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姚坪鄉距離縣城82公里,屬黃龍灘庫區也是南水北調重點水源區,面積達20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8535畝,山場面積21萬畝。姚坪鄉位於房縣西北黃龍庫區中游,與鄖縣、張灣區、竹山交界。全鄉國土面積204平方公里,16個行政村,近2萬人,耕地面積1.8萬畝,山場面積21萬畝,水域面積20平方公里。30年前,勤勞純樸的姚坪人為支援黃龍庫區建設,無私地捨棄良田家園,移居到庫區周圍的陡坡上,他們在山樑上開荒種地,搭建避風遮雨的簡易民房。歷史沿革
相傳姚坪原先並不叫姚坪,叫辭豐,取《詩經》辭地之風的意思。整個地勢南北高且寬,中間窄,東西低呈琵琶葉狀,由西南向北傾斜,山勢由北向南變低,山背開闊,山頂圓狀,南部較平緩。其間有菱形河谷盆地分布,當時從上到下有四個很有名氣的坪,分別是河坪、弓坪、黃坪、安坪。清朝康熙年間,皇帝微服私訪到這裡,發現河谷盆地物產豐富,水草肥美,安居樂業,民風淳樸,有虞舜之靈氣,經不住大發感慨皆好坪也,順治生母姚氏說,姚字皆越美好之意。於是,後世便把這裡稱作姚坪了。20世紀70年代,姚坪人民為黃龍灘電站建設作出了巨大貢獻與犧牲。如今,姚坪鄉搶抓水庫移民後期扶持等機遇,因地適宜發展新產業,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新步伐,庫區面貌煥然一新:大力發展大棗、核桃、柑橘、茶葉、木瓜、山羊等富民產業,加大封山育林、退耕還林、植樹造林力度,大量修建沼氣,基本解決了農民燒柴問題,使庫區建設得到明顯改善;加快實施改路、改水、改除、改廁、改圈、改垃圾及通路、通電、通水、通沼氣、通信息等“六改五通”工程;推動化口管陰溝、金牛、西坡等10個村完成水泥公路建設,先後完成路基處理106.3公里,新建姚坪、黃坪、綠色河、信口等10個碼頭,投資300多萬元的姚坪、黃坪、信口安全飲水工程和分布在各村的1970口水窖讓庫區人民徹底告別遠赴數里肩挑背馱生活用水的歷史。姚坪鄉這個曾經貧困落後的庫區鄉鎮正快速向村村通水泥路、人人吃自來水、戶戶用沼氣灶、山上花果山、路邊建莊園、合理抓水產的富裕便捷新農村大步邁進。
現狀
當前,姚坪面臨著水庫移民後期扶持、新一輪扶貧開發、新農村建設等大好機遇。為改變庫區貧窮落後的面貌,姚坪幹部民眾大做生態農業富民、和諧社會安民、庫區建設便民、黨建升級活民四篇文章,建設富裕、文明、和諧、秀美新農村。發展
——做好生態農業富民文章。大量的荒山坡地和寬廣的清潔水域,構成了姚坪特有的山水資源優勢。按照“比較效益最大化和生態平衡”的原則,走“山上養羊經果林,山下航運搞水產”的道路,切實做大做強生態經濟,建設萬隻山羊和萬畝果茶大鄉。以產業固本強基,提升農業產品結構,最佳化產業布局,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增強流通商店的帶動能力,培育自身造血功能,形成持續發展能力。以跳出農業抓農業的理念,科學發展“一村一品”的經濟模式,建立健全農村市場體系,培育以山羊為主的畜牧業,以核桃、茶為主的果茶業,以養魚為主的水產業,以木瓜為主的藥材業。同時發展生態旅遊產業,通過健全吃、住、行、游、購、娛等旅遊要素,吸引市民來我鄉旅遊,帶動第三產業的發展。——做好庫區建設便民文章。姚坪是黃龍水庫最大移民鄉鎮,按照“整村推進、上下聯動、多方爭取”的原則,走“修路、飲水、造林、建沼氣”的道路,切實改善庫區人民生產生活條件。籌資修通姚坪至十堰的公路,並投資3000多萬元硬化16個村150公里的村級路,新修碼頭10-20個,在集鎮中心建成高檔次的鄉鎮級車站碼頭。針對姚坪“十年九災,九災九旱”的飲水困境,採取移民資金、庫建資金、扶貧資金捆綁使用的辦法,在水源較方便、人口較集中的村組建設自流引水工程,在水源不方便的地方建水窖,徹底解決民眾遠赴數公里肩挑背馱生活用水的歷史。加大退耕還林、植樹造林和封山育林力度,支持引導民眾加大沼氣能源建設力度,形成“村村通水泥路,戶戶有沼氣灶,人人用自來水”,“山上花果山,路邊建莊院,河裡搞水產”的新農村建設格局。
——做好和諧社會安民文章。姚坪已經連續多年無治安案件、刑事案件、越級上訪案件和安全事故。圍繞“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目標,重點發展社會事業,建設和諧平安姚坪,繼續圍繞民眾行路難、用水難、燒柴難、上學難、就醫難、生產難等突出問題,大力改善民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實施萬人大搬遷工程,大力改善民眾的人居環境。大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建設和諧社會,完善社會管理,增強社會創造活力。重視計生、綜治、安全生產和信訪工作,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真正打造公平姚坪、誠信姚坪、正義姚坪、法制姚坪、和諧平安姚坪,讓民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做好黨建升級活民文章。以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作為主線,以鄉村黨建升級為載體,以三聯兩創為抓手,以“三動”為手段,以“六抓六促”、“六通過六解決”為主要內容,加強黨的建設。形成靠機制選人,憑政績用人,用制度管人的局面,使幹部創事業、能人創企業、百姓創家業蓬勃興起。通過黨建升級,為實現農民大增收,條件大改善,生態大變樣,全民大創業,社會大和諧的奮鬥目標奠定政通人和、心齊氣順、風正勁足的政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