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山西省中部縣級行政區劃(縣或鄉)]

太古[山西省中部縣級行政區劃(縣或鄉)]

太谷縣,山西省晉中市轄縣。位於山西省中部,地處晉中盆地,始建於西漢,歷史悠久,文化商貿發達,與祁縣、平遙共同成為聞名遐邇的晉商故里,境內有諸多晉商大院遺存,以曹家大院和孔祥熙宅院(孔祥熙出生在太谷)為其代表。是盛唐詩人白居易的祖籍地,近代大財閥孔祥熙的出生地。久負盛名的宮廷聖藥“龜齡集”和“定坤丹”出產於太谷。太谷餅和壺瓶棗享譽全國。明清民國時期,太谷富商巨賈雲集,成為中國北方金融、商業中心,固有“旱碼頭”、“小北京”之稱。

基本信息

位置境域

地理位置

太谷縣位於山西省晉中盆地東北部。地理座標,東經112°28'~ 113°01′,北緯37°12′~37°3′2。東北與榆次市相依,東南與榆社縣交界,西南與祁縣毗鄰,西北與清徐縣接壤。東西50公里,南北39公里。總成積1033.6平方公里。平面輪廓呈鴿子展翅狀。

從縣城計算〔直線距離):東至太谷、榆次、榆社交界的三縣垴山43公里;南至太谷、榆社、祁縣交界的吳家背山25公里;西至祁縣的張家堡東6公里;北至清徐的溫李青村9.5公里。至榆次區城34公里,至清徐縣城28公里,至祁縣城22公里,至榆社縣城54公里,至和順縣城90公里。

縣界變遷

無邊寺白塔 無邊寺白塔

一、與榆次縣界之變遷。金大定中,榆次之修文、仁義二鄉劃歸太谷〔3750戶)。歷經元、明、清數百年之演變,直到民國二十九年(1940),西赤土村劃歸榆次。之後,梁平、田喬、小祁、蒲池、黃河峪、大佛頭、佃家院、馮家局8村,也劃歸榆次。

二、與榆社縣界之變遷。民國三十年(1941),晉冀魯豫邊區太行區第二專署將偷社縣之白壁、常瑞、康五科、東五科、格子坪、武莊、山頭、東凹、寺兒、漫天嶺、後嶺,西寬、南嶺、地黃灘、井泉溝、娥兒溝、牌坊、羅秀等18個村莊劃歸太谷。1996年,以上18村復歸榆社。

三、與祁縣縣界之變遷。太、祁二縣邊界村莊,古有“三村換一鎮”之說。太谷將白圭鎮與祁縣之官廠、永安、榆林三村相換。民國三十年(1948年),上、下黑峰、通天溝三村劃歸祁縣。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復歸太谷。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西炮守堡、東沙堡兩村劃歸祁縣。1956年,官廠、永安、榆林三村重歸祁縣,井將與祁毗鄰之聚理、嘉樂莊二村(當時屬官廠鄉)同時劃歸祁縣。

太、祁二縣,於1958年11月——1961年5月,合併稱太谷縣,縣治在太谷城。

建制沿革

行政隸屬

太谷文廟 太谷文廟

太谷,西漢始稱陽邑縣。新莽天鳳元年(14年),改稱繁攘縣。晉時,復稱陽邑,隸太原國。北魏時,隸太原郡。太平真君九年(448),廢縣。景明二年(501年)復置,隸太原郡。北齊時,隸并州。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占并州,縣城由陽邑西遷10公里到白塔村(即明星鎮)。隋大業三年(607),罷并州為太原郡,太谷隸太原郡。唐武德元年(618),復并州,太谷隸并州。唐武德三年(620),於太谷置太州,轄太、祁二縣,六年(623)州廢。復隸并州。開元十一年(723),改并州為太原府,縣隸府。五代時屬後唐,後晉,後漢,北漢。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屬宋。至和元年(1054),以并州為太原府,縣仍隸府。金興定四(1220)隸晉州。元廢晉州,置太原路,縣隸路。大德九年(1305),太原路改冀寧路,縣屬冀寧路。明、清兩代均隸太原府。

民國初年,縣隸冀寧道。

民國二十六年(1937)“七七事變”,11月7日太谷淪陷。年底,太谷抗日縣政府在東山建立,隸山西省第三行政區。

太谷縣城 太谷縣城

民國二十七年(1938)9月,閻錫山派員接管抗日政權,隸山西省第八行政區。

是年底,閻縣政權倒台,共產黨領導重建抗日縣政府,直至抗戰勝利。

鐵路以西之太谷所屬村莊抗戰開始劃入愉太路西抗日辦事處,稱太八區。民國三十年(1941)後,隸路西抗日縣政府,稱太三區。民國三十七年(1948),路西縣解散,太三區所屬村莊重歸太谷。

民國三十七年(1948)7月13日,太谷解放。8月15日起,隸晉中行署。民國三十八年(1949)9月1日後,隸榆次專署。1978年1月,隸晉中地區行政公署。

1999年9月晉中地區撤銷,成立晉中市(地級市),太谷隸晉中市。

行政區劃

太谷縣轄3鎮6鄉198個行政村。

任村鄉,轄15個行政村,總戶數4433戶,總人口15819人,總耕地面積2960公頃。

侯城鄉,轄40個行政村,74個自然村,境內居住人口51000人,其中農業人口36000人。

小白鄉,轄20個行政村,27個自然村,人口有16915人。

水秀鄉,轄19個行政村,有農戶7225戶,總人口22825人,勞動力9953個。

北汪鄉,轄17個行政村,21個自然村。全鄉共有人口24000餘人。

陽邑鄉,有行政村22個,自然村57個,6492戶,人口22000餘人,耕地45691畝,其中山區5個行政村,38個自然村,710戶,19400人。

范村鎮,轄39個行政村,76個自然村,耕地4.08萬畝,人口1.6萬人,兩分平地八分山,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現代農業鎮。

胡村鎮,下轄17個行政村,總面積7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7萬人,暫住人口及流動人口達20000餘人。

明星鎮共轄九個行政村,兩個農村社區(2004年南關村改為兩個社區),九個城市社區,是太谷縣第一大鎮。縣政府駐此鎮。

太谷縣鄉鎮行政管轄村級行政區域
明星鎮 天利達社區 興旺社區 西苑社區 晉谷社區 白塔社區 文廟社區 鼓樓社區 田豐社區 朝陽社區 天利達二社區 紡織廠二社區 明星村 田豐村 東關村 北關村 南賀家村 賀家堡村 程家莊村 朱家堡村 賈家堡村
胡村鎮 胡村 朝陽村 小常村 敦坊村 孟高村 南席村 北陽村 董村 新代村 胡村 莊村 韓村 沙溝村 桑梓村 南陽村 中陽村 武村 西吾村
范村鎮 范村 閆村 冀村 象谷村 格子頭村 西仉村 棗澗村 下安村 上安村 坪上村 溫莊村 下寨村 北田受村 北曲河村 西曲河村 南窯村 南田受村 土郊院村 峪道溝村 北里村 王公村 東曲河村 石畝村 南畔村 北郊村 岳家莊村 田受溝村 石圪腦村 郝家莊村 蚍蜉村 范家嶺村 石堡寨村 馬蘭村 彭溫莊村 前莊村 溫家莊村 路家莊村 千戶溝村
侯城鄉 紡織廠社區 農大社區 侯城村 貫家堡村 里修村 溝子村 杜家莊村 胡家莊村 南楊家莊村 北沙河村 南付井村 南沙河村 東鹹陽村 楊家莊村 申奉村 孟家莊村 桃園堡村 東山底村 惠安村 王誨莊村 盤道村 青基溝村 大澗村 車家凹村 研泥村 東莊村大白溝村 馬定夫村 地山坪村 西峪村 大峪坪村 十八院村 龍門村 斜坡村 滸泊村 田家渠村 龐家莊村 中北嶺村 北莊村 范家莊村 胡家坪村 黑峰村
北汪鄉 果樹所社區 北汪村 北付井村 西付井村 曹莊村 白城村 南汪村 吳家莊村 北張村 南張村 西鹹陽村 南鹹陽村 中鹹陽村 西山底村 井神村 三台村 胡家莊村 李家莊村
水秀鄉 水秀村 北郭村 東懷遠村 武家堡村 太平莊村 白村 南郭村 張家莊村 馮家堡村 小王堡村 北六門村 南六門村 武家莊村 大王堡村 霍家堡村 團場村 大威村 郭家堡村
陽邑鄉 利民廠社區 陽邑村 禪坊村 回馬村 黃卦村 里美莊村 溫家溝村 四卦村 河西村 四辛村 惠辛村 新村 石象村 肇開村 西杏林村 南杏林村 北杏林村 郭里村 龐莊村 南峪村 窯子頭村 小店村 楊莊村
小白鄉 小白村 白燕村 王村 上莊村 大白村 下莊村 西爐村 東爐村 東里村 西里村 東崖村 西崖村 東南台村 西南台村 沙子地村 范坪村 龍坪村 鰲腦村 上土河村 下土河村
任村鄉 任村 河東村 大郭村 小谷村 河西村 王思村 牛許村 郝村 東卜村 東賈村 內賈村 西賈村 中吾村 布袋莊村 段村

縣城

古今建築混雜的太谷縣城 古今建築混雜的太谷縣城

太谷縣城,位於縣境正西,東經112°28‘一113°1’,北緯37°12~37°32′。城區面積59平方公里,城鎮人口10246(1993)。

縣城所在地,原為白塔村。民間有“先有白塔村,後有太谷城”之說。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始由陽邑遷治於此,距今1400餘年。

太谷縣城內無邊寺白塔 太谷縣城內無邊寺白塔

太谷縣城是太谷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舊城內有四街八井。民國初設五坊、四維、四外、二莊。鼓樓築於城中心,輻射東、南、西三條大街。樓北為舊縣衙,北大街與西大衙中段相交。白塔建於縣城偏南。以四合院為特色的民宅以及沿街舊式鋪面仍保留著古城風貌,新建的機關、學校和企業建築群組成了新的格局。城外,舊壕溝及廢渣丘已平整無遺。原南門外新修築一條寬15米東西向的柏油路,稱新建路,路旁樓房高聳林立,成為縣城最繁華的地方。城內南大街之商業中心漸向新建路一帶發展。新建路中段南向的南關正街成為縣城南業之樞紐。中國小設於舊城僻靜之處,新增學校則多設於城北。

自然環境

太谷縣的地貌形態,有山地、丘陵、平原三種,由東南向而北傾斜,海拔1914-767米,平川與山地、丘陵的比例是37:53。

山地

太谷縣南部屬太岳山脈象峪河,右側屬太行山邊沿。從縣境東北的三縣垴峰到西南的四縣垴峰,長達50餘公里,是太岳山主脈之一段,也是汾、漳二河系之分水嶺。嶺的東段在太谷、榆社邊界;中段在太谷境內;西段在榆社、太谷、祁縣邊境。嶺呈北東—南西走向。從西北側支出多條次一級山樑,組成太谷境內整個山脈體系。

一、東山區

•主脈

東山主脈即汾、漳分水嶺東段和中段。從東北到西南依次由三縣腦、八賦嶺、白雞嶺、太谷嶺、花枝嶺和蓋天惱連線而成。

三縣腦峰,位於縣境東北端,距縣城42公里,海拔1740米。居榆次、太谷、榆社三縣邊界,是八賦嶺主峰,山勢險要。植被良好,宜林、宜牧。

八賦嶺,在溫家莊東南,距縣城38公里,主峰海拔1。米。古代為通和順、遼州之要道,今太焦鐵路、榆長公路通過。嶺區蒼松翠柏,植被良好。現有油松等次生林和大量灌叢,是太谷主要林牧區。

白雞嶺,位於路家莊東南,距縣城34公里,海拔1500米左右。有太焦鐵路穿隧而過。植被情況同八賦嶺。

太谷嶺,位於石堡寨東南,距縣城31公里,海拔150 0米,榆長公路穿嶺西過。植被同八賦嶺,為縣內新發展之林區,可牧。

花枝嶺,在百草足與花則足二村之間(民國志誤為黃花嶺)。嶺西端之蓋天垴海拔1560.5米。位於太谷南莊和偷社羅秀之間。

•支脈

東山支脈由主脈西北側支出。

大塔山,位於太谷、榆社邊界,由三縣惱支出,向西北延伸至北郊村東,長約1公里,多1600米以上山峰。著名者有大塔山、雪峰山(舊志十景“雪峰夕照”指此)、思兒惱、張槍凹峰(海拔}81米。是東山區第一峰)。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大塔山支脈是塗河、象峪河之分水嶺。北山頭壇梁從本支脈的姑姑庵處分支,位於象峪河北源與東源之間,是又次一級支脈。

泊頭山,位於象峪河東源與路家莊河之間,由八賦嶺伸向彭溫莊南山,長約8公里,是東山主脈的一小分支。植被良好,宜林、宜牧。

桃梨山,位於象峪河東源與南源之間,從通梁山到黑浪山之間,長約1公里,海拔1100~1512米。東有太焦公路,西有榆長公路平行西過。東南部植被較好,西北部童山禿嶺,水土流失嚴重。

石羅門山,東起太谷嶺上石婆婆懷峰,西北止於天池村東禪寺寨峰,長約15公里,海拔1400米以上,是烏馬、象峪二河之分水嶺。

玉泉山,東起蓋天惱,西至水磨坡隘谷,長約8公里,是太谷、愉社二縣界山。石羅門山和玉泉山都有草灌叢生,是理想的林牧區。

二、南山區

•主脈

南山主脈起源於太谷、祁縣、愉社、武鄉四縣邊境的四縣垴峰,距太谷縣境南端1公里,海拔2023.5米,是全縣群山之宗。

從四縣惱北側的昊家背山起,向西北延伸入祁縣境,又從泊子嶺村西南的跑馬坪山入太谷到黃卦村南的千胡坪。境內長20餘公里,多1700米以上高峰,由西向東為跑馬坪、紅鞋背、大紅惱、黃砂梁、石馬嶺、轎頂山、院尖山、千胡坪。

跑馬坪山,位於縣城正南18公里處,海拔1914米,是縣境第一高山。山背泊子嶺村,海拔1650米,是縣境最高村落。在1700米以上,余草叢生,植植良好。

紅鞋背峰,位於胡家坪村南,海拔1857米,附近多1800米以上山峰,有南山屋脊之稱。

大紅斌峰,位於胡家坪村東北,海拔1690米(舊志十景“松嶺晴嵐”即此處)。

黃沙梁,在大紅惱東北,海拔1652米,該梁與大紅惱之間有一山壑,形似月牙,俗名月明爺壑。是前後山區交通孔道。

石馬嶺,位於馬定夫村東南,距縣城15公里,海拔1661.9米。

轎頂山,位於馬嶺村東南,距縣城15公里,海拔1614米。

院尖山,距縣城東南15公里,是南山主脈走向轉折點,海拔1541米。從跑馬坪到院尖山,包括紅鞋背、大紅腦、黃沙梁、石馬嶺、轎頂山在內,是縣境南山地區植被最好的山脈。目前灌叢較密,雨量大,溫度高,宜林、宜牧。

千胡坪,位於黃卦村南,距縣城1公里,海拔31米,是一塊面積達數百畝的黃土殘垣。地勢高,土層厚,地面平坦。但垣的邊沿侵蝕嚴重,植被很差。

•支脈

南山支脈由主脈南北兩側支出。

大坡營嶺,在主脈南側,從毛香背山支出,東至水磨城谷口。馬陵關即在水磨坡以北半公里的馬嶺山樑上(舊志十景“馬陵積雪“即此),訛傳為孫膜、龐涓交戰之地.有太(谷)邢(台)公路通過。植被良好,氣候溫潤,宜林,宜牧。

筆架山,在主脈北側,起於跑馬坪,面至石板山,長約14公里,是太、祁二縣界山。主峰筆架山在北莊村南,海拔1622米。坡被較好。山腰為南山果園的一部分,山頂宜林,宜牧。

鳳凰山,起於大紅地,西北延伸至鳳凰山主峰,長約12公里,是鹹陽河與石河分水嶺。鳳凰山主峰俗名鳳山,位於縣城南8公里處,海拔1227米(舊志十景“鳳山春色”即此)、支脈兩側為南山果區一部,山頂宜林。

大佛山,由轎頂山支出,西北延至大佛山主峰,長約10公里,為四卦河與石河分水嶺。大沸山亦名鳳景山,在縣城東南9公里處,海拔1123.7米。山腰宜果,山頂宜林牧。

二佛山,古名灰泉山,亦名風翼山,在縣城東南功公里處,海拔1151.4米。水土流失嚴重。宜發展佛田果園。

水文

全縣地表徑流量多年平均為6738萬立方米;地下水可開採量為13500萬——14400萬立方米。可利用的年地西水資源量為5560萬立方米;淺中層地下水年可開採量為11560萬立方米。全年可利用的地面水和地下水資源總量為17120萬立方米。

縣內有烏馬、象峪、津水、鹹陽、四卦、石河、小河、米峪、水晶城河等大小9條時令河。其中,水晶城河向東流入榆社境內,注入濁漳河,屬海河流域南運河水系,余皆屬黃河流域汾河水系。

烏馬河,俗稱回馬河,黃河支流汾河在山西晉中市境的支流。《水經注》稱蔣溪,蔣谷水。亦稱回馬谷水,烏馬河,是太谷縣境內第一大河。上游分東、西兩源,以西源為正源,出太谷與祁縣交界的上下黑峰、通天溝一帶。民間有“烏馬河的上掌,在通天溝炕上”之說。東源出榆社境內黃花嶺(古稱軒車嶺),即白壁溝支流。西源由西南向東北流,東源由東南向西北流,至水磨坡隘口相匯。合流經清徐境,入祁縣境內匯昌源河,後注入汾河。烏馬河全長93公里,太谷縣境內長72公里,平均縱坡4.6‰。中上游龐莊村東建中型水庫一座,水庫以上控制流域面積278平方公里。 2013年,太谷縣對烏馬河實施了綜合改造工程,城區河道實施硬化處理 。

太谷縣境的象峪河 太谷縣境的象峪河

象峪河,舊稱小塗水、象谷河,俗稱向陽河,黃河支流汾河支流烏馬河支流。為太谷縣一境內第二大河。上游分東、南、北三源。以東源為正源,發源於太谷、榆次、和順三縣交界的八賦嶺;三源於郭堡村北匯流後至清徐縣東羅村西北匯烏馬河。20世紀三十年代前,下游南莊以下無固定河道,常奪舊官道渲泄洪水,水大時則經南莊村南向西南方向漫溢。民國二十一年(1932)後,經人工開挖和自然沖刷才逐漸固定為今日之河槽。象峪河全長63公里,太谷縣境內長45公里。河水流量平均0.151秒立方米,平均縱坡9‰。

金水河,發源於榆次境內大塔山,流經北郊村東入縣境,向西偏北流至一下寨附近有蒲池河匯入,又向西至格子頭附近有東賈河匯入,復向西偏北經注村西南再入榆次境。水流小時在榆次市東陽、北社一帶消失。大時溢入南席村東儲為季節性沼澤。更大時漫溢匯入象峪河。津水河全長36公里,平均縱坡16‰,縣境內長20公里,流域總面積98平方公里。上游土石山區植被極差,水土流失嚴重。河流年輸沙量3.8萬立方米。中游石畝村南建有小型水庫一座。水庫以上控制流域面積4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地表徑流量339萬立方米。清水流量0.05秒立方米。

鹹陽河,古稱鹹陽穀水。發源於泊子嶺,經滸泊、王家坡、東鹹陽、南北沙河,過鐵路橋後與城西排水渠合。水流小時於北沙河、城西一帶消失,大時溢入烏馬河。全長20公里,平均縱坡35‰,流域總面積75.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地表徑流量240萬立方米,清泉水很少。鹹陽河是縣境內最大的無尾河。中上游雖建有兩座小型水庫,但庫容很小,只可起緩洪作用,加之河道縱坡特大,雨季極易形成山洪,對縣城威脅甚大。

四卦河,古稱四卦谷水,俗稱東峪河。發源於院尖山。上游為一小型樹權狀水系,各支流於東峪小盆地匯流後向北流經四卦谷口出山。出山後分為東西兩支同向北流。東支經四卦於東西郭裡間注入烏馬河;西.支經肇開、南桑梓也注入烏馬河。全長15公里。平均縱坡33‰。中上游建有小型水庫一座。水庫以上控制流域面積25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地表徑流量11萬立方米。

石河,舊志稱奄谷水。發源於琵琶尖附近轎頂山北麓。向北流經東莊小盆地,經大石頭口出山,再向北偏西經惠安、王誨莊、石象,於孟家莊北注入烏馬河。全長16.5公里,平均縱坡24編。出山口處建小型水庫一座。水庫以上控制流域面積20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地表徑流量176萬立方米。下游縣化肥廠以下因長期施放工業廢水,水質污染嚴重。

小河,發源於下西莊村東南石羅門山。自東向西流經屹垛子、東里、東崖、東爐、西爐,至下莊村北匯入象峪河。全長16公里。平均縱坡24階。上游建有東里水庫,中游建有小河水庫。水庫以上控制流域面積1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地表徑流量103萬立方米。上游為土山區,植被極壞,水土流失嚴重。

朱峪河,舊志稱胡谷水、豬谷河。發源於森林村南。自南向北經李家莊、井神、南北張、南北洗等村。水流小時於北張、南洗一帶消失,大時經北洗村南溢入祁縣境。全長11公里。平均縱坡35‰。中上游建有並神水庫。水庫以上控制流域面積7. 1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地表徑流量45萬立方米。

水晶坡河,發源於花枝嶺東側。向東偏南流入榆社境,注人濁漳河北源幹流縣境內長4公里,流域面積12.6平方公里。

氣候

太谷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

日照時數季節變化大,1960年-1985年,縣內一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500~2600小時。一年中以5、6月份日照時數最多。冬季少,2月份更少。一天中日照時數6~8月每天平均約12小時左右;4-5月,9-10月每天平均約10小時左右;冬季各月每天平均只有8小時。

縣內年平均氣溫一般介於5-10'℃之間。後山區氣溫約5~7℃。平川及丘陵區則在7一10℃。年平均溫差約6℃左右。1月份最冷,平均氣溫-6.2℃。7月份最熱,平均氣溫23.6℃。四季中,春溫高於秋溫。一般由10月中旬始,日最低氣溫降至0℃以下,到次年4月中旬則回升至0℃以上。平均氣溫小於10℃的間隔天數為177天,故有“凍死人的太谷縣”之諺。

地溫和氣溫相比.年平均溫度為13℃,較氣溫高3.。5℃。1月份地面均溫為-6.5℃,與氣溫無甚差異。6月份地面均溫29.6℃,較氣溫高5.9℃ 。

降水季節分布不均,據1960一1985年資料分析,年平均降水量約458毫米左右。多雨年為621毫米(1971),少雨年251.6毫米(1985年)。東南部後山區年平均降水量500毫米以上,西北部平川、丘陵區為450-500毫米,東北部平川、丘陵區又較西北部同等地形條件下偏少,平均年降水量在450毫米以下。年內降水量分配也差別較大,6-8月,為全年降水量最多季節。12 -2月是全年降水量最少時期。

依據縣內不同區域和不同海拔上氣候的變化特徵,全縣劃為三種類型的次一級氣候區。

溫涼微濕山地氣候區。後山地區,海拔1200米一1900米。日平均氣溫大於、等於10℃,積溫小於3250℃。個別1800米左右的山頂僅有2500℃左右。年平均氣溫5-7℃。年降水量500毫米以上,個別地區600毫米以上。無霜期130天左右。自然植被以針闊葉林和灌叢為主,多降冰雹。常有秋霜凍和低溫內澇。

溫和乾一旱丘陵氣候區,包括前山區和丘陵區。海拔900米-1200米,日平均氣溫大於、等於10℃,積溫在3250-3500℃之間。年平均氣溫7-9℃。年降水量450~500毫米。無霜期130-160天。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嚴重。風多風大。

溫暖半乾旱平川氣候區,包括縣境全部平川地區。海拔767-900米。日平均氣溫大於、等於10℃,積溫3500-3600℃。年平均氣溫10℃左右。年降水量450毫米左右。無霜期160~190天。植被以農業作物為主。有灌溉勢。

縣內四季分明。候平均氣溫小於10℃為冬季。大於22℃為夏季。介於10--22℃之間為春季、秋季。氣候特徵為:冬季少雪乾冷,夏季炎熱多雨,秋季秋高氣爽,春季於旱多風。

自然資源

太谷土地資源總面積為1033.6平方公里,合地積1550400畝。除去其中水域、居民區、道路等占地面積88.7平方公里,尚有農業土地資源944.9平方公里。

縣內水資源有地表水和地下水兩種。全縣總積水面積為1196.3平方公里(包括境外流入)。其中產生地表徑流的山區面積694.6平方公里,平均地表徑流量5738萬立方米,豐水年為9243萬立方米,豐水年為5949萬立方米,枯水年為3603萬立方米。地表徑流中,經工程措施控制後,年利用水量為5560萬立方米。實際年平均用水量為3850萬立方米。

境內有265處清泉,流量大多在5秒公升以下,超過1秒公升的有43處。龍泉溝泉與井神泉流量稍穩定,其它水泉枯水期流量甚小,或至乾涸。

全縣淺、中層地下水可開採量為7000萬~8000萬立方米。實際年開採量為8000萬一11000萬立方米。大部地區的地下水位出現不斷下降趨勢。

民族人口

縣內居民,截止1982年7月1日零時(全國第三次人口普查時間),全縣總人口為241169人。其中漢族340816人,回族212人,滿族92人,蒙古族24人,朝鮮族12人,壯族6人,彝族4人,藏族2人,維吾爾族1人。除漢族外,少數民族共353人,占總人口的0.1 46%。

按第三次人口普查,1982年7月1日全縣總人口為241169人。

據2017年人口抽樣調查,年末全縣常住人口為311293人。全年全縣出生人口4568人,人口出生率為14.75‰;死亡人口1508人,死亡率為4.87‰;自然增長率為9.88‰。

經濟

綜述

2017年,太谷縣全年生產總值91.3億元,同比增長7.1%。其中,第一產業完成18.7億元,同比增長3%;第二產業完成25.1億元,同比增長9.4%;第三產業完成47.5億元,同比增長7.7%。

三次產業構成為20.5:27.5:52。與上年相比,第一產業下降2.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提高2.9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下降0.6個百分點。

人均地區生產總值29483元,同比增長6.4%。

全年全縣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6億元,比上年增長4.6%,其中稅收收入2.5億元,同比增長5%。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8.8億元,同比增長17.5%,其中教育支出32913萬元,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2795萬元,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33619萬元,醫療衛生與計畫生育支出13825萬元,住房保障支出4244萬元。

全年全縣城鎮新增就業3478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2.08%。

全年全縣固定資產投資(新口徑,下同)52.4億元,同比增長43.9%,其中民間投資30億元,同比增長4.6%。

分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1.3億元,同比下降64.3%;第二產業投資22.6億元,同比增長60.5%;第三產業投資28.6億元,同比增長60.1%。

全年全縣在建固定資產投資項目149個,其中,5000萬元以上項目39個,計畫總投資158.4億元,完成投資29.2億元。

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9.1億元,同比下降28.8%。其中,住宅投資7.6億元。

第一產業

糧食生產方面,明代,太谷“土膺民貧”,且“民多而田少,竭豐年之谷,不足供兩月”。清末,農民“植五穀而外,僅及於瓜果菜蔬”。民國七年(1918)以後,“植樹種棉之利,頗有起色”,“農民薄有田產者,生計稍裕”。直至四十年代末,太谷的農業生產尚不足以解決居民之溫飽。新中國建立後,經過土地改革,生產力獲得了解放。20世紀五十年代,傳統個體農業生產發生了重大變革。農民組織起來,發展生產,加快了農業四化的步伐。1957年,水利建設出現高潮。1958年,農業電氣化植列為全省試點縣。到1962年,全縣建機電灌站48處,修舊井打新井4815眼,開渠1569條,水澆地面積由1949年的12萬畝發展到25萬畝。全縣架設高低壓輸電線路1公里,
12個公社中,75. 6的生產隊用上了電。農業機械總動力發展到20萬馬力,機耕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53.3%。年施用化肥量達到1萬公斤。1963年,山西省委書記陶魯笳在《紅旗》上發表《論太谷縣的農業技術改革》的文章,對太谷實現四化的經驗和貫徹農業八字憲法的經驗作了論證。1964年,全縣糧食總產達到8113.69萬公斤,比1961年翻了一番,平均畝產201.公斤,在華北地區成為糧食首達《綱要》的兩個縣之一。“文化太革命”時期,農業生產停滯不前。1978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經歷了又一次重大變革。由於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施,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迅速得到發展。1985年,糧食產量達到9502萬公斤,比糧 食達《綱要》的1964年增長1488.31萬公斤,是1949年糧食總產量的2。9倍。農業總產值784萬元,比1964年增長44.2 6%,是1949年的3. 4倍。

太谷為雜糧區。種植種類有高粱、玉米、小麥、穀子、黃豆、水稻、蕎麥、筱麥、黍子、黑豆、綠豆、豌豆、蠶豆、小豆、虹豆、雲豆、大麥等。主要作物是高粱、小麥、穀子、玉米和豆類。1985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412222畝,總產9062萬公斤,平均畝產233公斤。

果樹栽培方面,是太谷縣的重要林業產業。該縣以山地滸泊一帶的檳、沙果為最久,有三百餘年的歷史。氣候、土質均宜果樹生長。檳、沙果在省內外獨享盛譽。

民國二十四年(1935),銘賢學校農科園藝楊主任賈麟厚在滸泊創辦全省第一個蘋果園—大谷南山桃樹岩果園,從美國密蘇里州期塔克兄弟種苗公司首批引進蘋果苗木,又從煙臺、錦州等地購進部分苗木,開太谷乃至山西省發展蘋果樹之先河。

五十年代初,山西省果樹研究所在太谷境內北梁村一帶籌建,並進行蘋果的有性雜交,開始蘋果的選育工作。六十年代,有條件的社隊,開闢集體果園,大者近千畝。1959年,賈麟厚對矮化蘋果樹進行系統研究,並在胡村等地布點試驗,成果顯著。迄今,矮化蘋果已推廣到不少果園。

2017年,太谷縣農作物種植面積32270公頃。其中,糧食種植面積24091公頃;蔬菜種植面積6736公頃。在糧食種植面積中,玉米種植面積20251公頃;小麥種植面積1043公頃。

全年糧食產量210922噸。其中,夏糧6243噸,秋糧204679噸。

全年完成造林面積424公頃,同比下降25.1%。

全年豬牛羊肉總產量49195噸,同比增長4%。其中,豬肉產量44953噸,同比增長2.7%;牛肉產量1037噸,同比增長20%;羊肉產量3205噸,同比增長20%。牛奶產量13856噸,同比增長1%。禽蛋產量31243噸,同比增長14.3%。年末生豬存欄30萬頭,全年生豬出欄55.6萬頭。

年末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20.4萬千瓦。機械耕地面積26066公頃,機械播種面積31054公頃,機械收穫面積19600公頃。全縣農機化經營總收入16000萬元。

第二產業

工業上形成了煤化工、鑄造、醫藥、冶金、食品加工等五大產業。2011年,全縣瑪鋼產量達50萬噸,占到全國總產量的二分之一。廣譽遠國藥生產的清宮聖藥龜齡集和定坤丹,馳名海內外。被法國資深釀酒師稱為最適宜葡萄生長的怡園酒莊基地,出產世界最頂尖的葡萄美酒。

2017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完成21.4億元,比上年增長10.3%。戰略性新興產業占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24.7%。

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59.9億元,同比增長16.4%。實現利稅6.2億元,同比增長44.1%;實現利潤2.7億元,同比增長51%。虧損企業虧損額1931萬元,同比下降32.9%。

全年全社會用電總量99260.4萬千瓦時,同比增長9.3%。其中大工業用電57640萬千瓦時,同比增長11.8%;農業用電6764萬千瓦時,同比增長10.4%;城鄉居民生活用電17692.5萬千瓦時,同比增長7.4%。

•製藥業

廣盛號老店牌匾及產品 廣盛號老店牌匾及產品

太谷醫藥製造業歷史悠久,早在明代嘉靖二十年(1541),城內錢市巷即設“廣盛號”藥店,開始升煉宮廷名藥龜齡集。嗣後四百餘年,藥店發展為60家。多數為前店後廠,製作兼銷售。所製藥品主要為中成藥。有察雄丸、玉樞丹、千斤散、龜齡集、定坤丹等名藥,行銷國內外。1956年,公私合營後,部分藥店合併入藥材公司,廣升譽、廠升遠、谷縣藥用玻璃廠、廣源興、延齡堂四家大藥店合併為廠譽遠製藥廠。1981年籌建太。廠址在縣城東后街,占地9000平方米。職工170人。生產藥用安瓿。1985年,產值47.4萬元,盈利0.2萬元。

1956年,在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運動中,廣升譽、延齡堂、廣升遠、廣源興四家藥店合併為太谷縣廣譽遠製藥廣,屬公私合營性質。1957年,產值142.7萬元。1961年,選定城外西南隅空地新建廠房。1年由西街遷人新廠房。1966年,產值為498.5萬元。“文化大革命”期間,更名紅衛製藥廠。1973年,易名山西中藥廠,隸屬省衛生廳。1978年,試製成功名貴藥酒—龜齡集酒。1979、1980連續兩年生產的龜齡集、定坤丹被評為國家優質產品,獲獎狀和銀質獎章。遠字牌牛黃清心丸、安宮牛黃丸和龜齡集酒,於1979、1980兩年,均獲省優質產品稱號。

•瑪鋼鑄造業

廣譽遠中藥有限公司 廣譽遠中藥有限公司

瑪鋼鑄造業是太谷縣傳統的支柱產業,從1976年第一座沖天爐點火起,風風雨雨三十多年,它創造下的“亞洲瑪鋼在中國,中國瑪鋼在太谷”的輝煌業績,讓同行難望項背。由於環保和產業政策,該縣對該行業進行了整治。經過整合,到2008年,太谷縣的瑪鋼鑄造企業由過去的600多家,縮減到了現在的120家,但其競爭力卻迅猛提升,年生產能力翻了一番,達到近60萬噸,規模以上企業達53個,年銷售千萬元以上的企業發展到32家,億元以上的5家。同時,14戶企業通過了IS09000認證,4戶企業獲得KS認證,12戶企業獲得自營出口權,年出口交貨額達到了5.5億元。名優品牌逐漸增多, “GL”牌、“古”字牌、“MT”牌、“經通”牌等都達到了部優或省優。TG牌瑪鋼管件、“古”字牌電力金具分別是省著名商標和省標誌性產品。

太谷瑪鋼銷售網路覆蓋全國31個省、市、直轄市、地區,各大中城市設有經銷網點480餘家,港澳台地區設有委託代理商,國內市場占有率約1/3。產品出口到歐美、南美、中東、南亞等四十多個國家。

第三產業

2017年,太谷縣全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9億元,同比增長7.3%。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5.3億元,同比增長4%;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3.6億元,同比增長14%。按消費形態統計,商品零售31.9億元,同比增長7.6%;餐飲收入7億元,同比增長5.7%。

全年全縣海關進出口總額18995萬元,同比增長25.8%。其中,出口額18309萬元,同比增長22.1%。

全年引進項目11個,簽約149.2億元。

全年全縣接待國內外旅遊者732萬人次,同比增長31%。旅遊總收入58.5億元,同比增長28%。

年末全縣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180.6億元,比年初增加17.1億元,同比增長10.5%,其中儲蓄存款餘額153億元,比年初增加11.1億元。各項貸款餘額59.2億元,比年初增加13.5億元,同比增長29.6%。年末農村金融合作機構(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銀行)人民幣存款餘額74.5億元,比年初增加6.8億元,同比增長10.1%;人民幣貸款餘額30.7億元,比年初增加3億元,同比增長10.8%。

全年全縣保費收入5億元,其中財產險業務保費收入1.4億元,壽險業務保費收入3.6億元。

社會事業

科學技術

2017年,太谷縣專利申請270件,發明專利申請84件,專利授權172件,受權發明專利34件,受權實用新型專利113件,授權外觀專利25件。有效發明專利102件。按照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辦法,年末累計認定高新技術產業企業9家。

教育

太谷縣文化教育全省聞名。境內駐有山西農業大學、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 、山西交通技師學院、山西航空學校、興華職業技術學院、太華技校等院校。有航天518所、省果樹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縣內有全國重點職業高中一所、全省重點高中兩所,有中國小109所。太谷形意拳、秧歌聞名全國。

山西農業大學 山西農業大學
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 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

年末全縣共有普通中學20所,中等職業教育學校3所,國小57所。

文化

2017年,太谷縣共有文化館1個,公共圖書館1個。年末公共圖書館圖書總藏量達16萬冊。年末全縣有電視台1座,廣播電台節目1套。有線電視用戶2.5萬戶。廣播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8%,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97%。

衛生

2017年,太谷縣共有衛生機構(包含診所及村衛生室)421個。其中,醫院25個,婦幼保健院(所、站)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個。全縣衛生機構共有床位1793張,其中,醫院床位1593張,衛生院床位200張。全縣衛生機構共有衛生技術人員3239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1242人,註冊護士1775人。

體育

2017年,太谷縣共有體育館一座,二級運動員48人,二級裁判員20人,其中一級裁判員4人。太谷縣的柔力球隊(13人)代表山西省參加了在蘭州舉辦的2017年全國社會指導員交流展示大會,獲得全能二等獎的殊榮。太谷縣形意精英組隊參加了在河北滄州舉辦的第十四屆"全國武術之鄉"比賽,並取得了2金7銀6銅的佳績。

郵電

2017年,全年全縣完成郵電業務總量21597萬元,其中郵政業務總量2470萬元,電信業務總量19200萬元。郵政業全年完成郵政函件業務8.8件,包裹業務0.6萬件。年末全縣固定電話用戶1.9萬戶。年末行動電話用戶28.9萬戶,其中4G用戶21.5萬戶。年末全縣固定及行動電話用戶總數達到30.8萬戶。全縣寬頻接入用戶8.4萬戶。

人民生活

2017年,太谷縣全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287元,同比增長6.6%。按常住地分,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165元,增長6.5%;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46元,增長7.2%。

社會保障

2017年,太谷縣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4.9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14.9萬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3.3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24.7萬人,參加失業保險19570人,參加工傷保險35300人,參加生育保險19000人。

全年全縣納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1086人;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1569人;納入農村五保供養1339人。全年共發放最低保障資金662.4萬元,發放農村五保資金604.1萬元。

年末全縣共有各類提供住宿的社會服務機構9個。其中,提供住宿的社會服務機構床位數1097張,收養358人。農村敬老院5個,座位872張。社區服務機構和設施89個,社區日間照料床位1741張,社區留宿照料床位272張,社區日間照料1469人。

資源環境

2017年太谷縣空氣品質二級以上天數達159天。

全年全縣用水10450萬立方米,其中生活用水820萬立方米,生產用水9410萬立方米,生態用水220萬立方米。第一產業用水8284萬立方米,第二產業用水821萬立方米,第三產業用水805萬立方米。

年末全縣城區集中供熱普及率達到96.5%,比上年提高2.5個百分點。天然氣供氣普及率94%,比上年提高4個百分點。城市污水集中處理率95%,比上年提高0.3個百分點。

年末建成區園林綠地面積515.7㎡萬,綠地率37.1%;綠化覆蓋面積577.6㎡萬,人均公園綠地9.2㎡。

安全生產

2017年,太谷縣共發生各類安全生產事故13起,死亡13人,同比事故起數增加1起,上升8.3%,死亡人數增加1人,上升8.3%。

旅遊景點

擁有三多堂、孔祥熙宅院為主的晉商文化旅遊和以省果樹所、小白萬畝棗園、任村農家樂、怡園酒莊、梅苑山莊為主的觀光度假旅遊兩大精品旅遊線路。特別是梅苑山莊已成為晉中乃至山西最高檔的會議接待中心和旅遊度假區。

曹家大院

太谷縣三多堂(曹家大院) 太谷縣三多堂(曹家大院)

曹家大院(三多堂)地處山西晉中平川,位於太谷縣城西南5公里處的北汪村,距108國道線500米。南北長98米,東西寬110米,始創於十七世紀中葉,建成於十九世紀後期,期間垮越二百餘年。現存為明清建築,保存完整。曹家大院座北朝南,總占地10600平方米,由內宅、外宅兩部分組成,內套15個小院、3座樓、3個堂廳、3座主樓,共277間房舍。樓院的周匡是高大的磚牆,宛如城堡。曹家大院樓宅大院寬敞宏偉,特別是主樓的高大和堂廳的規格,突破了明清兩代的嚴格限定,扣封建政權賦予其在建築上的特權和商人的富有,表現的極其充分、突出。一九九五年十月開闢為文物旅遊景點,一九九六年公布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孔祥熙宅園

孔祥熙宅院 孔祥熙宅院

孔祥熙宅園太谷老城的上官巷1號,毗鄰無邊寺白塔,宅園座南朝北,由橫向排列的套院組成。現存六院兩園(即正院、廚房院、墨莊院、戲台院、西偏院、西花園、書房院、東花園)。全院東西寬91米,南北長16米,面積約6300多平方米。

宅園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原為太谷紳士孟廣譽的祖宅。1930年孔祥熙購置後曾做過局部修繕。現存建築既有我國北方建築凝重宏厚的特色,又具有南方園林靈秀雅致的風格,是我國清代建築南北融合的上乘之作。整個宅園建築宏偉,斗拱飛檐,雕樑畫棟,富麗皇堂。

梅苑山莊

梅苑山莊是山西梅園工貿集團在太谷縣郭堡水庫旅遊開發區投資興建的一所集住宿、餐飲、娛樂休閒、商務洽談、會議培訓、農林開發為一體的綜合性度假村。
山莊緊臨太長高速和省道102公路,距榆次常家莊院25公里;太谷縣三多堂、孔祥煕故居30公里;太谷縣圓智寺10公里,這裡交通便利、風景秀麗,是您居家休閒、會議培訓的理想之地。

農特產品

太谷餅

太谷縣特產太谷餅 太谷縣特產太谷餅

太谷餅是太谷縣歷史悠久的特產。它是一種面制爐烤的實心餅子,直徑為四寸,厚為半寸,周心薄厚均勻,表皮呈茶黃色,粘有脫皮的芝麻。太谷餅有兩大特點:第一是質量高超、價格低廉。它在冷食時,論口頭,是酥而不硬,軟而不皮;論味道,則香甜兼有,百食不厭。第二是具有糕點特色。從口頭和味道上說,都極像糕點,不僅香酥可口,而且方便儲存。

龜齡集

“龜齡集”是太谷縣的歷史中藥產品,現由廣譽遠中藥廠生產。據傳來自於明朝嘉靖皇帝的宮廷秘方,由於皇宮的醫藥總管是山西太谷縣人,又是研製醫師的義子和助手。這個人告老還鄉時,將“龜齡集”的處方帶回,自己升煉服用,並作為禮品饋贈親友。後來,“龜齡集”處方輾轉落入太谷縣的“廣盛藥店”,藥便以商品銷售。從此,“龜齡集”就成為太谷縣的特產。

“龜齡集”療效顯著,被稱為“補品之王”。據太平天國史料記載,太平軍攻克南京後,天王洪秀全令其部將孫某,在攻克山西時要保護製造“龜齡集”、“定坤丹”的藥店,並將成員和設備全部遷至南京。後來,因孫某中途陣亡,南遷計畫未能實現。從這一史事也可看出這兩種名藥在社會所享有的聲譽。

壺瓶棗

壺瓶棗是山西省最好的棗品種之一,實個大、皮簿、肉厚,在全國和山西省歷次評比中屢屢獲獎。先後獲“專家評優銀獎”(1996年11月北京),“最受歡迎產品獎”(2000年1月南京),“中國名優果品”(2002年11月廈門),“十大名棗”(1997年10月太原),“金獎”(2002年9月晉中)。壺瓶棗原產太谷,國家林業局授予太谷縣“中國棗鄉”稱號(2001年8月)。2004年進行了壺瓶棗產地無公害認定和壺瓶棗無公害產品認證,並於2006年9月向國家申報壺瓶棗地理標誌產品保護。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