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禪寺

太湖禪寺

太湖禪寺又名太湖寺、普明禪寺,位於含山縣南太湖山合裕公路旁,因山得名。

成立時間

該寺於宋元豐二年(1709年),由高僧無用賢寬禪師創建。《 高僧傳》載:開山時無用禪師一人日夜開闢,日久感天燈下照。無用禪師不僅是該寺創建人,還著有《 無用祖師語錄》流傳至今(省宗教志)。明洪武三年(1307年),僧行慶重建。清光緒八年(1882年)、二十五年均有修建。清普明和尚重擴建,又稱普明禪寺。殿宇建築代有興廢,寺內住持也時有替換。1927年,宏瑞住持太湖禪寺。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底,日軍燒毀該寺大部分建築,並殺害和尚1名。1957年,該寺有和尚10名,雲遊僧和齋公出入頻繁。“ 文革”期間,寺內經卷、佛像被毀。改革開放後,宗教政策逐步落實,僧人回到寺中。太湖山有鐘山、鼓山、木魚山。寺內有屋內塔、鍋邊井等奇景。

1985年1月,太湖禪寺被安徽省人民政府列為 省級重點寺廟

禪寺概貌

太湖禪寺坐北朝南,整座寺廟置身在左鍾右鼓懷抱木的自然景觀中。天王殿置前,大雄寶殿居中,祖師殿位於其後。祖師殿中間為無用肉身塔,塔由岩石砌成,高4米,底徑2米,故稱屋內塔,也稱普明塔。由於塔十分堅固,雖經兵荒馬亂年代仍得以倖存,它是太湖禪寺兩大奇景之一。在祖師殿西側的膳房內,有一井,人稱屋內井、鍋邊井。傳說為開山祖師無用用錫杖搗地而成,故亦稱錫杖泉。井中泉水日取不竭,不取不溢,它是太湖禪寺又一奇景。

隨著中國共產黨的宗教政策的進一步落實,太湖禪寺均有不同規模的重修和擴建,住持悟修後海音逐步恢復早晚功課和各種佛事活動。2003年10月, 慧慶大師任住持。慧慶,俗名方誌平, 安徽廬江人,中國佛教協會理事,安徽省政協常委,九華山佛教協會副會長,百歲宮住持。

太湖禪寺雕樑畫棟,飛檐走獸,琉璃瓦蓋,金碧輝煌。寺廟周圍古樹蔥鬱,清靜幽雅,佛意盎然。慧慶大法師任住持後,又將大雄寶殿全堂佛像裝金。太湖禪寺為了加快景區的建設和發展,採取對稱均衡的布局,保留千年古剎的傳統建築風格,在中軸線上依次建停車場、牌坊、放生池、寮房、鐘鼓樓等。擴建後的太湖禪寺集休閒、佛教文化觀賞、佛事活動為一體的徽派園林式建築,十方善信和八方賓客將來此禮佛問道,探幽訪勝,憑弔古今。

太湖禪寺後約一里的山間有一殿,名曰二聖殿。殿寬三開間,中供地藏王菩薩,內有明宣德年間的香爐和清光緒年間的磬。現散失在民間。天台禪寺位於太湖山主峰的半山坡上,由天龍關、龍王殿、大雄寶殿組成。龍王殿內有一股清泉終年從石龍嘴中湧出,清澈甘甜,故稱龍泉。大雄寶殿內由巨大的天然倒心石組成,更為奇觀的是倒心石右側有一株碗口大的靈芝。這曾是無用賢寬禪師修煉休息處。整座山上的靈氣都集中在這裡,故有“ 不到天台就等於沒來”的說法。天台禪寺四面環山,前有溪水淙淙有聲,後有山林鬱鬱蔥蔥,環境十分幽靜。接引庵與太湖禪寺隔山相應,為含山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庵西邊有雙泉,泉水日取不竭,庵前有一古樹,高13.5米,枝葉舒展,優雅別致。太湖山佛寺集中,布局合理,依山就勢,鱗次櫛比,它們組成了一個各具特色的廟宇群。其建築風格類似九華山,故又稱為“ 江北小九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