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蓮花樂
所謂七件子乃是分執於兩手的竹板,因其一手所執兩片大竹板,一手所執五片小竹板,大竹板打板,小竹板打眼,相互配合有板有眼,說唱之詞則隨著板眼節奏進行表演,所以俗稱為“七件子”。太原蓮花樂的說唱詞,基本上是七言四句為一段,全用太原方言來合轍入韻。表演時,先打大竹板,間配小竹板,打板三巡之後,開始說唱,以唱為主,間以夾白,邊唱邊說,抑揚頓挫,尾音稍長,頗合當地人的審美趣味。 太原蓮花樂的傳統曲目,多以當地人熟知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為主要內容。長篇的有《五女興唐傳》、《萬花樓》和《呼延慶打擂》等;短篇的有《小兩口打架》《夫妻挑水》等。提起太原較早的曲藝表演形式,似乎能讓老太原人憶起的,也只有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盛行的太原蓮花樂了。太原蓮花樂是一種說唱兼有的曲藝藝術,表演者多為一人,自說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由於太原蓮花樂的說唱詞基本上是七言四句為一段,全用太原方言來合轍入韻,所以頗合當地人的口味,可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開始,這種太原的“土特產”卻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歷史沿革
歷史上唱誦佛歌時有“一朵兩朵蓮花樂”和“蓮花開時眾生樂”之說,那時起“蓮花落”就與“蓮花樂”名稱通用,蓮花樂最早出現於南宋時期,那時的名稱叫“落花”,是佛教勸善和募捐的一種演唱形式。蓮花樂傳入山西是在清朝道光年間。 那時,河南鬧水災,許多難民逃到山西文水、交城和平遙一帶,同時,他們把蓮花樂也帶到了山西,於是在山西晉中一帶就有了唱蓮花樂的流浪藝人,一些當地人也用晉中方言來演唱蓮花樂,被稱為“晉中落子”,太原蓮花樂就是在晉中落子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1962年,曹強還是太原曲藝聯合會的相聲演員,當時的他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開始主動學習晉中落子。他接觸了幾位晉中落子老藝人,向他們虛心請教,由於這些老藝人都是用當地的方言表演,因此曲種韻味雜亂,難以普及和流傳。為了更好地繼承、發展晉中落子,曹強以太原方言為基礎,結合國語發音,在認真研究晉中落子的基礎上,從語言、唱腔、表演、節奏等方面對晉中落子進行了重大創新和改革。在1963年的一次表演中,全新的太原蓮花樂大獲成功,從此,太原蓮花樂作為一個全新的曲種誕生了。
從晉中落子到太原蓮花樂
蓮花落這個名稱最早見於南宋,許多學者認為,蓮花落原叫“落花”,是佛教勸善和募捐的一種演唱形式。佛祖的塑像坐在蓮花寶座上,蓮花是佛家的花,因此叫蓮花落,也叫蓮花樂,或落子。蓮花落最早傳入山西是在清道光年間。那時,河南鬧水災,許多難民逃到山西文水、交城和平遙一帶這些全國最富庶的地區。他們把蓮花落也帶到了山西,於是晉中一帶就有了唱蓮花落的流浪藝人,一些當地人也加入到這個隊伍,用晉中方言來演唱蓮花落,被稱為“晉中蓮花落”,又叫做“晉中落子”,而太原蓮花樂就是在晉中落子的基礎上轉變而來的。 新中國成立以後,在黨“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文藝方針指導下,省城文藝界開始挖掘傳統文化。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太原曲藝聯合會的年輕相聲演員曹強,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意願,開始主動學習蓮花落。他先後跟隨文水、晉中等地的多位民間老藝人學習,並於1963年首次在晉祠廟會上給太原觀眾表演了他的處女作《三進太原》。由於曹強所創作和表演的蓮花落,是在認真研究晉中蓮花落的基礎上,從語言、唱腔、表演、句文、句式、節奏、板式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創新和改革,尤其是語言上,從原來的晉中話改為了具有山西代表的太原方言,並結合了國語語音和蒐集提煉而來的民間辭彙,使其語言更加的性格化、形象化、生活化,所以根據創立後的風格特點和使人快樂宗旨,把它定名為了“太原蓮花樂”,由此一個全新的曲種也在三晉大地上誕生了。太原蓮花樂傳人
太原蓮花樂從創立至今,能夠走向成熟,並在曲壇獨樹一幟,與曹老對太原蓮花樂嘔心瀝血、鍥而不捨的研究、創作是分不開的。自從進入21世紀以來,曹老廣收門徒,現在有弟子5個。依次是,張保偉(就職于山西省農業廳)、楊雷(就職於清徐縣集義鄉人民政府)、田家賓(就讀於中國社科院研究生)、張文杰(就職於晉源區文化館)、王灝煒(就讀于山西戲曲職業學院)。雖然太原蓮花樂後繼乏人,但是太原蓮花樂在其傳人的努力下一定會再次走向輝煌!太原蓮花樂作為省城觀眾喜聞樂見的曲藝形式之一,在前年先後被確定為省、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有關部門正在積極籌備申報國家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令人不解的是,面對如此機遇,曹老卻依然對太原蓮花樂的前景不容樂觀,究竟是何原因呢?他解釋說:“太原蓮花樂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現如今遇到‘瓶頸’,主要就是觀念問題,因為只有那些相關的部門和人士從真正意義上感受到這門藝術的價值,才會重視它,而不是僅停留在表面。對此,省城一位曲藝界的知名藝術家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太原有很豐厚的民間文化遺產,而其中有不少類似於太原蓮花樂這樣正處於生死邊緣的,它們由興旺走到衰樂,自然是受到了多種因素的影響,不過我們這一代人有責任把好的文化遺產延續下去,而不要到為時已晚才後悔莫及,這除了與相關人才的培養有很大的關係外,還有就是與相關部門的重視程度有關,只有把觀念擺正,充分把這些民間文化遺產深入挖掘,形成一種價值共識,這樣才能使得這些瀕臨生死邊緣的文化遺產在省城大文化背景的前提下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