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福禪寺[江蘇]

廣福禪寺[江蘇]

廣福禪寺,古名廣福教寺,俗稱東寺,坐落在江蘇省海安縣海安鎮東北郊的明道村。據史料記載,該寺始為唐代鄂國公尉遲恭之子尉遲寶林將軍於唐貞觀二十年(646)年建。現占地30餘畝,僧眾40餘人。

基本信息

一、江蘇省南通市海安縣廣福禪寺

寺院簡介

廣福禪寺,古名廣福教寺,俗稱東寺,始建於唐貞觀年間,國家3A級旅遊景區。寺院坐落於江蘇省海安縣縣城東北郊的明道村。寺院南臨新通揚運河,西南倚鳳山及韓國鈞先生的墓區,西側是規劃中占地數十畝的鳳山公園,東北近秀麗的紫石中學,東為寬闊的鳳山大道,加之聞名的海安十景之一“鳳山早”,寺院內莊嚴的晨鐘暮鼓,幽雅別致的周邊環境,使得廣福禪寺成為海安一處極好的風水寶地。

1.1地理位置

廣福禪寺原位於韓國鈞公館北側,並與其息園毗鄰。據史料記載,該寺始為唐代鄂國公尉遲恭之子尉遲寶林將軍於唐貞觀二十年(646)年建。宋代景定年間擴建,清代康熙年間浙江提督學府陸舜重修,與西街的祇樹禪林(西寺)同為泰州東鄉聞名的叢林古剎。民國35年(1946)因戰事,部分廟房被拆,但大雄寶殿仍存,建國後,一度為海安縣中學圖書館。20世紀80年代,海安縣人民政府為加強對古建築的保護,將大雄寶殿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於1992年為廣福禪寺重新規劃新址,同時撥出巨資,由無錫市古建築公司承建,將大雄寶殿原拆原建於現址。按統一規劃設計,分期實施到位的原則,將這一歷經滄桑的古寺廟重建成目前在蘇中地區仍具相當規模的一方名剎。使國家宗教政策得以貫徹落實,廣大宗教界人士和佛教信徒的宗教信仰自由得到保障。

1.2重建過程

重建的廣福禪寺山門門額由已故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朴初題寫,白礬石上面個裱金大字爍爍閃光,堪為鎮寺之寶。佛法僧三門兩側斜向的土黃色大牆上,海安縣佛教協會會長王天祥手書的“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使山門顯得莊重、森嚴。山門內供一尊笑口常開的彌勒佛,抱柱書聯“暮鼓晨鐘驚醒多少山河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無邊苦海夢中人”。

1.3建築風格

步入丹墀,只見東鐘樓、西鼓樓相對而立,鐘樓供地藏菩薩,鼓樓供伽藍菩薩(即關雲長)。鐘樓、鼓樓均繫上海龍華寺蔭遠法師引薦,香港陳漢初居士等募捐60萬元所建。
第二進殿宇為天王殿,中央面南供千手觀音,背面供護法韋馱,兩側端坐高大雄偉的四大天王,寓“風調雨順”之意。香港陳婉芬居士全家捐資30萬元建造此殿。
過天王殿,一座3層萬年寶鼎立於甬道中央,古樸而又精巧,由善信姚金波全家出資8萬元於1996年鑄造。
沿8級台階而上即是飛檐翹角、雙層大屋頂的大雄寶殿,殿房呈正方形,占地250平方米。殿額出自已故全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江蘇佛教協會會長、鎮江焦山寺方丈茗山大師之手。大殿中有粗壯的圓木柱12根,其中6根為珍貴的楠木,柱底均用白石鼓支墊。殿內中央供奉華嚴三聖,中毗盧佛,東文殊菩薩,西普賢菩薩。兩側塑神態各異的十八羅漢。大殿抱柱書聯“華藏莊嚴不生不滅等虛空而無外,昆盧性海無去無來遍法界以為家”,由已故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全國政協常委、上海龍華寺方丈明暘大師題寫。華嚴三聖背面垂直塑有“海島觀音”群像,當中觀音菩薩手持淨瓶楊柳,立於鰲魚頭上,雲氣撥浪,騰空而起,氤氳繚繞,九曲盤鏇。上百尊惟妙惟肖的仙佛塑像,分列于海島各處,裱金貼翠,光彩照人。
第四進為藏經樓,鎮江金山寺方丈慈舟題匾額。樓上存放佛經若干,其中有珍貴藏經一部,並供香港西方寺永惺法師贈送的釋迦牟尼坐像玉佛一尊。東側一排廂房設玉佛殿,供奉緬甸居士贈送的一尊臥姿玉佛,並設觀音殿、念佛堂、客房等。西側廂房設地藏殿、功德堂、上客房及海安縣佛教協會辦公室等。在寺內東北隅,開掘了約兩畝水面的放生池,曲橋迴廊,池中造亭,池畔綠化已在規劃建設之中。放生池之南,有三合廂設五觀堂與供僧眾餐繕、住宿用房。整個寺廟確為佛家子弟修行,善男信女瞻仰的極佳所在。

1.4名剎高僧

名剎出高僧,當年妙一、廣衍、戒心等法師,曾先後在廣福禪寺住持過。一代高僧、原新加坡菩提閣住持松年法師,16歲即依妙一為師在此修行,1950年旅馬來西亞後在新加坡定居。新加坡資政李光耀訪日,贈送給裕仁天皇、中曾根首相的國禮巨幅“壽”字,即出自松年法師的手筆。鄧小平亦收藏其墨寶,並贊其真乃“千古一人”。

二、浙江省杭州市廣福禪寺

簡介

臨濟宗第三十一世破山禪師(1597~1666)接受密雲圓悟禪師的傳承後,明崇禎二年(1629)八月一日,開始傳法於浙江嘉禾東塔廣福禪寺,古叢林清規規定,一般十方叢林的方丈經公眾推舉,三年一任。破山在東塔廣福禪寺三年期滿後,受巴蜀僧俗的迎請,回到他闊別的故里,大弘佛法。

位置

廣福禪寺現占地30餘畝,僧眾40餘人。寺廟佛事興隆,香火旺盛,名界人士廣積善緣,共盡虔誠之心,實為弘揚佛法,利國利民之善舉。

地址

近郊餘杭閒林鎮五常片斷橋村4組范家埭五常大橋東側

三、江蘇省無錫市廣福禪寺

簡介

廣福寺位於太湖黿頭渚風景區內,是無錫最早對外開放的寺廟,在“黿渚春濤”和 “萬浪卷雪”的交界處,倚山面湖 ,坐北朝南。南朝蕭梁時,黿頭渚後山建有 廣福庵,一名峭岩寺,古寺高林, 履有廢興。 1925 年秋, 由量如和尚向鄉紳楊翰西募化山地十畝重建成。取 “廣土眾民同登福地洞天”之意, 名“廣福寺”。 歷史
1980 年,廣福寺重歸市佛協,重塑四大天王、彌勒佛和觀音、地藏菩薩等,又從北京請來十八羅漢;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朴初書匾“大圓滿覺”,尉天池書“廣福寺 ”額;恢復了宗教活動。寺內,僧房“華嚴精舍”藏有鎮寺三寶:鴕鳥蛋、古畫《百鳥圖》及明末抗清義士楊資淵 鐵鞭;另有蔡緘三的“退廬”五間。

布局

其建築格局為傳統模式,鐘鼓樓、天王殿、大雄殿等,配以陶朱閣、缽緣堂、華雨軒、華嚴精舍、退廬等輔助建築。雖只二十餘間,但布局得體,錯落有致,環境幽靜,可以放眼太湖,獨占湖山佳處。

其他

廣福寺的東面,為竹林掩映的“小南海”,僧普善募建,是觀音大士的道場。其內的素麵素饌,名聞遐邇。

四、各地部分廣福禪寺

福建省柘榮縣廣福禪寺

歷史

始建於唐太宗貞觀年間,唐普惠和尚重建,系臨濟宗法脈。最後一次修整是1990年,現有山門、大雄寶殿、觀音閣、貴賓樓建築。寺里有精美銅佛一座,十分珍貴。又有一顆羅漢松,樹齡已有一千多年。塔林一座,碑刻一塊,佛經三百多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