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從海灣戰爭到阿富汗戰爭的近幾次現代化戰爭中,軍用衛星均大顯身手,對擁有衛星的一方迅速取得戰爭的勝利起到了很大的輔助作用。但是,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太空系統將面臨從防禦敵方攻擊到應對迅速變化的技術和支援需求等各種挑戰。由於衛星自身的脆弱性以及缺乏反應能力,使其無法應對未來的挑戰。基於上述考慮,美國提出了太空體系建設的新理念――“太空快速回響作戰”(ORS),其主要思想是準確、快速、且經濟可承受地將載荷送入太空,為戰場的作戰人員提供實時的空間戰役與戰術支持。
2013年在中國的官方媒體也開始陸續披露相似的作戰系統。
發展
1999年“太空快速回響作戰”概念提出。
2007年4月,美國國防部正式向國會防禦委員會提交了關於發展“太空快速回響作戰”計畫的報告。根據該報告,美國把“太空快速回響作戰”定義為“確保集中並及時地滿足聯合部隊司令部需求的空間力量,以能夠承受的成本提供在太空和近太空迅速、精確部署和運行國家及軍事資產的能力”,並將“太空快速回響作戰”視為旨在滿足聯合部隊司令部需求的太空活動的一部分,以此提升太空實力的快速回響性,滿足國家安全需要。需要指出的是,“太空快速回響作戰”並不是要取代傳統的太空系統,而是對後者進行必要的補充,“太空快速回響作戰”與傳統太空系統的關係,類似於C-130與C-17的關係。
2007年5月,美國空軍在柯特蘭德空軍基地建立“太空快速回響作戰”辦公室,該辦公室的設立使美國“太空快速回響作戰”能力發展進入了快車道。當前,美國正在北約26個成員國中積極推廣“百星星座”的概念,試圖建立“ORS星座聯盟”,並最終部署一個可共享的“百星星座”。
2009年4月,美國雷聲公司公布了一個名為“回響器”的有效載荷設計概念,這種創新性的設計採用了一套可互換的任務專用遙感器,能夠實現有效載荷的快速部署。“回響器”設計概念採用了光電和射頻有效載荷構造,由於基礎載荷設計使用標準的即插即用技術,易於與遙感器進行集成,從而能夠顯著縮短生產周期並減少計畫成本。其生產周期預計為2年至3年,成本可降低30%至50%。“回響器”能有效增加或重組關鍵空間能力,並融入新技術和創新型的操作,從而可直接滿足軍方的特定需求。
2009年10月,美國《新聞周刊》登載關於即插即用衛星的文章,稱美國國防部正在研發成本低廉、像洗碗機那么大的衛星。這樣的衛星在幾天甚至幾個小時之內就可以由建造好的零件組裝起來,並被迅速“按需”發射。這項技術成為歐巴馬政府的優先選擇。相關計畫的預算從1億美元增加到了1.9億美元。及時回響型空間辦公室主任稱此項研究將使衛星具有“與筆記本類似的即插即用技術”。實驗室的一個團隊近期在不到4個小時的時間內組裝了一顆迷你衛星。
、
目的
美國軍界領導指出,搞“太空快速回響作戰”的目的,不是建造可以滿足更多作戰需求的一套系統,而是去建造一些滿足專門且關鍵的作戰需求的若干套個性化系統。“太空快速回響作戰”將提供一種經濟適用的能力,這種能力使在太空,近太空、經由太空/近太空的國家與軍方資產,能迅速、準確、決定性地到位並運行。
美軍的“太空快速回響作戰”將實現如下4種軍事航天能力。
(1)進一步拓展太空系統的套用範圍,使空間系統具有更廣泛的戰術套用能力,及時回響不斷變化的戰場需求,快速提供針對戰役和戰術任務的戰場情報、監視與偵察,部隊移動中通信,氣象監測,定位、導航等各種信息。
(2)提高太空的戰略應急能力,及時應對始料未及的緊迫需求,成為大型衛星系統戰略能力的有力補充。尤其在大型衛星系統受到攻擊而失效時,“太空快速回響作戰”系統可快速提供系統重建能力;
(3)使空間系統更易於維持、更有效,並具有更強的生存能力,成為太空防禦的新途徑,並將有效提高關鍵太空系統在未來戰爭中的快速補充和恢復、重建能力,同時套用“虛擬衛星”或“星簇”結構等技術,明顯加大對衛星硬殺傷的技術難度和成本;
(4)“太空快速回響作戰”計畫擬採用標準化的衛星通用平台和模組化有效載荷及部件,並通過快速組裝和測試技術等,形成太空系統的快速研製和部署能力。
遠景規劃
“太空快速回響作戰”的遠景是提供快速的、量身打造的聚焦於戰役與戰術任務的太空力量。從作戰和應付突發事件的角度考慮,“太空快速回響作戰”中的回響時間是第一位的,為此該計畫所需要達到的能力包括:(1)為應對對手不斷提升的太空作戰能力,太空項目開發階段對太空飛行器的設計、製造和測試時間由當前的2至10年,縮短到6至9個月;(2)用於集成、發射,部署太空飛行器的時間由當前的3>12個月縮短為幾天;(3)達到作戰需求的效果由目前幾個小時甚至幾天縮短到能夠實時支持作戰。為了達到上述的軍事需求,需要研製出一系列新的、低成本的,能快速進入太空的運載器和太空飛行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