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中蜂

太湖中蜂

太湖中蜂是中華蜜蜂在浙江省長興山區長期適應形成的生態類型,是一個優良的地方品種,已列入《國家畜禽遺傳資源名錄》。太湖中蜂主要分布在浙北和浙西山區。該品種適應性強,飛翔迅速,嗅覺靈敏,工蜂出勤早,收工晚,有效採集時間長,能利用零星分散的蜜粉源植物維持蜂群的生活。

基本信息

分布範圍

太湖中蜂 太湖中蜂

太湖中蜂主要分布在浙北山區和浙西等地,中心產區在湖州市長興縣太湖流域一帶山區,長興縣有一級種蜂場一家。

產地環境

地理位置

長興縣隸屬於湖州市行政範圍,處於北緯30°43′-31°11′,東經119°33′-120°06′之間,位於蘇州與杭州之間的太湖西南岸,與蘇州、無錫隔湖相望。長興縣處於長江三角洲中心位置,距上海、杭州、南京、寧波、蘇州、無錫等大中城市均在150公里左右。

長興縣土壤分為4個土類(紅壤土、水稻土、潮土、岩性土),9個亞類,32個土屬,65個土種。紅壤土類占50.84%,水稻土類占34.52%,潮土類占12.89%,岩性土類占1.75%。2011年長興縣林業用地面積60224公頃(含園地面積),覆蓋率為40.1%。

地貌地質

長興縣位居浙北低山丘陵向太湖西岸平原過渡的地區,地勢西高東低。長興縣的地質構造複雜,境內地層從志留系(除三系)至第四系均有出露。

氣候

長興縣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總特徵是:光照充足、氣候溫和、降水充沛、四季分明、雨熱同季、溫光協調,適宜農作物的生長。

歷年平均氣溫15.6℃,氣溫年際間變幅在± 0.5~0.7℃ 之間,年際氣溫極差為1.2℃。歷年月際間的氣溫變化幅度要比年氣溫波動大得多,其中以1月份氣溫年際變差最大。年降水量:年均1309mm。其中3~9月是全年降水集中期,占年雨量的75%以上。降水季節分布特點:夏季最多,冬季最少,春季多於秋季。年平均雨日為144天,占全年天數的39.6%。由於境內地形的不同,降水地理分布也存在著明顯差異。冬季除部分山區地帶外,基本無降雪。年均日照時數1810.3小時,歷年平均日照百分率為41%,光照分配較均勻。

森林資源

長興縣多山區,森林覆蓋率達到46%,擁有山林96.41萬畝,其中竹林面積26.79萬畝。

形態特徵

太湖中蜂蜂王體長18mm以上,初生重170mg以上,日產卵800粒以上。體壁棕紅色,腹部黃褐色,翅透明。

雄蜂體粗壯,體長13.71±0.21mm,體重114.35±0.73mg,全身黑色,體壁絨毛呈灰色稍現黃,翅透明,呈淡褐色。

工蜂體長11.75±0.35mm,體重76.11±0.64mg,體壁黑褐色或褐色,腹部褐黃色,盾片呈黃褐色,腹部環節顯著,呈褐(黑)黃分明,全身被有黃褐色短絨毛,前額、胸部、腹下等處絨毛為灰色或淺褐色,足上絨毛多為灰色稍帶黃,翅透明,翅脈褐色,翅膜為淡黃褐色。

生活習性

太湖中蜂棲息在浙北山區,適應於冬冷,夏熱,蜜源種類多但比較分散的生態環境,善於利用晚秋、早春蜜源,抗美洲幼蟲腐臭病,抗蜂蟎及胡蜂能力強,適合廣大山區定地飼養,蜂群數量較多,是浙北地區人工飼養的主要蜜蜂品種之一,分為土法(桶養)和新法(活框)飼養。

太湖中蜂常在樹洞、陽坡土洞、穀倉、牆洞中營造蜂窩,巢脾數量8~12張,脾的形狀隨周圍的形狀、環境而改變,但多數呈長條形。

太湖中蜂蜂王產卵力強,分蜂性弱,維持群勢大,群勢達6~8框就發生自然分蜂,分蜂發生在王台封蓋後1.5~2日齡,每日以8:00~14:00發生最多,分出群占母群的47.5~57.7%。

太湖中蜂適應性強,飛翔迅速,嗅覺靈敏,工蜂出勤早,收工晚,有效採集時間長,在山區微雨、霧日和7℃左右的低溫天氣也能出巢採集。當主要蜜源結束時,能利用零星分散的蜜粉源植物維持蜂群的生活。

太湖中蜂越冬期短,越冬期冬團中心溫度波動範圍小,越冬飼料消耗量少,越冬期蜂王停卵期短。太湖中蜂蜂群周年生活明顯地分為春繁期、越夏期、秋季更新與越冬期,蜂王產卵量和蜂群群勢呈現“兩高”(春、秋)和“兩低”(夏、冬)的變化模式。

保護級別

2006年,中華蜜蜂(中蜂)被列入農業部《國家級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名錄 》。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