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309國道、文山路、米山路橫貫其中。區內有峰山公園、召文台公園、市中廣場、抱龍河公園、文登學公園等旅遊景點和金都大廈、市中貿易市場、文登義烏小商品批發市場、天福商貿批發市場、天福商貿城等大型購物場所,是全市商貿物流中心。面積34.3平方公里,耕地7300畝。轄17個村、15個社區,5.8萬人。天福街道歷史悠久,名勝古蹟頗多。文山上有召文台、玉皇廟、文星石等。香山有唐代所建蓮花抱龍女院、元代古剎香岩寺。形成過程
北齊天統四年(568年)析牟平、觀陽地置文登縣,設縣城於此。清末,城內屬仁和坊,城外屬四隅及溫泉都十一里、管山都七里。1952年3月改為崑嵛縣轄鎮。1956年屬文山區。1958年8月成立紅旗公社,後改為文城公社。1982年2月社改鎮。2001年5月區劃調整,天福街道由文城鎮析出。文化
境內道教始於晚唐,金代有王重陽及7個弟子,在煙霞洞及文登姜氏庵創立全真教,在七寶宮、天寶宮講道。金大定七年(1167年),王重陽和弟子在文登建立三教七寶會,在文山建七寶宮,宣講全真教義,發展道徒。其弟子王玉陽居文城天寶宮傳教,道教文化盛極一時。名勝古蹟
文山景區(文登山)
文山景區位於市區東側,古稱文登山。據《太平寰宇記》載,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東巡時,召文人登此山為其論功頌德,文登山因此得名,文登縣又以此山得名。文登設縣前,為紀念始皇登臨,文登山建有秦廟和召文台,今已2000多年歷史。金元時期曾重修召文台,明時秦廟毀於雷擊,其東側又建玉皇廟,後經歷代重修和增建了三官廟、碧霞元君廟、子孫娘娘廟等。明代,文登知縣王家棟頒布《培植文脈禁令》,刻於召文台文星石上:“文山乃文邑、祖龍、民命、文運攸關,如有在此取土取石者,罰土千擔,樹千株。”由於長期保護,文山古木參天,廟堂林立,台之側有古銀杏3株,台東南隅有文星石,為歷代士卿墨客謁拜懷古、觀光遊覽的勝地。舊有“不臨召文台,未到登州府”之說。1940年代初,日偽軍拆毀召文台,在山上修建兩座碉堡,原有文物損失殆盡。文山公園
1992年,文登市政府重修召文台,建有仿古的前後門、石坊、鐘樓和文星石亭、“文登學”陳列館、秦始皇蠟像館等。“文山公園”四字系啟功手跡,巨大石坊陽面對聯為於植元撰並書:“祖龍駐蹕文士登山古縣得名自此始,田夫曬字黔首知書崑嵛佳話至今傳”。橫額:“秦代遺蹤”。拾階而上,右有鐘樓,左有文星石亭。正面是召文台。台分兩層,高12.8米,建築面積480平方米,由趙朴初書額,台上建秦始皇召文蠟像館,下層有“文登學陳列館”,內展文登歷代名人事跡與著述,是文登市標誌性建築。境內香山水庫
境內香山水庫一帶有申子墓、叢蘭墓、唐塔等古蹟。有學宮、文昌閣、魁星閣、崇聖祠、名宦祠、鄉賢祠等較大建築30餘處;南城樓上關帝廟的壁畫和西門外準提庵內的海神壁畫,尤為珍貴。惜其幾經戰火,損失殆盡。1970年代以後,政府相繼在文山上建公園,在峰山上植風景林,建烈士塔和紀念堂,形成文山、峰山風景區。文山書院
文山書院位於文城南門裡考院西街。明萬曆年間,文城東關人劉必紹卸任保全知州後,在文山西麓建“萬卷樓”,藏書上萬冊。清代學者畢以繡在文山建“聽雨樓”,藏書7000餘冊。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知縣朱應文捐俸在文城南門裡考院西街西建書院,取名崇文書院,房間18間。同治五年(1866年),知縣陳汝楫重修書院大門,改名文山書院。書院設院董會,推舉“山長”(負責人),延請當地進士、舉人、貢生講學。入學者有貢生、廩生、增生、附生等,也有無功名者。課程各不相同,學員年齡不限。主要學習四書五經及各種《闈墨》選讀本,學作八股文、詩詞,優等生給予獎銀。書院有學田640畝,租銀作延師之資。光緒十六年(1890年),知縣許源清勸捐制錢1600千,存當生息,用於補助學生一伙食。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文山書院改為縣學。1950年代初期,政府將書院藏書及沒收的地主豪紳的圖書交由文登專署文化科收藏。1952年1月,成立文登縣文化館圖書室;1956年4月15日,成立文登縣圖書館,館址設在清同治二年興建的叢氏宗祠,館內4萬餘冊古籍善本主要源於“萬卷樓”“聽雨樓”和“文山書院”的藏書。
抱龍河公園
抱龍河公園位於市區抱龍河上游,西至文化路大橋、東至文昌路,長5公里,平均寬度180米,由同濟大學規劃設計,規劃總面積73.47公頃,其中水面面積42.67公頃,公園內主要建築橡皮壩5座、1處直徑50米的音樂噴泉、1座碼頭和3處小型廣場,園內及周圍環境綠化面積30萬平方米。“文登學”公園
位於文山路南、米山路北、正棋路東、世紀大道西。2007年3月開工建設,南北長845米,東西均寬300米。公園以弘揚“文登學”精神為主題,集休閒、娛樂、觀光為一體。公園自北向南依次為詩學文化、道教文化、李龍文化、紅色文化、和諧文化五大功能區,內設演藝廣場、地圖廣場、太極廣場、健身廣場、旱冰場、旱噴泉、水幕電影等設施,設定“秦皇召士”“秦權”“龍石曬字”“金榜題名”“古代先賢志”“徐士林講學”“老子道德經”“王重陽與全真七子”“李龍”“天福山起義”等大型主題雕塑,栽植名貴樹木110多種,綠化面積15萬平方米。棋盤山
位於境內南部略偏東,不足兩公里處,山上有三官廟、龍王廟。廟後石硼上有天然形成的棋盤。舊時每年農曆三月初八日在此山上舉行山會,商賈雲集,各地民間藝術來此匯演,十分熱鬧。1944年秋廟被拆平。1955年在此建立文登二中,棋盤因開石,漸被平夷。天下叢姓發源地
叢姓始祖為西漢車騎將軍金日磾。金日磾是匈奴休屠王太子,十四歲時隨母降漢,以忠誠正直為漢武帝賞識,賜姓金,封車騎將軍,子孫累世為官。三國時,許昌金氏後人聯劉反曹,被曹氏所害並株連族人,為此向東逃亡,西晉初年來到文登叢家峴,以地為氏,稱叢姓,尊金日磾為始祖。叢姓現有人口40萬人,全國姓氏中排第127位。明代重臣叢蘭即為文登叢氏族人。轄區記憶體有叢氏宗祠(亦稱家廟)遺址。叢蘭(1456~1523),字廷秀,號豐山。登州府文登縣城東關北頭村(現文山村)人。自幼聰敏好學,無處買書,就動手抄錄,往往“夜誦達旦”。經、史、兵、醫、數等無不涉獵。成化七年(1671年)中舉人,明弘治三年(1490年)中進士,任戶科給事中。弘治十一年(1498年),上奏《清寧宮災六事疏》,揭發奸黨,晉為兵科右給事中。正德五年(1510年),彈劾太監劉瑾,升任三品通政使,位列九卿。正德六年(1511年),遷戶部侍郎兼都察院左僉都御史,總督寧夏、陝西等三邊軍餉和糧儲。正德九年(1514年)升任右都御史,總督三邊,鎮守要害,相機出戰,曾傷敵酋小王子右臂,使軍心大振,三邊靖安,朝野稱頌。其指揮的戰役被載入《中國百戰經典》。戍邊期間,蒙古軍不敢南犯。正德十五年(1520年)升任南京工部尚書。叢蘭從政30餘年,勇斗邪惡,以直言善疏,敢斥權奸而聞名。共上疏諫380餘篇,輯為《豐山奏議》6卷。死後葬於原籍(今天福街道東北隅)。其孫叢叔模,博學善書,詩文流傳很廣。今萬石山、槎山千真洞等處刻石,皆其手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