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權主義哲學[社會學科]

女權主義哲學[社會學科]
女權主義哲學[社會學科]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女權主義哲學(Feminist philosophy)又譯女性主義哲學,發端於20世紀70年代,是西方婦女運動實踐和女性主義理論探討的產物。經過30多年的發展,女性主義哲學以其獨特的研究視角、執著的批判精神,在哲學研究方面已取得引人注目的成果,推進了當代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的發展,並對女性主義理論與實踐產生了重大影響。

歷史背景

女性主義已成為當今時代的一種頗具影響力的哲學價值觀和方法論,它以“性別”為分析範疇來重讀、解構和重建哲學,批判和檢討許多導致人類自身及自然危機的固有價值觀體系,為協調和解決各種衝突,創造更為開放、更為平等、更為自由的哲學思維空間,培育新的時代精神作出獨特的貢獻。近現代,女性主義哲學在西方社會得到飛速發展,已有大量著述問世。自1995年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在中國召開以來,國內許多學者開始進入女性主義哲學領域翻譯、介紹、梳理和研究西方學者的成果,並完成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論著。經過十餘年來的開拓發展,女性主義哲學研究已經在中國初具規模,而且愈發進入到主流哲學中,成為一種新興的學術力量。

中國女性主義哲學研究不斷拓展,成果豐碩。在中國學術期刊網路總庫中,以“女性主義”為關鍵字進行搜尋,2006—2010年間共有文章3700餘篇,以“女性主義哲學”為主題搜尋的結果為180餘篇,比過去十年(1995—2005)增長了28.6%。而在“中國知網”,以“女性主義”為主題詞檢索,在2006—2010年間,有9207條記錄,2006—2011年間卻有11475條記錄,一年內就增加了2268條記錄。而且,女性主義哲學研究的領域也不斷拓展,不僅僅局限於諸如馬克思主義哲學、倫理學等學科,還增加了許多新領域和新視角,諸如女性主義生態學、女性主義政治哲學、女性主義宗教學,以及女性主義精神分析學和女性主義教育學等等。

主要內容

女性主義哲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大致可以概括為兩大部分,一是對西方經典原著的翻譯和解讀,二是對女性主義哲學基礎問題的深入研究。

翻譯解讀

一、對西方經典原著的翻譯和解讀

近現代以來,女性主義哲學在西方社會的迅速發展也引起中國學術界的關注。北京大學出版社專門組織翻譯了當代女性主義哲學經典著作劍橋《女性主義哲學指南》,並在2010年出版中譯本。該書共分十三章,從一個宏大的、全方位的哲學場景中展現當代西方女性主義哲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對國內相關研究和高校哲學專業教學具有重要的參考作用。一些中國學者也開始了對西方女性主義哲學研究成果的篩選編輯工作,例如2007年,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了《女性身份研究讀本》一書。同時,中國也出版了一批國外著名女性主義哲學家代表作的中譯本,例如,美國女性主義哲學家朱迪斯·巴特勒的經典著作《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和《消解性別》中譯本。在宗教學領域,中國也翻譯出版了被稱為北美宗教心理學奠基人的女性主義哲學家奈奧米·R.高登博格的兩本著作,即《身體的復活——女性主義、宗教與精神分析》與《神之變——女性主義和傳統宗教》。

與此同時,中國學者對於女性主義政治哲學的引進和解讀也有了長足的發展。經過一些學者的辛勤努力,當代美國著名女性主義政治學家南茜·弗雷澤(Nancy Fraser)的一些重要著作譯本得以問世,這積極促進了中國學術界對於弗雷澤思想的關注和研究。在西方社會,弗雷澤的地位和影響引發了一系列的學術討論和爭議,並有一些討論文集出版,中國學術界翻譯出版了《傷害+侮辱——爭論中的再分配、承認和代表權》一書。由於弗雷澤的研究涉獵範圍很廣,國內學者開始從不同的學科和角度探討她的理論,例如有學者專門探討了弗雷澤的“公正觀”問題。此外,在這一時期,中國翻譯出版了美國著名女性主義法學家凱薩琳·愛麗絲·麥金農《邁向女性主義的國家理論》,以及《公民身份:女性主義的視角》等著作。與此同時,南宮梅芳的生態倫理學著作《生態女性主義:性別、文化與自然的文學解讀》也得以問世。

深入研究

二、對女性主義哲學基礎問題的深入研究

2006—2011年間,中國內學術界對於女性主義哲學的研究呈現深入發展的態勢,越來越多的年輕學者成為這一研究的新生力量。

1.哲學方法論與認識論

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尤其是女性主義和女性主義哲學研究中,方法論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人們正生存在一個複雜、混亂和相互衝突的無序世界中,“如果我們試圖從根本上思考這些混亂,那么就將不得不教導自己如何以一種新的方式去思考、去實踐、去聯繫,以及去認識。”一些學者從認識論角度闡釋女性主義認識論中的三個基本問題,即平等認知主體問題、優勢認知群體問題、女性經驗與知識客觀性問題。另一些學者則側重於研究女性主義認識論的使命及其對知識生產的意義,並對國外學者的最新研究進行評述。有些學者試圖把對於女性主義認識論的研究與當代中國知識女性聯繫起來,探討性別知識的建構問題。還有學者嘗試性地直接概括女性主義哲學方法論特徵,例如相信哲學從來就不是中立的;主張哲學不應成為理性,尤其是被性別化了的“理性”一統天下;強調哲學是差異的和多元的,而不是普遍的和單一的話語等等。另有學者著文對國內女性主義哲學研究中的若干問題,尤其是方法論問題進行批評性思考,強調國內女性主義哲學研究應基於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實現理論自覺。

2.倫理學

2006—2011年間,國內女性主義倫理學方面的成果主要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對於女性主義關懷倫理學研究的深化;二是對於套用倫理學理論和問題的關注。

關懷倫理學自20世紀80年代誕生後,就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在2006至2011年間又迎來了一次新的熱潮。在中國知網中輸入主題“關懷倫理”,搜到的論著有134篇之多,一年後增加到193篇,文章內容涉及政治哲學、倫理學、教育、經濟、心理學和建築設計等領域。有學者指出,從2005年開始,中國內學者再度掀起對女性主義倫理學和關懷倫理學的研究熱潮。此次研究熱潮一方面是對第一階段研究問題的延續、深化、發展,另一方面也是將女性主義倫理學研究本土化的一次嘗試。另有學者指出,以關懷倫理為代表的女性主義倫理學對哲學乃至其他學科帶來了極大影響,但女性主義倫理學在套用後現代主義哲學成果的同時,也承負著後者的理論困境和實踐難題。也有一些年輕學者試圖將儒家“仁”之倫理與關懷倫理進行比較,分析這兩種倫理是否能夠兼容或者整合為一種全新的倫理形式問題,同時對關懷教育進行了探討。其他學者則把女性主義倫理學,尤其是關懷倫理學與教育結合起來進行了研究。此外,一些學者試圖基於關懷倫理學對整個女性主義倫理學的哲學意義作出評價。

中國學者也試圖以女性主義哲學方法論為基礎,針對中國社會改革開放中出現的各種實踐問題,從套用倫理學領域,尤其是生命倫理學和生態倫理學等方面研究女性主義倫理學,例如邱仁宗教授主編出版了《生命倫理學:女性主義視角》一書。此外,受女性主義哲學關注女性主體體驗的影響,國內學者也注重對於“身體”、身心關係和“緣身性”(Embodiment)等範疇的研究。例如一些學者認為,身體是當代女性主義哲學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還有學者分析了西方女性主義哲學基於現象學探討女性體驗和身體問題所取得的成果。2011年3月,中日“生殖健康與身體政治”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中南大學召開,可以看成是結合中國國情和實踐問題研究女性主義生命倫理學的有益嘗試。會議結合國際社會的相關理論和實踐經驗,探討了生殖健康與身體政治的關係。

3.“差異”、“性別差異”與平等

在許多西方女性主義學者看來,“差異已經占據當今女性研究項目的中心舞台”,“差異已經代替平等,成為女性主義關注的核心”。把女性呈現為一種“在除了性別之外的多種權力和身份維度中的社會存在,已逐漸成為女性主義哲學的核心方案”。而“作為一種女性主義口號,‘差異’關係到女性之間的社會差異——例如人種差異,或者性取向差異、或者階級差異。在女性主義理論中,‘差異’已經逐漸地象徵由女性並不具有統一社會身份的社會觀察所得出的所有複雜性。”女性主義哲學對於差異的討論主要來自西方社會在20世紀60年代出現的一股政治力量。當時由於女性內部的差異,白人中產階級的排除性歧視導致女性主義運動的分裂,以及女性主義發展政治哲學發展的要求。國內學者也把研究“性別差異”作為當代哲學、當代女性主義哲學的重要使命。眾所周知,平等和差異的關係問題始終是女性主義哲學中的一個悖論性問題,“女性主義一方面需要以自由主義公民資格之性別中立作為自己的前提,即堅持是否具有公民資格與性別無關;另一方面又需要正視自身的客觀差異,避免以一種形式上的齊頭式對待反而造成新的不平等。”解構主義女性主義試圖緩解這兩者之間的對立,強調“差異與平等從來就不是二元對立的,兩者之間也並非是有前者就沒有後者,或是有後者就沒有前者的對立關係。平等的對立詞應是不平等,而差異的對立詞應是單一身份認同。差異不應帶來不平等,而平等也不必預設相同”。倘若女性主義哲學要堅持“性別差異”,勢必要先對什麼是“女性”進行界定,因而國內一些學者也圍繞著女性主義是否應當放棄“女性”概念,應當如何描述“女性”的性別特徵,以“性別差異”是否為一個本體論事實等問題進行分析,強調女性主義不應放棄“女性”概念。因為如果一個女性沒有“女性”的指稱,便會失去自己應有的社會和話語空間,失去主體地位,成為根本不存在的人。放棄“女性”概念將使女性主義理論和實踐面臨更大的危險。另一些學者則從性別“同質性差異”的角度探討了女性主義哲學建立的可能性。一些學者也考察了伊麗格瑞的性別差異觀,以及理想的性別關係模式。

套用範圍

審視反思

第一,以女性主義一般理論,特別是從“社會性別”視角、以“他者”的身份,對傳統哲學學說體系、哲學發展和演變歷史、哲學家及哲學流派的思想進行審視與反思,即進行一種完全不同於原有哲學的、新的解讀和詮釋。在西方女性主義哲學產生的初期,便開始對古希臘以來的幾千年哲學史進行重新分析與評價。長期以來,哲學一直是男性中心主義統治的領域,中外幾千年都未曾有過女哲學家。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曾提出,婦女與奴隸、兒童是一類的,她們缺乏邏輯和理性,不成熟,不能與她們談論哲學。然而,女性不是哲學的言說者,但哲學卻在言談女性、貶低女性。所以,早期女性主義哲學對於傳統哲學的獨特檢視與批判,也被稱之為是“沉默者的發言”、“無言者的言說”。因在幾千年的西方哲學史和浩瀚的哲學經典文獻之中,對婦女的壓制、貶低和污衊比比皆是,所以也有女性主義研究者把這一歷史稱之為“老的、死的、男性的、白人的哲學歷史”,把傳統西方哲學判定為排斥、歧視女性的“男性霸權話語”。女性主義哲學在這樣的批判與解讀中成長,無疑具有強烈的反傳統特點,甚至在某些方面相當激進,其矛頭直接指向哲學中長期存在的男尊女卑的性別誤區和無視社會性別的性別盲點,並竭力進行糾正,目的是為了恢復和確立女性在哲學領域的話語權。

開創探討

第二,對當代的哲學發展、一系列與現實有關的新哲學問題進行了具有獨創性、開創性的探討,成為躋身於當代哲學流派、與諸多哲學前沿問題密切相關的一個重要哲學理論派別。因經濟、社會、文化的發展,現代社會產生了許多新問題、新情況,要求哲學進行研究並作出回答。如生命倫理、網路倫理、生態倫理、經濟倫理,還有與人密切相關的發展哲學、普遍“物化”、信仰危機等。西方女性主義哲學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從來就不是純粹書齋里的哲學思辨,面對新的哲學問題,女性主義作了積極的應答,以自己的方式探討和構建了女性主義認識論、女性主義倫理學(也稱關懷主義倫理學)、生態女性主義、第三世界女性主義等有相當影響的哲學派別。因與同樣發端於上世紀70年代的後現代哲學有較緊密的關係,女性主義對近代“啟蒙運動”以來,以理性主義、邏輯中心主義為主旨“主客二分”的哲學進行了批判,推進了思想解放。因此,女性主義哲學也在批判基礎上,參與了積極的、正向的建設活動,為當代哲學的發展創新作出了貢獻。

哲學提升

第三,女性主義哲學在進行哲學批判和建設的同時,還承擔了對女性主義實踐與研究進行哲學提升的工作,即對女性主義的認知方式、思維方式、研究方式、話語系統、世界觀、方法論進行哲學的、認識論的、價值論的研究、概括與提升。這方面的研究對女性主義本身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對於女性主義的實踐與理論都很重要,不僅使理論研究具有更明確、更堅實的學理基礎,而且也為女性主義的實際運動提供世界觀、方法論的依據。當然,這方面的研究並不全部都是由女性主義哲學擔任的。

主要代表

代表人物

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1759年4月27日-1797年9月10日)是一位18世紀的英國作家、哲學家和女權主義者。在她短暫的寫作生涯中,她寫就了多篇小說和論文、一本旅行書簡、一本法國大革命史、一本行為手冊以及一本童書。《女權辯護》(1792年)是沃斯通克拉夫特最知名的作品;在這本書里,她提出:女性並非天生地低賤於男性,只有當她們缺乏足夠的教育時才會顯露出這一點。她認為男性和女性都應被視為有理性的生命,並還繼而構想了建立基於理性之上的社會秩序。在現今,沃斯通克拉夫特被視作是女權主義哲學家的鼻祖之一,而女權主義者們也經常會提到她的生活與作品。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1956年2月24日-),後結構主義哲學家,酷兒理論家,女性主義哲學家,修辭學與比較文學教授,社會活動家,女同性戀女性主義家。巴特勒是當代最著名的後現代主義思想家之一,在女性主義批評、性別研究、當代政治哲學和倫理學等學術領域成就卓著。其所提出的關於性別的“角色扮演”概念是酷兒理論中十分重要的觀點,她也因此被視為酷兒運動的理論先驅。

代表作品

《女權辯護:關於政治和道德問題的批評》(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 with Strictures on Political and Moral Subjects),是18世紀的英國女權主義者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的著作,是女權主義哲學最早的一批作品之一。在這本書中,沃斯通克拉夫特對18世紀的那些試圖否認女性教育的教育和政治理論家進行了回擊。她認為女性的教育程度應當相稱於她們的社會地位。她主張國家必須要有女性,因為女性教育了她們的子女,且因為她們能夠成為丈夫們的“伴侶”,而不僅僅是妻子。沃斯通克拉夫特還主張:作為人類的女性應當享有與男性相同的基本權利,而不應被視作是社會的裝飾品或是婚姻交易中的財產。

《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Gender Trouble: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是女性主義理論和性別研究的重要著作,一經出版即引來讚譽和爭議無數,並被奉為開創“酷兒理論”的經典文本:巴特勒因此書而一舉成為當代思想界最閃耀的學術明星之一。

巴特勒在《性別麻煩:女性主義與身份的顛覆》開篇,首先對“女性”作為女性主義的主體提出了質疑。她對波伏瓦、克利斯特娃、維蒂格、伊里格瑞等法國女性主義理論家的主要觀點分別進行了梳理,並追溯到她們各自所依據或所反對的陽具邏格斯中心主義理論源頭。她借用後結構主義、精神分析和女性主義的分析框架,通過對史特勞斯結構主義人類學、福柯的管控性生產、拉康的原初禁制理論和弗洛伊德的性抑鬱的解讀,從哲學本體論層面重新追問語言、主體、性別身份等關鍵性概念,深刻闡述了異性戀框架下的性別身份和欲望關係是如何形成的,從而顛覆了霸權話語對性、性別、性慾的強制性規定。

分支

女性主義認知論

女性主義的認識論是對男性中心(androcentric)認識論的批判。其批判矛頭指向客觀性(objectivity),理性(rationality),倫理的中立性 (ethical neutrality)以及價值中立(value-free)的神話。當女性主義者討論到理性問題時,總要追溯到亞里士多德的理性觀念,他把奴隸和女人視為理性不健全者,認為根本不值得對她們做出評論;他倒是曾講到過理性和感情如何共同造就了身心健康的個人,可惜理性的概念一直是性別化的:理性化的男人和感情化的女人。

女性主義認識論指出,西方哲學中所謂的理性和客觀性排斥了女性和下層階級的經驗與特點,其中包括情感,事物間的聯繫,實踐的感受和特殊性。它是系統地排斥他者(otherness)的產物。女性主義主張權力的分散,她們認為,過去認知主體(男性)的主體地位的喪失,使他們對文化少數派感到恐懼,他們拚命反對後現代主義,為自己特權化的認知地位辯護;他們拚命排斥女性、有色人種、下層階級和同性戀。女性主義認識論因此特別提出,應當將以下五種因素中處於不利地位的人群加進認識的主體中去,它們是:性別、種族、民族、階級和性傾向。女性主義認識論批評過去那些被公認的客觀的科學對女性生活和身體的描述中的許多錯誤。

女性主義方法論

由於女性主義方法論是基於女性主義哲學本體論和認識論來建構的,因而女性主義方法論本身便是女性主義哲學方法論。女性主義哲學方法論主要有三個基本問題和三個關鍵字。這三個基本問題是:在什麼程度上哲學方法假設或者與其實踐者文化的主宰政治意識形態糾纏在一起;在什麼程度上哲學方法忽視、模糊或者否定了女性的體驗;是否或者在什麼程度上哲學方法能夠與女性主義理論方法或者女性主義和諧一致。女性主義哲學方法論的三個關鍵字是:觀念、現實和體驗。觀念主要指政治和哲學價值觀,現實主要指社會和歷史現實,而體驗主要指社會不同群體以及構成這些群體的個體所具有的不同體驗。事實上,女性主義哲學方法論是以女性主義視角把這三者聯繫起來的一種獨特的哲學方法論。

應當看到,在女性主義哲學發展中,方法論問題始終是一個頗具爭議的未決問題,其主要原因在於:人們面對著一個複雜、混亂和衝突的世界,因而不可能想像以一種方法論來回應各種問題;古往今來的哲學本身就無法擁有一種人們普遍贊同的方法論,不同哲學學說之間的差異本質上是方法論的差異;女性主義哲學既要針對傳統哲學進行方法論方面的革命又要借鑑傳統哲學,既要與後現代主義哲學一道批評傳統白人男性哲學的“宏大敘事”又要以現代主義哲學的穩定主體、自我和性別來爭取自身的合法地位,因而自身也充滿矛盾;女性主義哲學本身是多元和差異的存在,會提出不同的本體論和認識論主張,並以此為準則生產知識和證明這些知識的合理性;女性主義哲學方法論也必須在不同的學科領域得到促進和發展。

主要特點

彌散性

西方女性主義派別的劃分,主要依據是其思想背景和行動取向,如被稱為“三大派”的自由主義女性主義、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存在主義女性主義,還有近 年有較大影響的生態女性主義、後現代女性主義、第三世界女性主義等。而中國是按照學科來劃分的,如女性主義文學、女性主義社會學、女性主義政治學、女性主義哲學等,與西方有較大的區別。因此,對西方女性主義哲學的探討須廣泛涉及西方女性主義的各個派別,即在各個派別之中來研究其哲學。由此,形成了女性主義哲學的彌散性特點。

差異性

女性主義哲學的彌散性決定了西方女性主義哲學絕不是一個統一體,也沒有完全一致的理論觀點,而是各有不同的背景,甚至有很大的差異。在女性主義哲學,特別是女性主義認識論內部,就有女性主義的立場認識論、女性主義經驗論等區別。因為與後現代哲學的關係有所不同,女性主義哲學對傳統的“主-客二分”哲學的批判及背離程度也有區別。生態女性主義主要可理解為是從女性主義立場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一種倫理學,但是又有激進的生態女性主義、第三世界生態女性主義等區別,它們不僅有各自的文化淵源,而且哲學基礎、倫理學原則不盡相同。但是在差異之中,女性主義仍然保留著一些重要的共同點。如生態女性主義的各個派別的共同點,就是把自然與婦女聯繫起來,把父權制、男性中心主義對自然的壓迫與對婦女的壓迫聯繫起來,認為生態問題也是婦女問題,這兩個問題的解決是相互關聯的,不可脫離。“社會性別”也是各不同派別都認同的、最基本、最核心的理論範疇。

非體系性

女性主義對傳統哲學的批判與挑戰是全面而深刻的,具有很強的衝擊力,也有人稱之為具有“顛覆性”,即這一哲學要改變那些習以為常的、或近乎天經地義的觀點與習見,走出傳統哲學理性主義和邏輯中心主義的藩籬。因此,這也就決定了女性主義哲學絕不是一種“體系”哲學,而是針對問題的、反傳統的女性主義哲學言說。這也表明,以傳統哲學的標準來衡量女性主義哲學是無效、無益的。

總結

女性主義哲學的以上特點,往往致使女性主義遭到不公正的學術評價和待遇,如常有人認為,女性主義哲學“不像哲學”,“不是哲學”等等,這主要是囿於傳統哲學標準衡量所造成的。隨著女性主義哲學影響的擴大,這些成見、偏見正在逐步消退。

學科意義

發展意義

第一,對哲學學科發展的意義。在世界範圍內,20世紀哲學發生了幾次意義重大的轉向,如“語言學轉向”、“後現代轉向”、“荒野轉向”(也稱生態哲學轉向)。“轉向”表明的是,“哲學模式”的改變,即哲學在研究方式、方法、理論構架等方面發生了根本性變化,也可稱為“話語系統”的改變或者“問題式”的改變。女性主義哲學本身就發端於這樣一個“轉向”的時代,同時也直接參與了“轉向”,如“後現代轉向”、“荒野轉向”,這顯示了其鮮明的時代性和推進哲學學科發展的作用。

推進意義

第二,對“後現代哲學”的推進意義。女性主義哲學在“社會性別”背景上開展了對“話語權”的探討,特別是作為哲學上長期排斥的“他者”,女性主義的探討的立場與角度是男性研究者無法替代的。在探討中,女性主義哲學借鑑了後現代哲學家福科“權力話語”的理論,結合女性特有視角和感受,闡發和推進了這方面研究的深入。而“話語權”研究,從哲學角度揭示了社會與人、人與人、知識與權利的深度關係,對“後現代哲學”有所推進。有評價認為,女性主義哲學與後現代哲學有許多共同點,但是女性主義哲學對後現代哲學的最重要的意義,是使後現代哲學從“美學的性質”轉向了實踐與行動。

推進作用

第三,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特別是唯物史觀、勞動價值論的推進作用。女性主義哲學的一些派別具有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背景,有的研究者也明確表明自己的馬克思主義立場。但是,她們並不是簡單照搬、盲目繼承,而是非常注重聯繫當代社會實際,並根據新的社會狀況提出新的理論。歷史唯物論分析社會的基本框架,是以階級為基礎的等級結構。女性主義哲學依據這點,把性別也納入了社會等級結構的系列之中。這使種族、地域、階級與性別一起,成為闡明社會等級結構的一個完整的系列。這對於唯物史觀是一個有益補充。

批判改革

第四,對“啟蒙”以來的哲學進行了批判,對於改變陳規、突破傳統的束縛具有推進意義。在這方面,美國的桑德拉·哈丁對科學與理性的研究十分引人注目,也在西方引起了很大反響。她的研究以新的方式和角度說明,“科學”其實是在歐洲文化背景上形成的,“科學”一旦出現,其他的知識就被當作是“非科學”的,被壓抑、排斥和遺忘。所以,科學實際上並不是“價值中立”的,也不是僅僅遵循客觀性的。

影響發展

主流哲學

在主流哲學圍繞著“女性主義哲學是否具有作為一門學科的合法性地位”,或者“女性主義哲學是否成立”,“女性主義哲學是否哲學”等問題爭論不休時,女性主義哲學已經以其愈發豐厚的成果及其影響開始為自身的學科建設而努力。巴特勒曾對於“女性主義哲學是否哲學”等問題這樣回應道:“我的觀點是,我們不應該接受這樣的問題,因為它是錯誤的。如果非要提出一個正確的問題,那么這個問題就應該是:‘哲學’這個詞的複製何以成為可能,使得我們在這樣古怪的同義反覆中來探詢哲學是否為哲學的問題。可能我們應當簡單地說,從它的制度和話語發展歷程來看,哲學即使曾經等同過自身,現在也不再是這個樣子了,而且它的複製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克服的問題。”或許對於巴特勒來說,當代哲學已經不可避免地呈現一種“非制度化”傾向,因為它已經不再受控於那些希望定義並保護其領地的人們,而面對著一種被稱為“哲學”的事物,出現了一種“非哲學”——它並不遵守那些哲學學科原有的、看似明了的學科規則,以及那些關於邏輯性和清晰性的標準。因而,女性主義哲學的發展動搖且顛覆了人們對於“哲學”的理解。這意味著有一種被稱為“女性主義哲學”的理論已超出原有的哲學話語機制而存在,但這並不等於它能夠自成體系,或者與自己得以產生的哲學“母體”完全脫離,而是表明當代哲學正在通過“非哲學”的方式迅速發展。

女性主義何以會成為當代文明的一種必須行動,女性主義者荒林在對談中對原因娓娓道來:“女性主義哲學強調女性生命本體的意義,也強調社會是一切人當然地包括男人和女人共同的關係的總和,所以對於現存男權體制製造的不平等不平衡社會關係進行改造。於是我們就可以說,女性主義要改造現存不合理社會有其哲學依據。”沒有女性的主體就沒有女性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故而作為性別組成一端的女性主體,理應對不合理的性別歷史抱有清醒的態度和清理的衝動。

學科發展

為了呈現發展女性主義哲學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一些學者首先探討了女性主義哲學對於哲學學科的發展意義。在2006—2011年間,中國學者也試圖澄清女性主義哲學的研究範圍、歷史使命,以及發展過程中的困境,旨在為女性主義哲學學科建設提供思考空間。“一般來說,對於女性主義哲學,我們也可以給出一個簡單的定義,即以女性主義思維方法論所從事的哲學批評、重建和創新研究,以及由此建構起來的哲學理論。”而“作為一個新生的學術領域,其宗旨在於揭露和批評哲學傳中的性別偏見,追求哲學中的性別平等與人類的解放。對於一種哲學是否具有女性主義屬性,也可以有一個簡單的判斷標準:如果它能夠以女性主義視角關注到社會中的性別不平等和壓迫現象,以及哲學傳統中的性別偏見,並能夠以女性主義哲學方法論從事哲學批評、重建和創新,這種哲學就可以被稱之為女性主義哲學。”這些學者還認為,女性主義哲學擁有廣闊的研究天地,因為它不僅僅是一股哲學思潮或者不同的流派,而是以一種新視角全方位地介入哲學學科對其進行批評、改造、重建與創新。同時,一些學者也在探討當代女性主義哲學發展所面臨的挑戰,指出我們首先要關注女性哲學家的缺失,然後便是對傳統哲學進行徹底的批判,包括對科學哲學、倫理學和政治哲學等方面的批判,緊接著是建構和發展女性主義哲學。女性主義哲學家在確立女性主義哲學價值的同時,也要嘗試探索女性哲學發言的環境,改變女性主義哲學研究邊緣化的現狀。

毫無疑問,中國女性主義哲學學科建設需要調動和整合全國相關研究者的群體力量,開展宣傳和交流對話工作。同以往分散的、各自為政的研究方式不同,在2006—2011年間,國內學術界陸續舉辦了幾次全國性的以女性主義哲學、性別哲學為主題的專業論壇。例如,2007年7月14日,“性別與哲學對話平台”首屆論壇會議在清華大學舉行。來自國內18所著名大學、學術機構,以及一些學術刊物的專家學者共30餘人參加了此次論壇。2010年9月17—18日,由婦女/社會性別學科發展網路主辦,東北師範大學女性研究中心、東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哲學系、清華大學哲學系承辦的“關於性別研究的思維模式與價值觀念論壇”在東北師範大學召開。大會發言學者中有10位是男性,他們的加入改變了女性主義哲學研討中女學者自說白話的困境。在全國第八屆馬克思哲學論壇的一個分論壇上,與會者提出,在中國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背景上展開對於性別哲學的研究,不僅有助於對傳統哲學精華的辨析和汲取,也有助於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世界向度”的構建。不僅如此,有學者也以對話的方式,探討了一系列困擾我們這個時代的性別問題,例如《撩開你的面紗:女性主義與哲學的對話》一書的出版。此外,學者們紛紛闡釋對於國內女性主義哲學學科建設的構想和方案,分析其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2008年11月28—30日,中國婦女研究會與其他單位聯合組織了“改革開放30年中國婦女/性別研究”會議,集中討論了“中國婦女/性別學科建設進展”問題。我國學者還積極地參與國際對話。2008年7月,國際女哲學家協會第十三屆專題研討會在韓國首爾舉行。與會者從哲學角度探討了女性主義和多元文化之間的複雜關係,從本體論、認識論和倫理學角度分析了“女性”、“女性主義”和“多元文化”等概念,探討了一系列重要議題。2009年12月14—15日,國內一些學者參加了聯合教科文組織在法國巴黎總部召開的“婦女哲學國際網路第一次集會”,與數十位來自不同國家的女性哲學家一同討論網路本身的組織策略、基礎和未來發展,圍繞著“男性哲學家如何看待女性哲學家”,“誰是婦女,誰是男人,如何不強加任何標準地對他們進行確定”,“女性與哲學:聯結的含義何在”以及“當婦女哲學家正確提問時”等問題進行了辯論。

英國女性主義哲學家米蘭達·弗里克等人認為,人們“沒有必要去判斷哲學中的女性主義是否仍處於襁褓之中”,因為正是這種看起來內部的不統一和參差不齊,才更能體現女性主義哲學的多元性、異質性、差異性、包容性和開放性。同樣的,“我們也有理由相信,作為當代哲學研究中最有活力和生機的新領域,女性主義哲學將在應對這些連同更多的挑戰中為自身發展及其方法論的完善創造更多的契機和可能性。”當代女性主義哲學把“女性問題”從經驗層面提升到哲學形而上的意義上來考察,不僅對人類哲學思維和社會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也積極推動了女性和女性主義學術的發展。2006—2011年間,中國學者緊跟當代國際女性主義哲學的研究步伐,為使女性主義哲學研究本土化做了大量的嘗試和努力,其研究成果也愈發引起哲學領域和社會的關注。這期間國內女性主義哲學研究呈現出五個特點:一是出版的譯著、專著和論文數量的增加,以及學術研究質量的不斷提高。二是研究領域的不斷拓展,主題的不斷增加。當人文社會科學對女性主義學術研究深入到學科本質之後,幾乎不約而同地要回歸到哲學研究上來,這正如伊麗格瑞所言:“一個人必須質疑和困擾的實際上是哲學話語,因為它為所有其他話語制定了規則,因為它構成話語的話語。”三是本土化的嘗試。隨著女性主義哲學研究的深入,中國不斷有新著問世。四是有強烈的“問題意識”並關注對話。這包括與主流哲學的對話,與非女性主義哲學的對話,中西方哲學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對話,歷史、現 在與未來的對話,理論與實踐的對話、不同性別之間的對話,女性與自我的對話、不同代際女性主義哲學研究者之間的對話、不同學科之間的對話,以及與國際社會的對話等等。五是研究隊伍不斷擴大,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

哲學創新

眾所周知,在人類思維發展中,哲學既是最基礎、最堅固和最保守的父權制堡壘,也是最富有創造性的思維空間。它不時地在思維中創造著各種可能性,實現自身從主流到邊緣、從邊緣到前沿的轉換。在女性主義哲學家哈丁看來,女性主義不是一種身份,後殖民主義和女性主義可以被視為從對於社會關係,以及對於這些關係思考方式的變化中開闢出來的思索空間。在這一空間裡,我們可以表達和爭論各種新的、未來的可能性。如今,國內女性主義哲學研究正在奮力地突破傳統哲學思維的框架,突破自我原有思維的邊界,為開啟哲學的新時代,創造更為公正、理想和和諧的社會而努力。她——依舊還在路上。

涉及高校

開設有女權主義學術課程的相關高校:

隨著女性學課程數量的增加,強調“賦權”、經驗分享、參與式學習、批判性思考以及開放性思維等教學理念的女性主義教學論,也被不少女性主義教師在大學課堂中套用。在高等教育中推展出來的女性學的課程和教學實踐,顯示出它不同於傳統教學論的種種特點,其批判矛頭直接指向傳統男權制度下的學術體系。其中最為著名的有蒙特霍利約克學院、瓦薩學院、韋爾斯利學院、史密斯學院、布賴恩莫爾學院等女子學院。

在中國大陸,目前有中華女子學院、湖南女子學院、山東女子學院開設了本科階段的女性學專業。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