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芳飛

姚芳飛

姚芳飛,企業家,廣西河池東蘭人。

基本信息

人物簡介

姚芳飛,男,從1998年至今任廣西飛翔特種印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主要社會職位:南寧市青秀
姚芳飛
區第一屆政協委員、廣西區印刷協會理事、南寧市印刷行業協會常務理事。從草根創業到規模發展與制度化經營,再到現在的企業生產總值7031萬元、總利潤529萬元,上交國家稅費320萬元。姚芳飛無疑是廣西印刷行業的佼佼者。

人物履歷

1984.8-1993.4在邯鄲煤礦、南寧市等地務工
1993.5-1998.7任南寧市電腦紙印刷廠廠長
1998.8-2006.4任廣西飛翔特種印務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
2006.5至今 任廣西飛翔特種印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社會職位

南寧市青秀區第一屆政協委員、廣西區印刷協會理事、南寧市印刷行業協會常務理事
獲市級以上獎勵情況:
2005年度榮獲:南寧市先進生產(工作)者、南寧市先進企業家、振興南寧“創新•經濟效益杯”勞動競賽優秀組織者;南寧市先進企業。
2006年度榮獲:廣西壯族自治區總工會“雙愛雙評”工作先進個人;南寧市先進工作者、南寧市先進企業家;南寧市先進企業、振興南寧“創新•經濟效益杯”勞動競賽銅杯獎。
2007年度榮獲:南寧市先進工作者、南寧市先進企業家、南寧市企協工作積極分子;廣西壯族自治區《廣西印刷行業誠信企業》、振興南寧“創新•經濟效益杯”勞動競賽銅杯獎、《可變性噴墨數字印刷》項目獲南寧市職工科技創新鼓勵獎。
2005—2007年度廣西壯族自治區總工會榮譽工會積極分子。

主要成就

一、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七大”重要精神,遵守國家法律、法規,認真執行國家有關印刷管理法規規章,依法依規開展經營活動,創辦企業以來無任何違法違規行為。
姚芳飛
二、勇於開拓,積極進取,有較強的管理能力、豐富的現代企業管理知識和駕馭市場的經營決策能力,實現企業又好又快發展。近兩年投資1600多萬元,購置德國高寶四色膠印機、德國羅蘭對開四色膠印機等5台設備;廠房擴建工程已經全部竣工,擴建後建築面積為8972.52平方米,比原來增加 4058.42平方米。企業的經濟技術實力不斷增強,生產總值逐年遞增,由2000年的生產總值1000多萬,增至2007年生產總值7031萬元、總利潤529萬元,上交國家稅費320萬元,與2006年同比分別增長71.56%、121.21%、28.74%。
三、建立健全民主制度。堅持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公司的重大事項、管理制度和工資、獎金分配都經職代會上討論通過後再實施,各項管理的新舉措得到了廣大職工的擁護,職工們遵守相關制度的自覺性提高了,公司的整體氛圍更和諧、更穩定;加強工會組織建設,職工入會率達100%,積極開展工會活動,工會監督企業工作、合法維護職工權益的職能得到充分發揮,員工的政治、經濟、生活、文化待遇得到保障,從無勞動糾紛。
四、以人為本,熱愛員工,把員工當作企業財富,關注員工多方面的感受和需求。一是思想政治上關心。組織員工學習政治、法律,如黨的十七大精神和《勞動法》、《勞動契約法》、《安全生產法》、《工會法》等,提高員工的政治思想覺悟和法律意識,形成“員工懂法,領導依法辦事”的良好氛圍。二是生活上關心。員工工資與企業經濟效益掛鈎,實現企業發展成果共享,工資總額逐年提高,2005年133萬元,2006年165萬元,2007年202萬元,員工月平均工資達1476.61元。三是注重職工的學習、培訓。自創辦企業以來,就堅持實行“請進來、走出去”的方針。2007年初聘請印刷高級技師來現場培訓68人;組織29名員工參加“全區印刷行業專業技術等級資格鑑定培訓班”;選派到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培訓49人次,共支付培訓費、差旅費21萬多元;選派3名管理人員參加“南寧市2007年中級工商管理培訓班”。四是解除員工後顧之憂。2004年以來就與職工簽訂勞動契約,幫助員工購買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社會保險;同時,員工享有婚假、喪假、探親假、病假、產假。2007年為6戶有突出貢獻的職工貼息向銀行貸款購買商品房。
五、 在生產經營活動中,始終堅持“誠
信為本、科學管理、注重質量、服務完美”的經營理念,依法經營,按章納稅,以先進的設備和技術保證產品的質量,產品合格率100%,深受客戶的讚譽,在社會上的影響越來越大,贏得了市場,拓展了發展空間,為農民工、高校畢業生、下崗工人等提供了就業機會,為廣西的經濟發展做出了貢獻。
六、支持社會公益事業。經過十幾年的艱苦創業,姚芳飛已事業有成,圓了他的夢。但他常想,之所以有今天全靠黨的好領導,以及周邊熱心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他的朋友,還有與他一起奮鬥的員工的辛勤勞動是分不開的。因此,他抱著感恩、回報社會的心態,先後為社會公益事業捐助二十多萬,包括捐資助學、助殘、抗震救災等。面對未來,姚芳飛心還有一個心愿,就是不斷發展企業,多接納一些需要工作的人們,用自己的微薄力量為國家和政府排憂解難,為構建和諧社會而努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