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石[世界各民族太陽崇拜的產物]

太陽石[世界各民族太陽崇拜的產物]

太陽石(sunstone)學名稱“日光石”或“金星長石”,斜長石的一種。其因長石中有許多排列整齊、顏色鮮艷的片狀礦物包體在被光照射時,反射出金光閃閃的亮點,好似太陽四射的光芒而得名,是世界各民族太陽崇拜的產物。分布在挪威西部和美國一些地區,同時也是美國俄勒岡州的州石。 此外,太陽石也被看做是對煤炭的美稱。

基本信息

簡介

太陽石[世界各民族太陽崇拜的產物] 太陽石[世界各民族太陽崇拜的產物]

太陽石(sunstone)是斜長石的一種,因晶體中含有赤鐵礦、針鐵礦等紅褐色片狀礦物包裹體,對光反射而出現金黃色耀眼的閃光,即呈現“日光效應”,故稱為太陽石(sunstone),這種美好的效應又稱為砂金效應。太陽石(sunstone)一般以半透明的深橘黃色、金色、金褐色為多,偶見無色、透明者。

作用:能成為眾人焦點,加強凝聚力,有助人際關係及工作事業。散發強大生命能量,提高健康及增強生命力。可驅走暗黑思想及悲觀情緒,帶來正確積極觀念和光明前景。

一般來說,太陽石(sunstone)以顏色鮮艷熱情,半透明且包裹體閃光強者為佳,淨度高且透明者罕見。

煤炭美稱

“太陽石”是人們對煤炭的稱頌,稱頌它的樸實無華,沒有寶石絢麗的光彩;稱頌它的堅韌頑強,承受著大地的高溫高壓;稱頌它的無私奉獻,燃燒自己,奉獻著光和熱。

語出於謙的《詠煤炭》

鑿開混沌得烏金, 藏蓄陽和意最深。

爝(jué)火燃回春浩浩, 洪爐照破夜沉沉。

鼎彝(yí)元賴生成力, 鐵石猶存死後心。

但願蒼生俱飽暖, 不辭辛苦出山林。

相關傳說

西方傳說

在西方,有這樣的傳說:

太陽石[世界各民族太陽崇拜的產物] 太陽石[世界各民族太陽崇拜的產物]

普羅米修斯照著神的模樣用土和水揉成了泥,塑造了人,並賦予人類眾多的本領,但忘記賦予人類如何取得火種。於是普洛米修斯升到天上,向象徵勝利與榮譽並為人類帶來光明與溫暖的使者--太陽神,借來了播灑陽光的太陽馬車,並點燃了一隻火把,將火送到地上來。可是宙斯不樂意允許人用火,並收回了火種。於是普洛米修斯從天府偷出火種,再次取得寶貴的天火。為此,宙斯命令將普洛米修斯牢牢地釘在高加索山頂的峭壁上,並向眾神宣稱由於他將神火出賣給人類,所以這就是他應有的懲罰。普洛米修斯受進磨難,與岩石合為一體,每天吸取太陽的光輝,並保存光明和溫暖,為人類發光發熱。幾千年過去了,最終變成了一塊黑亮的化石,這就是傳說中的地球的生命之源---太陽石!

中國傳說

在中國的東海之濱也有濃厚的太陽崇拜傳統和太陽石的傳說。

漁灣和東磊接壤的山頭叫做摸忽山,模忽山上有一塊太陽石。它是一塊面向東方斜臥的巨石,長7.5米,寬2—4米,前窄後寬,表面平坦。上方刻著兩個大圓圈,直徑分別為18厘米和25厘米。這兩個圓圈,一個中間有簡單的圖案,可能是月亮的圖形,另一個圓圈周圍刻著21根象徵光芒的線條,自然是太陷無疑。太陽石下面,有七個雞蛋大小的洞,位置的安排好像北斗七星。石面上還刻有幾個棋盤圖案及一些奇形怪狀的符號和類似星圖的圓洞。

在山東省日照市湯谷太陽文化源旅遊風景區的天台山頂上,也有一塊太陽石。這塊太陽石為一直徑約3米,重約20噸的圓形巨石。當地人歷朝歷代將其作為神石供奉。太陽神石的身世無人知曉。有人說是盤古開天闢地之時所造;有人說是女媧鍊石補天剩餘的巨石;有人說是大羿射日時被射下的太陽所成。太陽石西北側有100米長的巨型石龍所護衛。除了太陽石之外,這裡還有太陽神陵、老祖像、老母洞、報曉玉雞等與太陽崇拜有關的各種遺蹟和古老傳說。

史記考證

相關記載

對於太陽石,山下下元一村村民(先旅居澳大利亞)在《家鄉那棵古老的銀杏樹》一文中做了較為詳細的記載:

我的老家就在日照市濤雒鎮的鳳凰山下。小時候經常跟爺爺到鳳凰山上去玩,那棵狀如華蓋的古老的又高又大的銀杏樹是我的最愛。在那棵樹下,有我童年時和小夥伴捉迷藏時留下的一串串腳印,也有我少年時代獨自徘徊樹下時留下的對未來的憧憬和粉色的夢想。那時一直想知道那么古老的一棵樹到底是誰種下的,但村里沒有幾個人能說得上來。我爺爺說那是姜太公到東海之濱來避紂時種下的,算起它的年齡,比莒縣浮來山的銀杏樹還要古老呢。我當時對姜太公,對“避紂”一無所知,但爺爺是我心目中的英雄,無所不知,無所不曉,他說的話我全信。後來聽朋友說銀杏樹在文革中被砍伐掉了,我就像失去了爺爺一樣難過。我那金色的童年再也難以找回了,嗚呼哀哉!我那如爺爺般古老的銀杏樹呀,魂兮歸來!

記得鳳凰山之西側的山叫財山,我的名字鴻才就是因財山而取。我爺爺是風水先生,說財山風水極好,東向大海,背靠磴山,山上有老祖和太陽石,左有太陽神陵,右有雞呴呴嘍山,紫氣東來,山清水秀,是他在日照一帶能看到的最好的風水寶地,將來必定有大貴人出現。再說,山中的望仙澗還是先祖秦始皇所賜呢。爺爺說,財字太土,就叫鴻才吧。我覺得在自己身上倒沒啥靈驗,不過山下濤雒鎮歷來為繁華商埠及鎮上出了個世界級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倒是事實。

爺爺說的所謂老祖是財山西南面山谷中的一個石人頭像,又高又大,我小時經常爬到石像的頭上看風景,有時還學著孫悟空在上面撒尿,海風吹來,十分愜意。最初我不知是石人像,只覺得是一塊又高又大的石頭,很好玩。但我爺爺說那是石祖像,是比秦始皇還要早的遠古老祖宗留下的,因為石像下面畫著一個圓形太陽,一定是太陽神或者是太陽女神的男人了。可能是年代久遠風雨侵蝕的緣故吧,石像的面部有大部分地方已經脫落,只有仔細觀察並加一點想像才能看得出來是個人的頭像,因此爺爺的這一說法村里沒有幾個人信,但是我信。後來再也不敢到石祖像頭上去玩了。

太陽神陵是啥樣沒印象,我爺爺說太陽神陵實際上是一堆亂石,但因其周邊有岩石形成環狀和放射狀的光芒,所以他將其稱為太陽神陵。這是我爺爺的發明,村里人將其叫做亂石崗。現在我才知道古人最初的墳墓就是在死者身上堆放石塊,以防野獸,這大概就是墓葬的前身吧。

儘管多年沒回家鄉了,那太陽石和雞呴呴嘍山倒是經常出現在腦海里,睡夢中。太陽石實際上就是一塊圓形巨石,孤零零地立在山頂上,對少年時的我的確具有非常的吸引力,正不知誰有那么大的力氣將它搬到山頂呢。當時我覺得那一定是神仙所為了,因此經常到太陽石下假裝睡覺,以求夢中能遇到神仙,傳授我一兩件寶貝或法術。後來屢試不靈,非常喪氣,自覺一定是不為神仙所看中,後來也就失去了信心。我問爺爺太陽石是哪位神仙創造的,爺爺說可能是盤古開天闢地時所造,可能是女媧補天石時剩下的巨石,也可能是大羿從天上射下來的一個太陽變成的,不見太陽石上還有箭痕?

站在財山頂上向北望去,雞呴呴嘍山活像一隻引頸長啼的雄雞,威武雄壯,難怪人們將它叫做雞呴呴嘍山呢。爺爺說,遠古的時候天上有十個太陽,將大地曬得都乾裂了,寸草不長,顆粒無收。人們便在山頂祈求天神。天神派他的兒子,一個善用弓箭的勇士叫大羿,到下界來射掉了九個太陽,最後一個太陽嚇的躲在東海海底再也不敢出來。人們沒有了光明和溫暖,也無法生活,便再來求天神。這次天神派的是一隻能通太陽語的玉雞。玉雞告訴太陽,天神已赦免它的一切過錯,讓它出來為人類服務。但太陽害怕大羿的神箭,說只有玉雞給它作保,它才敢出來。這樣,玉雞就在雞呴呴嘍山頂安家,每天早上都將太陽從東海中喚出來。這個故事在我幼小的心靈中留下極為震撼的印象,以後我經常纏著爺爺重複這一美麗的故事。

我還記得山下有一個老母廟和木刀殺人的故事。說的是老母廟年年都有廟會,但有一年廟會上一個戲子用木刀將另一人殺死了,從此老母廟就敗落了。但我爺爺說,他的爺爺告訴他實際上老母廟的前身是一老母洞。老母洞坐西朝東,洞口狹窄但洞內深邃高大,裡面供奉的是老母娘娘。我爺爺的爺爺曾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每當春分秋分時節,太陽就能照到老母娘娘的石像上,豈不是神跡?我知道西方好像也有這樣的現象。老母娘娘有求必應,甚是靈驗,因而歷朝歷代香火不斷。晚清年間老母洞不知因何故塌陷,石祖像丟失。後來人們在老母洞附近建了老母廟,仍然是有求必應,香火不斷,直到木刀殺人的故事發生才衰敗下來。

太陽石之南,老祖像之東有一高峰,山名已記不清了。只記得站在山頂可以看到東邊的大海、鳳凰山上的銀杏樹以及四周的景色。我最喜歡看的是太陽從東海中露出臉面,霞光爬上銀杏枝頭的時候,那種碧波萬里,霞光千條,蔚為壯觀的景色。陰雨天氣時,海上來的水汽在山間繚繞,風起雲湧,亂雲飛渡,松濤陣陣,細雨靡靡,好一幅仙山瓊閣。當時我認為這一定是世界上最美的仙境了。秦始皇稱這裡為望仙澗,神仙不在這裡,又能在哪裡呢?

記憶的長河打開就難以收住。我經常懷念我的爺爺,他是個落魄的不得志的秀才,但在村里威望很高,看風水很有名氣,也很有學問,村里人遇到什麼難處總是喜歡找他求教。爺爺經常說他要寫一本關於財山的故事書,但歷經戰亂,流離失所,最終沒有寫成。如今我也到了爺爺的年齡,很想回老家看看,去看看那生我養我的多少年來魂牽夢繞的故鄉。銀杏樹已亡,太陽石、雞呴呴嘍山、石祖像應該還建在吧。老母廟已去,廟址應存吧。今天是爺爺去世60周年,聊寫幾行,也算是對爺爺,對家鄉那棵古老銀杏樹的紀念吧。

歷史考證

根據考證,日照在遠古時期是東夷人最為繁榮發達的地區之一,是《山海經》中記載的羲和部落觀象授時的所在地,是春秋時古莒國的所在地,一貫尚夷風,用夷禮。太陽石是東夷人太陽崇拜的產物,也是東夷人的傳家之寶、鎮國之寶。太陽石曾經兩度遭到破壞。根據太陽石斷面的風化程度測定,第一次在數千年前,太陽神石從頂部被鑿掉一塊。文革期間,太陽石又作為封建迷信的典型再次被破壞,從左前方被鑿掉一塊。對於這次破壞,村民記憶猶新。2013年石上鑿痕猶在,坡下殘石仍存,分別見證著太陽石的非凡經歷和傳奇故事。

太陽石南側有太陽神殿遺蹟。據傳神殿為莒國末代國君所建,但尚未完工,莒國就在公元前431年被楚國所滅。建設神殿用的巨石仍散落在遺址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