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優越姜一村位於膠東半島西北部,渤海之濱,萊州灣畔,東與煙臺、青島毗鄰,西與濰坊相接。屬“青島一小時經濟圈”,“濰坊半小時經濟圈”。姜一村
自然資源
姜一村的野鳥類有16個目,44科或亞科,近200種。由於低多平原,人口稠密,野生獸類較少,主要有狐狸、獾、狸、鼬、野兔、蝙蝠、田鼠、鼴鼠、刺蝟。自1966年以後,狐狸、獾、狸、鼬等逐漸減少,有的已經絕蹤。昆蟲類有:野蜜蜂、螳螂、蟋蟀、壁虎、蚯蚓、蜥蜴、蠶、蛇、青蛙、蟾、赤眼蜂、七星瓢蟲、異色瓢蟲、中華草蛉、麗草蛉、葉色草蛉、大草蛉、大灰食蚜蠅、帶食蚜蠅、螟黃長距繭蜂、歷奇蜂等。蛇系無毒蛇,自1966年以後大量減少。魚類境內北臨渤海灣,海魚有:黃姑魚、小黃魚、鱸魚、梭魚、鯔魚、鰳魚、鮁魚、帶魚、鯧魚、蝦虎魚、銀魚、鮃、鰈、斑祭、梅童、鯊、鰩、鰻、鯛、青鱗魚等。近年因捕撈過度,黃姑魚、鮁魚、鯧魚大大減少,幼魚損害嚴重,故資源嚴重衰退。小黃魚、帶魚、鰳魚等瀕於絕跡。境內地處暖溫帶,適於水生動物繁殖生長。全市天然淡水魚種約10多種,分屬3目6科。此外還有蝦類、蟹類、螺類、多毛類、海貝類,海蜇等。姜一村自古以載槐、柳、泡桐、毛白楊、榆、楸、椿、桃、李、梨、棗、石榴、杏等鄉土數種為主。建國以後,先後引進了加拿大楊、北京楊、蘋果等樹木,並從青島引進了雪松、檜柏等觀賞樹木。
主要用材林有槐樹、刺槐、柳、泡桐、加拿大楊、簡陽、太青楊、北京楊、義大利楊、毛白楊、白榆、楸樹、樗樹,還有鄉椿、梓樹等。
主要經濟林有梨樹、桃樹、杏樹、蘋果樹、柿子樹、葡萄樹、櫻桃樹、栗樹、棗樹、山楂樹、銀杏等。觀賞樹有雪松、側柏、吹柳、懸鈴木、冬青等。
姜家姓氏
姜姓為昌邑最大的族姓,民間數百年來一直流傳著“昌邑縣,姜一半,天地不變姜不亂”的鄉諺。據《昌邑姜氏族譜》,昌邑姜姓有兩個來源,一為北宋靖康年間避金兵之亂,自寧海(今牟平)遷來,始祖為姜喜,六世之前,有紀名碑記流傳,六世之後,因元明之際兵亂,文獻難征。《昌邑姜氏族譜?淵源》有《自寧海遷昌邑譜圖》。昌邑姜氏另一來源,為元代中葉,自黃城陽遷入,始祖為姜文慶。《昌邑姜氏族譜》以姜文慶為第一世,五世為率,分支別派,至今已近三十世。姜一村是姜氏家族的起源地。地方民俗
春節的由來春節俗稱“過年”,是農曆的歲首,我國最盛大、最熱鬧的一個民族傳統節日。相傳在遠古時代,我們祖先時常遭受一種叫做年的怪獸的威脅。年的頭和獅子一樣威武,身軀比大象還要粗壯。力大無窮,年以平時捕捉百獸為食。到了冬天,它找不到足夠的動物,就下山騷擾民宅。百姓們被年驚擾,得不得安寧。
時日一久,人們逐漸發現這頭年獸的弱點。原來它害怕三樣東西,一是紅色,二是火光,三是響聲。因此人們就想了個辦法,到了冬天,年要出現的日子,家家戶戶都在門前通宵不睡,燃放劈劈啪啪的爆竹。這夜裡,年進村獵食,只見家家戶戶門前都有紅色火光、爆竹劈啪作響,嚇得回頭就跑,嚇得跑進深山,再也不敢出來了。
次日天亮,大家高興,出門相互道喜,還張燈結彩,殺雞宰羊,飲酒設宴來慶祝。
以後每到冬天的這個時間,家家戶戶都貼紅色的對聯在門上,並點燈籠、燃爆竹,敲鑼打鼓,晚上通宵守夜,第二天早上也互相祝賀道喜,這些習俗一代代地流傳下來,就是現在的過年。
辭灶
我國春節,應該是從辭灶開始。俗語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的辭灶,
舊時,差不多家家灶間都供上灶王爺的神像,神像上大都還印有這一年的古歷。人們稱灶王爺為“灶君司命”,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負責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為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以來就一直留在家中,以保護和監察一家;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灶王爺便要升天去向玉皇大帝匯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或惡行,送灶神的儀式稱為辭灶。玉皇大帝根據灶王爺的匯報,會將這一家在新的一年中應該得到的吉凶禍福的命運交於灶王爺之手(看來灶王爺是古代的住鄉幹部)。因此,對一家人來說,灶王爺的匯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係,所以在灶王爺起程歸天的時日燒香燒紙、虔誠送別,以讓灶王爺見了玉皇大帝後“多多美言”就是很重要的事情了。
辭灶,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也就是說灶王爺喜歡在天黑入夜以後起程。天黑下來後,在院子裡堆上芝麻秸和松樹枝,再將供了一年的灶王爺像請出神龕,連同紙馬和草料,點火焚燒。院子被火照得通明,此時一家人圍著火叩頭,很多老太太還習慣邊燒邊禱告:“眨眼又到二十三,敬送灶王上西天。壯馬陪,草料滿,一路順風保平安。臨走糖瓜都裝滿,見了玉皇進好言。”,灶王爺就在一家老小虔誠的祝福中,隨院子裡的香火飄然而去。但是這一套辭別灶王的虔誠詞句,現在的家庭主婦多不會說了,甚至廚房裡連灶王像都不貼了,只是在辭灶那天與長輩一起象徵性的吃一頓餃子感受一下民族文化的氣氛。
辭灶這天晚上昌邑人多吃水餃,並且全家人都必須要到齊才開飯,如果在外面吃飯就是辭灶辭在了外面,據老人們講是不吉利的,終究是灶王爺要走了,你不回家送送,家中長輩是怕灶王“生氣”的,最終還是為了“討好”灶王,以求得明年的好運氣。辭灶的前幾天,每家的媳婦一般都要回娘家去住幾天,因為從辭灶這天起一直到大年初四這段時間裡是不能回娘家的,否則老人們就認為會給娘家人帶來厄運。
掃屋(掃塵)
辭灶過後,便開始做迎接過年的準備。農村中要用一根長木桿綁上笤帚掃屋,把整個房子的天棚和牆壁清掃一遍,掃屋的習俗起源於一個詭異故事。
古人認為人的身上都附有一個三屍神,一次,三屍神密報,人間在詛咒天帝,想謀反天庭。玉皇大帝大怒,降旨迅速查明人間犯亂之事,凡怨憤諸神、褻讀神靈的人家,將其罪行書於屋檐下,再讓蜘蛛張網遮掩以作記號。玉皇大帝又命王靈官於除夕之夜下界,凡遇作有記號的人家,滿門斬殺,一個不留神。三屍神見此計即將得逞,乘隙飛下凡界,不管青紅皂白,惡狠狠地在每戶人家的屋檐牆角作上記號,好讓王靈宮來個斬盡殺絕。正當三屍神在作惡時,灶王爺發覺了他的行蹤,大驚失色,急忙找來各家灶王商量對策(按道理出現類似百姓詛咒天帝之事應該是灶王爺也住鄉包戶的安撫工作做的不好,所以他肯定有直接責任)。於是,各家灶王們想出了一個好辦法,於臘月二十三日送灶之日起,到除夕接灶前,每戶人家必須把房屋打掃得乾乾淨淨,哪戶不清潔,灶王爺就拒不進宅(這樣既掩蓋了怨聲四起的民情,又可以在來年上班時擁有一個潔淨的工作崗位)。大家遵照灶王爺升天前的囑咐,清掃塵土,撣去蛛網,擦淨門窗,把自家的宅院打掃得煥然一新。等到王靈官除夕奉旨下界查看時,發現家家戶戶窗明几淨,燈火輝煌,人們團聚歡樂,人間美好無比(這個官僚的王靈官呀,還未下凡先吆喝,他怎么能看到真正的民情呢)。王靈官找不到表明劣跡的記號,心中十分奇怪,便趕回天上,將人間祥和安樂、祈求新年如意的情況稟告玉皇大帝。玉皇大帝聽後大為震動,降旨拘押三屍神,永拘天牢。這次人間劫難多虧灶神搭救,才得倖免。為了感激灶王爺為人們除難消災、賜福張祥,所以民間掃塵總在送灶後開始清掃房子,在除夕灶王爺回來前清掃完畢,用一個乾淨的庭院來迎接灶王。(所以這個灶王到底是對百姓呵護還是對天帝負責很難斷定,應該是個內心充滿矛盾的基層官吏)
但是現在農村的房子大都已經裝修的富麗堂皇,甚至都用上了吸塵器,所以木桿上綁著笤帚掃屋的習俗已經逐漸被替代和淡忘,不過在除夕的前幾天把房子裡外都徹底打掃一遍的習慣還是延續了下來。
請老頭(上祖墳)
除夕的上午各家基本都已經把鮮紅的對聯貼到了大門上,門口兩邊掛上了大紅燈籠,並把家堂掛在了正房的正北牆上,家堂上寫著歷代祖輩的名字。家堂的下方一般要放一木製方桌,桌子上擺著貢品(多數是水果、饅頭、酒、年糕等)、蠟台、香簍等,在桌子的最裡面靠牆放著主盒子,講究的人家都把主盒子做的很漂亮,象古代的樓閣,有真正的門窗、廊柱甚至是門鎖掛,儘管主盒子一般只有二三十厘米高,但是其精緻程度絕對可以稱得上是珍藏藝術品。這主盒子就是已經逝去的先輩回家過年的房子。
除夕下午吃過午飯,孩子們就開始在道上(村子裡面的空場裡)燃放鞭炮,隨著劈劈啪啪的聲音各家的男人都陸續出來湊堆集合,一般是按族系成幫,五伏(就是向上推五輩之內的族人)以內的大多都要在一個團體裡。人湊齊以後,健在的輩次最高的長者就領著隊伍,年輕人和小孩尾隨其後,向本家的祖墳出發,一路上小孩都不斷的燃放爆竹,並高興的在人群里跑來跑去。到了本家墓田以後,先由年長者把先祖墳墓的尖頂處換上新的燒紙(一種發黃的粗糙紙張,專門用於祭奠燃燒),在各墳墓的祭奠池裡把燒紙點燃(燒紙在家裡早已經用木錘和紙鑿打上了銅錢的印痕,燃燒了就是給逝者送錢,至少要給先輩們付足回來的路費呀)並在燃燒的火苗中灑上少許燒酒,此時小孩們也開始燃放鞭炮,用以叫醒在墳墓中熟睡的先輩,燃放完爆竹後,本家的全體隊伍就開始集體向祖墳磕頭,一般每個墳墓磕三個,用這種虔誠的方式來邀請先輩回家過年。上完祖墳回家後就代表著把老頭請回了家中,然後把主盒子的房門打開,放上牌位,逝去的先輩們又做到家中最尊貴的正北位置了。
這家堂和牌位一般都擺放在長之長(每一輩次中的老大)家裡,也就是說太爺爺輩的牌位要放在大爺爺家裡,如果爺爺不在了要放在大伯家裡。請回老頭後年輕人就開始聚堆打牌、玩麻將等,享受春節的輕鬆時光。婦女多數都在包餃子,準備年夜飯,迎接年夜的到來。
大年夜?
很多家庭從除夕的晚上到初一早晨不睡覺,一家人守在爐子旁娶火,迎接新年的到來,這叫“守年”。昌邑的農村一般都在初一凌晨一點多就起床準備年夜飯,起床後先在房門後放一個小爆竹,然後打開門,家中主婦拿當年的乾草或豆秸生火下水餃,男人和孩子準備長木桿把鞭挑起來,在院子裡放,這就是我們昌邑人說的發碼子。放完鞭炮以後,水餃也煮熟了,年夜飯正式開始,在年夜的水餃中都習慣包上硬幣或棗等,如果誰吃到帶硬幣的水餃就預兆著他來年發財,如果吃到帶棗的水餃就預兆著他在新的一年裡日子甜美。
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聖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製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藥材,用麵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後,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熱。以後,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盤古開天闢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麵,新年吃麵,是預祝長壽百年。
吃完年夜餃子後,首先是長輩向房間正北掛著的家堂和桌子上貢著的牌位(年除夕請回來的老頭)磕頭,以表孝心和對逝者的思念之情,然後是孩子給父母祖父母磕頭,當然磕完頭後會領到壓歲錢了,這是整個春節中孩子最高興的事情。
自家的拜祖磕頭儀式結束後,大約就到凌晨兩三點鐘了,一般是整個家族中年長者的家庭成員在家等著,而輩次或年齡偏後家庭的男主人會帶著兒子陸續到年長者的家庭中叩拜並一起在年長者家中集合,家族成員中的老小男士集合完畢後,就開始正式拜年了,循序是首先拜本家家庭,如果遇到輩次比較低的家庭,一般年長或輩次高的男人就在門外等候,只要小孩子們進去磕個頭罷了,拜完了本家後就開始拜村內同姓的遠房家族(一般都是五伏以外的族系分支),拜完了其他族系以後就基本明天了,這時大家就去影上拜族長,拜完族長後拜年儀式就基本結束了,男人們會回到家裡替女主人和女兒,讓她們一起到處各家走走,女人們拜年最熱中的是看新媳婦,就是年前剛結婚的家庭(在農村多數家庭喜歡在臨近年根的時候辦喜事),而男孩子們會聚到一起去打牌、找同學或夥伴玩或者拜訪老師好友。人們忙碌了一年,平時甚至住的很近的朋友或親戚都不常見面,特別是在外地工作或居住的親人,一般都是過年回家,所以年初一是大家相聚聊天,暢談經歷的最好時機,在昌邑縣城裡居住的家庭一般在年初一都要舉家回村和族人吃團圓飯,有很多年輕的家庭甚至在年前就搬回老家,等待春節的到來,舉家一起感受民族節日的文化氛圍。
走親
春節走親(借春節之際拜訪問候親戚)習俗一般是初二走姥娘家、初三走姑姑家、初四初五走丈人家,寓意在借用年景看望一下長者,讓親人之間互相能見面,讓長者了解一下後輩的變化。昌北一般是初三卸家堂(把年除夕請回來的老頭送回去),也就是圓年,而雙台一帶習慣初五卸、岞山一帶習慣初二卸、圍子一帶都是十六卸,?本地風俗也不盡相同。一般單位都在處六之初十之間結束假期上班了,但是整個春節的程式還遠沒有結束,初七是財神的生日,早上大家都要放鞭炮祈禱來年的財運,初十是石頭的生日,昌邑沒有名山大岳,現有的石頭類器具只有碾磨,於是就用煎了的黍米糕祭奠碾磨。正月十五鬧元宵,鞭炮雷鳴花燈照。正月十五晚上,剛出鍋的餃子又擺上了供台,這是春節的最後一次磕拜神主。這天村子裡一整天都舉行踩高蹺、跑旱船、耍龍燈等民間傳統節目,整個春節喜慶進入了一個新的高潮,晚上大街上到處是燃放禮花鞭炮的場面,各類花燈掛滿街頭,特別是一些燈謎活動,更增添了節日的益智樂趣。到十六晚上男孩子們都聚在一起到村子周圍去尋找草垛點火打鬧,這是春節的最後一個節目,但是隨著文明生活的推進和人們安全意識的增強,十六考火的習俗已漸漸被淡忘。
十六過後,整個春節程式應該全面結束,大人們都陸續開始了新年度的事業,孩子們也都準備整理書包入學了,新的一年的時光又重新開始,並期待著下一個春節大家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