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堂

位於華樓山之北的原華陰村,在鳳凰嶺之前,原白沙河北岸半里處。1958年修嶗山水庫時,將華陰村遷至新址,原村成為庫區,太古堂遺址亦不復存在。

【太古堂】 位於華樓山之北的原華陰村,在鳳凰嶺之前,原白沙河北岸半里處。1958年修嶗山水庫時,將華陰村遷至新址,原村成為庫區,太古堂遺址亦不復存在。太古堂為明代大學士、禮部尚書高弘圖隱居之處,黃宗昌在《嶗山志》中記為“華陰山居”。
太古堂原為大理寺評事膠州人趙任的別墅,名為皆山樓,其中有白雲軒、餐霞亭等精美建築。明代文人陶允嘉《游勞山記》一文,對此樓記為:“堂曰皆山樓二,一以寢息,一以貯書畫灑鐺。牖南啟而華樓聳其前,北啟而鳳凰障其後。東西二園,西園植桃、李、梨、棗之屬,百棵正放花;東植檜柏,有亭居之,尚未名。後高崗植松數千株,浮翠作濤。”明崇禎五年,高弘圖罷官後,游嶗山時甚愛此處景色殊麗,正值趙任年老思歸故里膠州,故將該園贈於高弘圖,高弘圖遂將其更名為太古堂,並撰有《吾堂序》一文。在他的《勞山九游記》中,還自稱“太古居停”,意為此太古堂乃為暫時寄居之處。
崇禎十六年高弘圖復出,離開太古堂去南京任職。後此處被曾任過縣令的膠州人王錦購得,其子孫或家居華陰,或家居膠州,其後裔王大來乃清代膠州著名文人,曾一度遷居華陰,對嶗山多有詩文記述。其《移居華陰》七律為:“移家小住聚仙鄉,黃石宮前樓底莊。一院花留容足地,萬山重繞及肩牆。聞來藥圃鋤春雨,靜坐溪岸釣夕陽。日在輞川圖畫裡,平生夙願快相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