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流行性淋巴管炎又稱假性皮疽(Pseudofarey),是由皮疽組織胞漿菌引起馬屬動物的一種慢性、接觸性、創傷性的傳染病。首次報導見於14世紀,19世紀中期已廣泛流行於地中海地區,但在非洲流行最嚴重,故有非洲鼻疽之稱。第一、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曾流行歐洲、美洲、亞洲,在亞洲以日本流行最劇烈。在我國該病呈散在發生,到了20世紀80年代後期,僅有個別省區有零星發生。病原
本病的病原為皮疽組織胞漿菌(囊球菌),屬於半知菌亞門,絲孢菌綱,絲孢菌目,絲梗孢科的組織胞漿菌屬的成員。1873年,Rivoha在病馬潰瘍膿性分泌物中首先發現該病原。其臨床症狀為皮下淋巴管和淋巴結髮炎,化膿形成結節和潰瘍。病畜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其膿汁內含有大量的病原菌,膿腫破潰後,病菌可隨流出的膿汁及潰瘍分泌物而排出,當病畜與健畜直接接觸時可經損傷的皮膚或黏膜而感染。被污染的褥草、糞肥、泥土、用具、飼槽、醫療器械等是傳播媒介。本病也可通過交配傳染。蚊蠅也可將病原帶入健畜創口而引起感染。據資料報導,本病主要發生於馬、騾、驢、牛等。馬感染率較高為85%,驢感染率為32%,人感染率為20%,肉牛感染率為20%。
發病情況
2005年7~10月,貴陽市某奶牛基地先後有8頭奶牛發病,發病率為1.3%(8/600),死亡率為0.17%(1/600)。通過流行病學調查,該基地奶牛無鼻疽、炭疽等疫病史。臨床症狀
根據臨床觀察,病情的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初期,皮膚和皮下組織發生豆大至雞蛋大的結節,硬固,觸之無痛感。第二階段,結節逐漸化膿,頂部變軟脫毛,形成膿腫,最後破潰流出黃白色粘稠的膿汁,有時混有血液,繼而形成潰瘍。第三階段,黏膜損傷而出現原發性感染病灶。病變未侵入較大面積時,病畜無全身症狀,皮下結節破潰後易於癒合。第四階段,病菌經血液擴散到全身後,病畜部分皮膚、皮下結締組織及淋巴管形成較硬的結節和潰瘍,並長時間不癒合,流出膿汁,蔓延擴大形成轉移性膿腫。病畜體溫升高,食慾減退,逐漸消瘦,最後產生敗血症而死亡。實驗室診斷
選擇已波動而未破潰成熟的結節,外周用碘酊、酒精消毒後,用注射器抽取或在切開後採取病變部位的滲出物,用生理鹽水稀釋,然後塗片,蓋上蓋玻片,在400倍顯微鏡下觀察,可見卵圓形或橢圓形的組織胞漿菌,菌體一端或兩端尖如瓜子狀,半透明,有雙層膜。治療
治療原則:主要是抑制和根除組織胞漿菌的生長、繁殖,增強機體抵抗力。減少牛體皮膚外傷,殺滅蚊蠅,防止其它致病菌的繼發感染。局部處理:早期,將結節、膿腫等用外科手術摘除,再塗上20%碘酊。後期,膿腫成熟後進行燒烙,用1%碘酊紗布填塞。
全身療法:在採取藥物治療的過程中,常用黃色素100ml,5%葡萄糖氯化鈉500n4,稀釋後一次靜脈滴注,15天1次,連用3~4次為一療程。同時套用葡萄糖酸鈣、維生素C、青黴素等輔助治療。
典型病例
奶牛飼養戶張某飼養的18月齡育成母牛(865號)7月15日發病:牛在後肢跗關節正前方長出核桃大、蘑菇樣結節,硬固,無痛感,其它無異常。我們根據發病部位、病灶的性狀,結合當地流行病學,並取病料塗片鏡檢有大量皮疽組織胞漿菌,確診為奶牛淋巴管炎。
治療措施:(1)5%葡萄糖氯化鈉500ml,黃色素70ml。
(2)5%葡萄糖氯化鈉500ml,1g裝葡萄糖酸鈣100ml。
(3)5%葡萄糖氯化鈉500ml,維生素C30ml。
(4)5%葡萄糖氯化鈉500ml,青黴素800萬IU。4天內,按順序每天使用一組藥物靜脈滴注。8月9日,結節表面赤紅,觸之燙手,再重複用藥。8月25日,結節表面乾涸、開裂,表面溫度降低。9月10日,結節縮小,表面顏色變為黑色。10月21日,結節脫落,病畜康復。
小結與討論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臨床症狀和實驗室診斷,確診奶牛群發生了流行性淋巴管炎。發病初期,畜體無明顯症狀,不易被畜主發現,延誤了治療。分析致病原因主要為外傷所致,蚊蠅是本病的傳播媒介。
囊球菌的初代分離培養比較困難,需要時間較長,動物實驗也不易感染。因此,在細菌學診斷中最常用的是作膿汁壓片,弱光鏡檢。若在膿汁中見到有典型的囊球菌時,即可確診。但我國病馬膿汁中囊球菌的陽性檢出率為83.5%,說明鏡檢還有一定的遺漏率,對鏡檢陰性的可疑動物,還應結合其它方法進行診斷。
當本病具有明顯的臨床症狀時進行病原學檢查,易於做出正確診斷。但對於潛伏期或隱性感染的患畜,須作變態反應診斷。變態反應診斷方法:在初檢動物頸部中1/3的中央部健康皮膚處剪毛消毒,用遊標卡尺量其皮厚,皮內注射0.3ml囊球菌素,以出現小拇指尖大突起為標準。於注射後24、48、72小時各檢查反應一次(用遊標卡尺量其腫脹面積)。皮厚增加5.1mm以上為陽性,皮厚增加不到3mm為陰性,皮厚增加在3~5mm之間為可疑。若用濃縮囊球菌素(注射方法同上),於注射後24、48、72小時各檢查反應一次。腫脹面積達2cm×4cm以上為陽性,腫脹面積在2cm×2cm以下為陰性,腫脹面積在2cm×2cm~2cm×4cm之間為可疑。對疑似反應的牲畜,間隔一周在對側頸部再注射一次,兩次疑似者判定為陽性。
臨床用黃色素按療程靜脈滴注效果較佳,治癒率為87.5%。黃色素不單對紅血球內的血胞子蟲有殺滅作用,同時還對機體皮下和深部組織器官的細菌感染有抑制和殺滅作用。該病使用黃色素後,藥物可通過血液循環滲透入皮下組織,破壞菌體內蛋白酶的合成,抑制其生長、繁殖。病灶縮小、乾涸、脫落而達到康復的作用。黃色素毒副作用較小,使用該藥可減少藥物在乳汁中的殘留,且價廉易得,療效較好。
提醒飼養戶儘量改善奶牛的飼養管理,增加牛隻運動,增餵微量元素豐富的飼料。注意個體衛生,防止牛體受傷,有外傷應及時處理。採取一定的防蚊、滅蚊措施,防止牛體受到蚊蠅叮咬。
鑑別診斷:在鼻翼周圍發生病變時,應注意與皮膚鼻疽區別。淋巴管炎的潰瘍呈蘑菇狀;而皮膚鼻疽的潰瘍底部凹陷,濕潤如油脂樣,潰瘍面由肉芽組織構成堤狀邊緣,使整個潰瘍呈噴火口狀,不易癒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