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650~721)
正文
唐朝開元初名相。本名元崇,字元之。陝州峽石(今河南三門峽東南)人。武則天時以字行,玄宗時避開元字諱,改名崇。姚崇以門蔭出身,應“下筆成章”制舉,授濮州司倉。武則天時五遷為夏官(兵部)郎中。時契丹擾河北,軍書煩劇,姚崇剖析若流,受到則天賞識,擢為侍郎。聖曆元年 (698)為同鳳閣鸞台平章事(即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在一次奏對中,論列過去因謀反罪而身死破家者都是酷吏嚴刑逼供、自誣而死的事實,表示願以身家擔保現任內外官吏無反逆者,被則天大為讚賞。中宗復位後,姚崇出為亳州、常州刺史;睿宗即位,再次入相,但因奏請太平公主出居東都洛陽,被貶為申州刺史,移任徐、潞、揚、同等州,為政簡肅得人心。先天二年(713),被玄宗召入為相,建議十事,如以仁義治天下,三數十年不求邊功,宦官不得干政,皇親國戚不得任台省官,停止破格濫用人,以法制抑佞倖,公卿、方鎮、戚里不得“貢獻求媚”,不再增建寺觀宮殿,開言路納諫諍,杜絕外戚干政等,基本為玄宗所採納。姚崇還反對度人為僧,取締偽濫的僧徒一萬二千餘人,勒令還俗。開元三四年間,山東大蝗,朝臣及地方官以為蝗是天災,不能捕。姚崇堅持捕殺,並推行夜間設火、火邊掘坑、且焚且埋之法,頗見功效。開元四年(716),以幕僚受賄事請避位,薦宋璟自代。但仍受優禮,玄宗時常以國事諮詢。開元九年死。遺囑薄葬,闡明信佛之害,不讓子孫為其延請僧道、抄經造像和追薦冥福。
姚崇三次為相,皆兼兵部,對於邊境屯戍及士馬器械無不諳記。為政注意用人,罷冗職,修制度,擇百官各當其材。他和宋璟並稱“姚、宋”,同為後世稱道的良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