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太醫

鮑太醫是曹雪芹小說《紅樓夢》中的人物——給黛玉開過藥方的太醫。

基本信息

鮑太醫

鮑太醫,《紅樓夢》中寫到的五個太醫之一,經常給賈府的人看病,曾經給林黛玉開過藥方。

《紅樓夢》中的五大太醫

《紅樓夢》書中寫了許多有名的和無名的醫生。姑不論那些無名醫生,有名有姓的醫生作者一共寫了五位,那就是與賈家有世交的御醫王濟仁、曾給黛玉開過藥方的鮑太醫、"學問最淵博,更兼理極精"的太醫張友士、亂用虎狼藥的庸醫胡君榮、天齊廟的老道"王一貼"。至於後四十回中描寫的破廟棲身的鈴醫畢知庵,不在此例。且不說殺人庸醫胡君榮和賣狗皮膏藥的王一帖,書中其他三位醫生的身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均為太醫

《紅樓夢》中的太醫意味著什麼

中國有句俗話:不成良相,便成良醫。醫生歷來受人們的敬重。在《紅樓夢》中,按出場順序,先後和讀者見面的太醫有張友士、王太醫、鮑太醫(二人都沒有直接寫出名字,常來賈府給主子、丫頭們看病)、王濟仁、胡君榮,還有由賈母口頭提及並讚譽“好脈息”王濟仁的家叔祖——王君效 《紅樓夢》中稱“太醫”者除王濟仁外都不是真正的太醫。稱其為“太醫”完全是出於對醫生的一種尊敬。在清代,工作在太醫院的醫生才能稱為太醫。太醫院是金、元、明、清時代專門為最高統治者們服務的醫療保健機構。隋唐時代叫做太醫署,宋代稱為太醫局,清代才稱太醫院。太醫是醫生中的佼佼者。他們或子承父業,世司其職,或由全國各地舉薦、徵召而來,都有較高的醫學素養和豐富的臨床經驗。
太醫院的醫生有嚴格的等級和分類。從《清史稿•職官志》中記載:太醫院裡除了代表朝廷監管太醫院的王公大臣一人外,正五品的院使(院長)一人,正六品的左右院判(副院長)各一人。太醫院的大夫分為四個級別:第一等叫“御醫”總計十三人。雍正乾隆時代為正七品,和縣令一個品級。但在穿著服飾上可以享受六品頂戴。第二等稱為“使目”總計二十六人,八品與九品各十三人。第三等稱為“醫士”總計二十人。“給從九品冠帶”。第四等叫“醫生”總計三十人,無品級。太醫院的醫療設定分為九科——大方脈、小方脈、傷寒科、婦人科、瘡傷科、針灸科、眼科、咽喉科、正骨科。所有醫生各專屬一科,各施其醫。
太醫院的醫生有一種普遍現象——在進太醫院之前個個醫術了得,而在進太醫院之後,醫術卻日趨萎縮。這並非太醫們不思進取,而是有著難以言表的苦處。
太醫們面對的患者是至高無上的統治階級,在複雜的統治集團內部,他們卻是一群位卑言微的小角色。在給皇帝看病時,是跪在地上診脈,不敢多問一句,可適當的看一下臉色、舌苔,要是給皇后、公主、妃嬪們看病,病人躺在嚴密的帷帳里,絕對不能進行望診。從而增加了診斷病症的難度。醫生在成為太醫之前,在民間治病完全根據病情下藥,該補則補,該瀉則瀉,只要病情需要,汗法、吐法、瀉法都可以套用。用藥也是如此,該用熱藥用熱藥,該用寒藥用寒藥,只要能治好病,沒有太多的顧忌。而在給統治集團人員治病的時就完全不一樣了。汗法、吐法、瀉法基本不用,過熱過寒的藥物也不敢用。寧補勿泄,不求有功,但求無過,這就是太醫們治病的準則。太醫們往往成為宮廷權利鬥爭的借力點。而最後受到嚴懲的都是那些無辜的太醫們。我想這些可能就是當年李時珍被詔為太醫,不到一年就辭去回鄉的原因吧。
《紅樓夢》中所描寫的醫生們,醫德、人品、學識、醫術怎樣呢?我們將逐個分析。
太醫張友士在《紅樓夢》中是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這一傳奇色彩不是張友士與生俱來的,而是當代著名作家劉心武先生賦予的,是否真的傳奇,這是索隱學派的事,此處暫且不提。
他的出場在《紅樓夢》第十回《張太醫論病細窮源》中,張友士本是馮紫英幼時從學的先生,學問淵博,深通醫理,是為了給兒子捐官才上京的。此人待人不卑不亢,聽赫赫望族寧國府來請,並沒有受寵若驚,趨之若鶩。而是客氣的說:“今日拜了一天的客,才回到家,此時精神實在不能支持,就是到了府上也不能看脈,須得調息一夜,明日務必到府。”
次日到了賈府,家下媳婦捧過大迎枕來,張太醫伸手按在右手脈上,調息了至數,寧神細診約半刻工夫,方換了左手再診。診畢後,詳細講述了脈象和症狀的關係,並運用臟腑辯證和五行生剋,分析了病情的現狀和發展趨勢。講的都是中醫術語,專業性很強,從而博得病家的讚許和信任。
張友士看病有三個特點。第一:看病之前不問病症,只專心診脈,棄“望、聞、問”於一旁。中醫臨證,靠的是四診八綱,辯證論治,而張友士卻偏執一端。第二:在回答醫療前景的問題時,他既能強化對方的治療信心,又不說過於狂妄的話。——“病倒有三分治得,若第一劑藥生效,則又添二分得手。……依小弟看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總是過了春分,就可望痊癒了。”第三:張友士看病強調“醫緣”。他說:“吃了這藥也要看醫緣了。”從中也能透露出中醫的神奇。為他胸有成竹的治療留有餘地。
《紅樓夢》中第二位出場的醫生是真正的六品御醫王濟仁。御醫是不輕易出診的,更不可能給平民百姓看病。他們的診療對象除宮廷統治集團人員外,要具有足夠品級的官員才能請診。所以他被請入賈府是為了給賈母看病的。因為賈母系國公夫人,當朝賈貴妃的祖母,朝廷誥封的一品夫人。有資格享受御醫級醫療待遇。
《紅樓夢》中第四十二回王濟仁進入賈府。初入賈府有些靦腆,走路只走旁階,不走甬道。見了賈母“不敢抬頭,忙上來請安”。診斷病情時思路清晰。說道:“太夫人並無別症,偶感一點風涼,究竟不用吃藥,不過略清淡些,暖著一點兒,就好了。如今寫個方子在這裡, 若老人家愛吃便按方煎一劑吃,若懶待吃,也就罷了”後來奶娘抱了巧姐兒讓他看看。他診斷後笑道:“我說了,姐兒該罵我了,只要清清淨淨餓兩頓就好了。”難得的求實精神和平易之法。對病情坦誠直言,並無誇張,藉以邀功。顯示出一位御醫的醫德與人品。
此處還要提到一位“王太醫”他與御醫王濟仁並非同一人,他的出場要比王濟仁早,第二十八回給林黛玉配藥;第三十一回給襲人開跌打損傷的藥;第五十三回晴雯補裘後病情加重,診斷為小傷寒等等都是這位“王太醫”所為。他與鮑太醫常出入於賈府給小姐、丫環們看病,其醫術高明,醫德高尚。很多讀者把兩位“王太醫”混為一人。要知道賈府里一般的主子、小姐、丫環、是不夠資格享受御醫級醫療保健的,所以他們病了只能是“王太醫”或“鮑太醫”來診治。
《紅樓夢》中還有一位御醫是賈母口頭提及的“好脈息”王君效,是已故之人。在《紅樓夢》中只是一個人物符號。他的作用是陪襯王濟仁。因為王君效是王濟仁的家叔祖,從中可見太醫王濟仁出生醫學世家,家學淵源。
最後提到的一位太醫是胡君榮,是一位無恥庸醫,而且心術不正。他曾經兩次進入賈府。第一次是在第五十一回《胡庸醫亂用虎狼藥》,因晴雯病重,寶玉怕王夫人知道後趕她回家治病,所以令婆子偷偷請了一位太醫(胡君榮)來診治。開了藥方,寶玉看上面竟有“枳實,麻黃”等藥,便罵道:“該死,該死,他拿著女孩兒們也象我們一樣的治,如何使得!憑他有什麼內滯,這枳實,麻黃如何禁得。”便命趕了出去。另請王太醫。
胡君榮第二次進入賈府是尤二姐經不住秋桐的“明槍”和王熙鳳的“暗箭”而病倒。賈璉請他來診治,當聽見病人已是三月庚信不來,常嘔酸水時,他提出希望能望診,誰知其人心術不正,見了尤二姐早“魂魄如飛上九天,通身麻木,一無所知”便亂診為“木盛生火,經水不調,……不是胎氣,只是淤血凝結,如今只以下迂血,通經絡要緊。”當服下藥,不到半夜竟將尤二姐肚中已經形成的男胎打下,導致血行不止,人事不醒。
胡君榮喪失了一個醫生應該有的責任心、仁愛之心、同情之心,甚至起碼的羞恥之心也沒有,他知闖下大禍,只好逃之夭夭。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