頃,林地20公頃,村居面積3公頃。

經濟狀況

2004年。全村有工商戶10餘家、內資企業3家、私營企業2家。全村年經濟總收入達350萬元,人均收入達4400元。

村居建設

2000年,投資15萬元,新建村辦公室12間。2005年,投資3萬元,硬化路面600多平方米。

社會事業

1998年起,全村70歲老人春節可獲60元的生活補助。投資3萬餘元,為村民安裝自來水。村莊90%的農戶有彩電、冰櫃、機車和固定電話,有線電視入戶200餘戶[1]。

山東省淄博市桓台縣馬橋鎮姜家村

馬橋鎮姜家村位於桓台縣馬橋鎮中心,西鄰馬橋鎮政府,東鄰張田路,其中耕地面積535餘畝,全村現有住戶180戶,總人口648人。該村產業結構以速生林種植為主,村民多以從事第二、三產業。目前該村與鎮聯合開發鼎馨花園小區,該小區占地130餘畝。新開發的18棟新住宅樓與村自己開發的2棟舊住宅樓連成一片,形成現在的鼎馨花園小區,鎮村反覆研究決定,三年之內將姜家村整體搬遷,讓村民全部住上樓房。

江蘇省南京市溧水縣洪藍鎮姜家村

溧水縣洪藍鎮姜家村地處該鎮西南方,南聯和風鎮、東臨晶橋鎮、兩面緊靠石臼湖,交通便利,寧高高速貫穿而過。該村區位優勢明顯,基礎設施完善,自然環境優良。目前村轄區面積為6.2平方公里,有6個自然村,耕地面積為3340畝,共有27個村民小組,農業人口3583人,黨員86名。 該村水電通訊,到戶率為100%;衛生戶廁率達60%;生活垃圾集中處理率達60%;主幹道硬化率均達100%,農民居住區綠化率達40%以上。目前建有社區活動中心2個、新區衛生服務站2個。全村平均每年投入經費50多萬元進行村莊整治行動,使全村村民有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該村農業方面以水稻種植、特水養殖為主,產出穩定,農民收益良好。近年來,村黨總支、村委會認真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以發展經濟,強村富民為己任,揚長避短,發揮優勢,村級經濟得到了快速發展,村級綜合實力不斷提高,三個文明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各項工作都走在了全鎮的前列。截至2006年來實現村級經濟總產值達8020萬元,村可支配收入達28萬元,農民人均收入達到7097元。2008年全年完成經濟總產值9000萬元。實現縣村級集體可支配收入34萬元。農民純人均收入達8200元。

山東省即墨市普東鎮姜家村

 

村莊由來

據傳:明永樂二年(1404),姜姓來此地立村,稱姜家莊。同治《即墨縣誌》標有此名。

政區人口

即墨市普東鎮轄村。在長直東北1.5公里處。全村有耕地面積1675畝。2006年,全村共有212戶,總人口為680人,其中勞動力人數有380人。

經濟發展

2006年,全村糧食總產量達到958噸,經濟總收入為996萬元,人均純收入為6030元[2]。

山東省膠南市海青鎮姜家村

地理位置

姜家村位於海青鎮駐地東南7公里處,南邊與日照耕地接壤,沿村西向南1.5公里通往204國道,村後環鎮路向西2.5公里通往平日路。

海軍要地

姜家村村西南200米處有一明朝前建的“煙古墩”軍事建築物,高20米,占地1畝,現仍為中國人民海軍所用的“觀測點”。站於“煙古墩”上可觀黃海,早上可觀海水朝霞中噴勃而出的紅日。

村名由來

據傳,明初(1400年)姜氏兄弟3人自江蘇遷之煙古墩東北方居住,子孫繁衍立為姜家村。姜氏家族以農為業,隨著農業、商業的發展,村中逐步住入張姓、楊姓、安姓、韓姓、賈姓、石姓、陳姓、李姓,而姜姓於明末(1641年)因經濟發展所需,大部分遷出,後因流行瘟疫至該村現姜氏無傳人。

人口耕地

該村村域東西長0.6公里,南北寬0.4公里,面積0.24平方公里,村西南丘嶺耕地668畝,村東南、村東及東北窪耕地439畝。姜家村有150戶,人口520人。

經濟概況

姜家村自古以農業為主,舊社會生產艱難,1949年後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不斷改善生產條件,嶺地建成梯田,窪地建成防澇防旱的農業基地。村民自20世紀80年代逐步消除連雨生恐的草屋。90年代全村踏上溫飽生活路。隨著農業的發展,農村經濟不斷增長,自1996年植桑50多畝,糧食高產田400多畝,庭院養豬場100多個,年收入190萬元,村植樹造林260畝,個體工商戶4個。農民年人均年收入5378.4元。

文明建設

隨著經濟的發展,村莊建設、精神文明建設全面發展。村民居住條件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自1978年全村掃除了青少年文盲,姜家村先後有81名學生考入大、中專院校,其中成長為黨政副處級以上或軍隊營級以上幹部5人,高級人才(碩士、博士)5人。該村積極開展“五好家庭”、“十星級文明戶”活動,村民素質不斷提高,村莊風貌煥然一新。

獲得榮譽

該村先後多次被鎮黨委政府命名為“植樹造林先進村”、“精神文明村莊”、“五個好先進黨支部”等榮譽稱號[3]。

雲南省麗江永勝縣光華傈僳族彝族鄉姜家村

村情概況

村貌光明姜家村隸屬於光華傈僳族彝族鄉光明村委會,屬於半山區。位於光華鄉西邊,距離光明村委會6.00 公里,距離光華鄉2.00公里。國土面積0.77平方公里,海拔1,600.00米,年平均氣溫20.00 ℃,年降水量810.00毫米,適宜種植玉米、水稻等農作物。

自然資源

截止2006年底,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13.00畝(其中:田83.00畝,地30.00畝),人均耕地1.02畝,主要種植玉米、水稻等作物;擁有林地1,000.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10.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9畝,主要種植花椒等經濟林果。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06年底,已實現通水、通電話,無路燈。全村有24戶通自來水。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8戶(分別占總數的42 %和33%)。 該村到鄉鎮道路為土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碼頭)20.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6.00公里。 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83.00畝,有效灌溉率為73 %,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83.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75 畝。 該村到2006年底,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有29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6.1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4.10萬元,占總收入的67%;畜牧業收入1.20萬元,占總收入的20%(其中,年內出欄肉豬54頭,肉牛6頭,肉羊22頭);13林業收入0.80萬元,占總收入的 %;工資性收入0.80萬元,占總收入的13%。農民人均純收入400.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0.8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8人(占勞動力的11%),在省內務工2人。

人口衛生

截止2006年底,該村有農戶29戶,共鄉村人口111人,其中男性53人,女性58人。其中農業人口111人,勞動力74人。該村以彝族為主,其中彝族111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11人,參合率100%;享受低保2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鄉)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6公里,距離鎮衛生院2公里。該村無垃圾集中堆放場地,無村內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光明國小,中學生就讀到光華中學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6.00公里,距離中學2.00公里。截止2006年底,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6 人,其中小學生14人,中學生2人。

雲南省會澤縣樂業鎮姜家村

村情概況

姜家村村隸屬於樂業鎮鎮六合行政村,屬於半山區。位於樂業鎮南邊,距離村委會1公里,距離鎮26公里。國土面積2畝,海拔1880米,年平均氣溫14℃,年降水量920毫米,適宜種植辣椒、玉米、水稻等農作物。有耕地263畝,其中人均耕地1.45畝;有林地1800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49戶,有鄉村人口174人,其中農業人口173人,勞動力104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80人。2008年全村經濟總收入67.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212元。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養殖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263畝(其中:田32.01畝,地230.99畝),人均耕地1.45畝,主要種植辣椒145畝等作物;擁有林地1800畝,荒山荒地507畝,其他面積430畝。

農村經濟

該村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41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9萬元,占總收入的70.33%;畜牧業收入4萬元,占總收入的9.76%(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0頭,肉羊10頭);第二、三產業收入2萬元,占總收入的4.88%;工資性收入6萬元,占總收入的14.63%。農民人均純收入1579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殖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3.2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20人(占勞動力的11.36%),在省內務工20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辣椒145畝)主要銷售往省外。2008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5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36.59%。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辣椒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辣椒產業。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