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馬鎮東西最大跨距9.2公里,南北最大跨距8.5公里,耕地面積2316.5公頃。東與彭州市接壤,南與郫縣毗鄰,西接崇義,北與胥家鎮交界。全鎮地勢以平原為主,有七條山、童子山少量淺丘。下轄碧雞橋、向榮、禹王、金馬、建華、二郎、金華、金陵、綠鳳、仙鶴、金玉、長虹、童山13個社區(村)、14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3220人,其中農業人口30274人;非農業人口2946人。鎮政府位於碧雞橋社區濱河路旁(原天馬鎮中心國小),距都江堰市區14公里。天馬鎮原名金馬鄉,下轄今天馬鎮、胥家鎮地。鎮域內有沙西線、彭青線、灌天路、崇天路、唐天路等主要交通幹線。
天馬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鎮。災後重建中,我鎮結合城鄉統籌和新農村建設,通過“拆小院、並大院,依託林盤搞重建,節約耕地謀發展”的統規自建模式,建成了35個別具川西民居特色農民集中居住區,配套完善了道路、自來水、天然氣、光纖、污水管網等基礎設施。如今的天馬,到處是一片生機盎然的現代田園鄉村院落,在一座座美麗的林盤中,獨具川西民居風格的幢幢“別墅”錯落有致,掩映在鬱鬱蔥蔥的竹木叢中,前庭後院是自給自足的綠色菜園,配套完善的文化廣場是大人健身、孩童嬉戲的樂園。雞犬之聲相聞的“微田園”里,分明是現代都市生活在農村呈現。儼然一幅“青山綠水抱林盤,大院小院鑲田園”的新農村美麗畫卷。隨著農業產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天馬鎮依託自身資源優勢,先後引進成都德潤集團、成都金大洲公司、永興葡萄合作社等農業“龍頭”公司,實施農業規模經營,先後建成了20000畝優質糧油種植基地,10000畝綠色蔬菜種植基地,500畝金針菇生產基地,300畝名優特葡萄基地,2000畝特色獼猴桃種植基地,5000畝花卉苗木種植基地,存欄1200頭的肉牛養殖基地。其“松川牛肉”、“名優葡萄”、“黃心獼猴桃”、“金針菇”等已成為別具天馬印記的特色農副產品品牌。
依託特色農業品牌,圍繞打造“都市農耕民俗風情休閒體驗小鎮”的發展思路,用3—5年時間,把天馬建設成為田園風光旖旎、自然生態優美和人們生活和諧的新農村“展示地”、鄉村田園旅遊的休閒“體驗地”。
以“觀綠、戲水、親近自然”為主題,著力打造“萬畝綠海農趣園”項目,首期3000畝已啟動規劃建設。
以“傳承、體驗、尋根問祖”為主題,建設獨具川西特色的“農耕文化博物館”。
以“田園、綠道、特色街區”為主題,打造川西民俗風情街。
歷史
天馬鎮原名金馬鄉,清宣統三年(1911年)置,轄今天馬鎮、胥家鄉地。1926年析出部分地置胥家鄉。1936年置金馬聯保,1940年復金馬鄉名,1980年地名普查時,更名天馬,1991年12月撤銷天馬鄉設定為天馬鎮。
交通
鎮境有灌天路、崇天路、天唐路等主要公路交匯,公路總長度12.5公里,其中水泥路面2公里;瀝青路面9.5公里。有村道22條,總長46公里,一般寬度3米,其中水泥路1條,長2.5公里。1998年實現村村通電話目標。
產業
鎮境除少量淺丘外,平原區有柏條河、柏木河、蒲陽河、右乾渠灌溉之利,盛產水稻、小麥、玉米、油菜籽和其它經濟作物。1999年,在鞏固發展原有商品基地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了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在綠鳳、樂民、仙鶴、金馬、高基、二郎、吉星、建華等村以禽畜養殖為主的示範區的帶動下,全鎮專業養殖戶增至340戶,年出欄小家禽52萬隻、肥豬3.3萬頭;向榮、吉星、金玉、長虹、樂民、涌山等蔬菜種植基地村,引進"雙膜覆蓋"和"大棚種植"技術,重點發展春秋"兩淡"蔬菜,形成了"早春蔬菜+水稻+晚秋蔬菜"的高效產出模式;除前幾年開發荒山荒坡及林院發展的樟州柚已有500多畝投產外,又同省農科院合作,採取股份合作形式開發七條山,建成面積100畝的黃花梨示範園,帶動全鎮農戶利用房前屋後林盤及低產田土種植的黃花梨和枇杷,已初具規模;高基、金玉、仙鶴、崇金等園林綠化苗木基地村,已形成以白果為主的經濟苗木700多畝,成為遠近聞名的白果和園林綠化苗木生產基地。1999年,全鎮糧經比例已調整到8:2,實現農業總產值8760萬元,糧食總產24012噸,農民人均純收入2892元。
區位優勢
天馬鎮位於市區東南的柏條河中游,東西最大橫距9.2公里,南北最大縱距8.5公里,幅員面積37.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316.5公頃。東與彭州市為鄰,南與郫縣相望,西與聚源鎮接壤,北與胥家鎮交界。鎮境以平原為主,有七條山、童子山少量淺丘,平均海拔643米。轄向榮、禹王、金馬、建華、二郎、金華、金陵、綠鳳、仙鶴、金玉、長虹、童山12個行政村、147個組及1個社區。總人口32818人,其中農業人口29903人;非農業人口2915人。鎮政府駐碧雞橋社區,西北距市區14公里。天馬鎮原名金馬鄉,轄今天天馬鎮、胥家鎮地。1926年析出部分地置胥家鎮。鎮境有灌天路、崇天路、唐天路等主要公路交匯,公路總長度12.5公里,其中水泥路面2公里,瀝青路面9.5公里。盛產水稻、小麥、玉米、油萊籽和基它經濟作物。實現農業總產值8760萬元,糧食總產24012 噸,農民人均純收入4262.6元。
天馬學校
一 、天馬學校的前世今生
都江堰市天馬學校坐落在都江堰市天馬鎮岷江河畔,是一所新建的九年制學校,它的前身是都江堰市天馬中學和都江堰市天馬國小,國小創建於1919年,國中創建於1967年。5.12震後根據都江堰市教育局的統一規劃,於09年7月學校由上海援建、中鐵二十四局承建,由原天馬國小與天馬中學重組而成,學校現有本部和藍天、樂民兩所幼稚園。
學校本部占地面積100畝,建築用地面積26330 m,接近正方形,西側離駕青路約100O米,北側緊靠灌天路。學校有語音室、廣播室、網路中心、校園電視台、教師閱覽室、學生閱覽室和物理、化學、自然、科技、勞技、美術、音樂等功能室,藏書室有近萬冊的藏書,具有可同時容納400人的階梯教室、100人的多功能室和1200人的餐廳,有三百米塑膠環形跑道、一個足球場、10個籃球場和其他體育設施。
學校現有在校學生2300人,其中寄宿生600人,教學班55個,教師176人,學校現有省級級骨幹教師1人,成都市骨幹教師16人,都江堰市骨幹教師29人,中學高級教師11人,國小高級及中學一級教師79人;有10人榮獲成都市級榮譽,有58人榮獲都江堰市級榮譽,教研教改工作26人次獲成都市獎勵,134人次獲都江堰市獎勵。
學校曾榮獲“國家級寫字教育實驗學校”、“四川省依法治校示範校”、“四川省檔案工作規範管理省三級單位”、“成都市集體傳統項目學校”、“成都市示範家長學校”、“成都市鄉村學校少年宮”、“成都市教育教研2010年優秀課題”“都江堰市2010年《美麗的花朵》繪畫徵集活動一等獎”、“都江堰市文明單位”、“都江堰市教育學會團體會員單位”、“ 都江堰市校風示範學校”、“中國文明示範崗”、“都江堰市楹聯教育基地”、“紅領巾示範校”等各級各類榮譽稱號50多項。
二 、天馬學校設計理念
校園規劃上體現整體性,有序性,區域性;功能分區,動靜分離,內外有別;強調空間設計,著重景觀協調的藝術性,強調行為科學,體現以人為本。
校園建築群為東西向軸線均衡的對稱布局,一橫一縱一環的道路構架規劃的各功能合理的分為東區、南區、西區三個功能區域。西區作為自主入口開始的景觀序列的高潮,以弧形的連廊連線行政教學、實驗各樓,凸顯大氣。南區,學生宿舍,以圍合的建築形式,列在綜合服務樓南側。東區為運動區。
步行道結合“視覺走廊”成為景觀路,使人體會“移步換景”的生活情趣。
行政教學區、生活服務區和運動區的空間序列與整體形象,以嚴格的軸線關係定義出整體形象的動態平衡,通過一系列開合有序的空間組合完成整個建築群的起、承、轉、合。
行政教學區中心入口大廳和弧形連廊將建築外部空間東西分為廣場與內院兩個不同性質的空間。
圍合性明顯的矩形與充滿張力的弧形組合,給人強力的整體形象和視覺震撼。同時,以廊道、平台、柱陣、帶狀綠化等不同界面定義出不同性質的院落空間。形成廣場—院落—入口中庭—廊道中庭—教室的空間秩序。
三、天馬學校管理
學校以“天道酬勤、馬到成功”為辦學理念,努力建立適應九年制素質教育的黨、政、工、團、少一體化的管理模式,形成校長負責制下,副校長分管各部門的能級管理體系。突出天馬“馬文化”的傳承、創新和發展,同時,結合自身農村學校的實際情況,努力營造出輕鬆、和諧、積極、樂觀的人文環境,以“書法楹聯教育”為辦學特色,構建“崇尚傳統、親近自然”為特色的天馬學校校園文化體系;領導以“忠於學校、關愛師生”謹言。力求辦成學生嚮往,社會滿意的優質農村學校,造就成功的教育,培育成功的學生。
學校立足課堂,狠抓質量。著重革新課堂模式,提高教學實效,提出“多元實效、勤學善思、生本和諧”的教學理念,努力探索九年級一貫制學校的教學模,促進全體教師努力適應新課程改革。根據不同年級課堂教學的差異性,強調一至六年級抓常規、重基礎、成習慣,七、八年級求拓展、育能力、創特長,九年級重強化、促提高、上水平。
學校以人為本,德育為先。圍繞以提高中小學生綜合素質為核心,積極探索思想政治建設的特點和規律,將理想信念教育貫穿於工作全過程,突出抓好先進文化教育、中小學生社會實踐二項活動,管好政工隊伍、班主任隊伍和學生團員隊伍三支隊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並且組建了各種社團,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形成了生動和諧的育人氛圍。
四 、確立辦學理念的構想
辦學理念的“天道酬勤、馬到成功”的確立。由於天馬鎮歷史悠久,“金馬”的救民於水火,懲惡揚善的精神更值得我們把她傳承與發揚。要發揚和繼承這一傳統,需要我校全體師生在自己的工作和學習上不斷耕耘,勤奮努力,吃苦耐勞,才能最大限度的充實和完善自己,才能擁有 “馬到成功”的輝煌。如今“金馬”古蹟尚存,也正是因為這一文化的引領,使得我校有了這一 “個個勤奮好學,人人追求成功” 的“天道酬勤、馬到成功”的辦學理念。
六、理念詮釋
“天道酬勤”,是指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是古今中外所稱道的多勞多得。出自 《論語》。“天道”即天意、天理,“酬”即酬謝、厚報的意思,“勤”即勤奮、勤儉、勤懇、敬業的意思,就是說“天意厚報那些勤勞、勤奮的人”。 總的意思是說:上天會實現勤勞的人的意願。俗語有“一份耕耘一份收穫”“一勤天下無難事”“勤人能補天上窟”。我校全體師生要不懈努力,最大限度的發揚中華民族吃苦耐勞、勇敢勤勞的光榮傳統。
“馬到成功”是形容事情順利,一舉成功。 出自元朝張國賓《薛仁貴》楔子:“憑著您孩兒學成武藝,智勇雙全,若在兩陣之間,怕不馬到成功。”我校以此為辦學理念意為全體師生皆為“馬”。教師要成為“領頭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引領學生成人成才,訓練和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學生成為一隻“行空馬”而奠定堅實基礎。
因為天道酬勤,所以馬到成功;只有天道酬勤,才能馬到成功;天道酬勤是馬到成功的基礎;馬到成功是天道酬勤的結果。全校師生,樹立目標,認真踏實、勤奮努力, “不待揚鞭自奮蹄”,展個性、揚風采,實現成功人生。
七、校園文化的構建
結合整個建築的設計理念:將整個學校景觀統一考慮,視為一張鋪開的竹簡,地被植物及景觀鋪地均依據中國傳統竹簡的編織肌理進行設計,在視覺上形成具有方向性的基底紋理,灌木及喬木的種植則採用竹簡上文字的排布方式進行,形成有秩序的種植節奏,從而體現既輕鬆活潑、生動有序又具有文化氣息。緊扣“金馬”的懲惡揚善,和諧相融,學習真知,學做真人,走向成功,凸顯以崇尚傳統、親近自然為主體的校園文化特色。
申報非遺
天馬鎮著力挖掘和發展極具本土特色文化的轎房嗩吶已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向都江堰市予以申報,該鎮在文化經費中劃撥了專項資金用於該項目的打造,並由相關負責人牽頭,具體做好傳承人和指導老師之間的協調和吹奏隊伍建設工作。
據該鎮相關負責人介紹,都江堰市的轎房音樂(也稱之“轎房嗩吶樂”),是具有川西獨特風格的民間音樂,主要流傳在都江堰市天馬鎮及其附近地區。活躍在天馬鎮的嗩吶表演民間藝人達12人。
據悉,該鎮於年初通過上門走訪調查等多種形式,確立了轎房嗩吶這一民間吹奏技藝的傳承代表人,並挖掘出即將失傳的老曲牌30餘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