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鄉[上海市松江區天馬鄉]

天馬鄉[上海市松江區天馬鄉]
天馬鄉[上海市松江區天馬鄉]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天馬鄉為地名,隸屬上海市松江區,松江區原下轄鄉,今屬佘山鎮 。地處松江區境西北部,距上海市中心35公里,離上海虹橋國際機場18公里。幅員面積55.23平方公里,轄16個行政村,112個村民小組;1個水產隊,1個街道居委會,10個居民小組。1985年,全鄉總戶數4975戶,總人口17484人,其中農村勞動力9318人,其中從事農業3685人、工業4523人、牧副漁業394人、建築業和外出工206人、其他510人。鄉人民政府設在原天馬山鎮天新路 。南北向大街為商業區,市面較盛。全鄉農業作物以糧、棉、油為主。

地理環境

天馬鄉地處天馬山西麓,因山得名。鎮成於宋代。明清時商業興盛。位於松江區境西北部,距上海市中心35公里,離上海虹橋國際機場18公里。北與青浦區相接,南以佘 天昆公路至辰花公路為界,東至嘉松公路,西達西大盈港,緊鄰松江大學城。幅員面積55.23平方公里。東西向沿河街有鄉政府機關、糧庫、飼料加工廠和居民住宅。1985年全鎮有1129人,商業、服務門市部29個,從業200餘人。鎮西北有冰櫃、耐火材料、建材、針織、化肥等廠。

境內有廟頭小集鎮,位於天馬鎮西北約4公里處。明末清初在此建有一廟,後成小鎮,故名。東西向街道長約200米,解放前有店鋪10餘家,對私營商業改造後,建立供銷社綜合商店。1985年尚有村辦代銷店、肉店、茶館等,還有柳條編結、採石等廠。

天馬鄉屬亞熱帶季節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無霜期長。季風環流是支配佘山地區氣候的主要因素。冬季盛行西北風,受北方強冷空氣侵襲,以少雨寒冷天氣為主;夏季盛行東南風,受來自海洋的風控制,天氣炎熱多雨;春秋季為冬夏季風交替時期,常形成冷暖乾濕多變等不穩定天氣。

建置沿革

天馬鄉在清代屬婁縣修竹鄉。

民國設天馬鄉公所,天馬行政局,第八、第四區公所,天馬鎮公所等。

解放後,設天馬鄉,屬天昆區,1955年1月,成立天馬鄉,改屬佘山區。

1955年5月,佘乾區的陳坊鄉、余山鄉、辰山鄉、乾鳳鄉劃歸松江縣,與天馬鄉、新鎮鄉、橫山鄉合併成立佘山區。

1957年8月撤區並鄉,成立余山鄉、天馬鄉。由6個小鄉組建成天馬鄉。

1958年9月成立天馬人民公社,10月18日,天馬人民公社改名“英雄人民公社”。

1959年3月,復稱“天馬人民公社”。

1978年3月,析天馬公社建崑岡公社。

1984年4月,天馬公社改建為天馬鄉人民政府。

1986年6月,撤鄉建鎮,成立佘山鎮人民政府,實行鎮管村體制。

1994年4月,撤鄉建鎮,成立天馬山鎮人民政府。

2001年1月4日,松江區委召開的鎮、街道行政區劃調整動員大會,鎮、街道區劃做以下調整:撤銷天馬山鎮、佘山鎮建制,建立新的佘山鎮。新的佘山鎮的行政區域為原天馬山鎮、佘山鎮的行政區域,面積74.7平方千米;鎮政府設在原佘山鎮政府所在地。至此,天馬鄉正式退出上海市松江區歷史。

行政區劃

天馬鄉原轄16個行政村,112個村民小組,1個水產隊,1個街道居委會,10個居民小組(1985年)。

經濟狀況

農業

天馬鄉在解放前糧食常年畝產150餘公斤。

1958年311公斤。

1960年之後下降。

1966年提高到400餘公斤。

1971年糧食常年畝產578.5公斤,總產1281.5萬公斤。

1976年油菜籽畝產78.5公斤,總產22萬公斤;棉花畝產66.5公斤,總產18.69萬公斤。

1984年糧食常年畝產達721.5公斤,創歷史最高水平,比1975年增長29.2%。

1985年糧食畝產654公斤,總產963.5萬公斤;油菜籽畝產133公斤,總產61萬公斤;棉花畝產47.5公斤,總產17.46萬公斤。農業產值428萬元。

工業

1955年前僅有採石和鐵木手工業。

1956年遷入1家公私合營碾米廠。

1958年社隊辦的工業大部分未能鞏固,只有採石、石灰窯廠、草織廠維持下來。

60年代部分大隊利用排灌機口設備辦起糧飼加工廠。

70年代起,特別是進入80年代後,社隊工業發展較快。

1985年鄉村兩級工礦企業有39家,其中鄉辦15家,主要有採石、水泥製品、冰櫃、耐火材料、建材、針織、帽衣等廠。村辦24家,主要產品項目有塑膠製品、鋁製品、針織品、除塵器和五金加工等。1985年全鄉工業產值2517萬元。

副業

1985年鄉辦單位有種畜場、配種站、奶牛場、結花站等;村辦有豬、奶牛、雞鴨、長毛兔等飼養場16個,水產養殖場8個,漁塘1141畝。全鄉共種植蘑菇2.95萬平方米。家庭副業以養殖為主,尚有編織出口衣帽等。1985年副業產值322萬元。

基礎設施

滬佘昆公路線在鄉境東南通過,在境內長5公里,設3個站。60年代起,在境內修築簡易公路7條,共長19.6公里。主要河流有長興港、走馬塘等4條,一般河道有7條,共長32.3公里。1985年,鄉運輸車隊擁有各種汽車17輛,共60噸位,有各型運輸拖拉機26台,共104噸位。鄉運輸站有拖輪3艘,共200匹馬力。農村運輸船30艘,共350噸位。

解放初至1976年,全鄉農民新建房屋4703間,1977~1985年建房30532間,人均居住面積18平方米。1985年,農民人均收入(包括家庭經營)590元,勞均1048元。是年分配人均口糧(稻穀)297.5公斤。

文化名勝

天馬山上現存宋代護珠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