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紀年
天福元年,公元936年
史料記載
石敬瑭陰懷異志
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是後唐明宗之婿,與唐末帝李從珂早年一同追隨明宗,均以能征善戰著稱,明宗朝又均握兵權雄鎮一方。但二人心有芥蒂,素來不和。清泰元年(934)李從珂自鳳翔入繼大統,石敬瑭不得已以河東入朝拜賀。李從珂舊部都認為應留石敬瑭不使歸鎮,以防不測,唯有樞密使韓昭胤及李長美以為如果不放石敬瑭,恐怕會引起另一邊臣幽州盧龍節度趙德均父子的不安,恰值當時石敬瑭大疾初愈,形神憔悴,末帝更加不以為意,重新以石敬瑭為河東節度使。石敬瑭歸鎮回,暗中謀劃自全之計,朝中有其妻晉國長公主之母曹太后打探末帝機密,末帝與臣下議事內容,石敬瑭無不知曉。清泰二年(934)六月,後唐賜給河東軍夏季服裝,軍士有呼喊萬歲,石敬瑭立殺首倡者三十六人。七月,唐末帝以張敬達為北面行營副總管,準備屯兵忻州(今山西忻縣)以分石氏兵權。清泰三年三月,石敬瑭得知末帝醉中吐疑其謀反之言,以助軍費名義,將其在洛陽和諸道的貨物全部運回太原。至五月,後唐遷石敬瑭為天平軍節度使(治鄆州,今山東鄆城東),以張敬達為西北蕃漢馬步都部署,督促石敬瑭移鎮。石敬瑭聽取掌書祀桑維翰、都押牙劉知遠之謀,上表稱末帝為明宗養子,不應承祀,應傳位給許王從益。末帝得表,削石敬瑭官爵,發兵討河東。
後唐天雄軍作亂
後唐清泰三年(936)五月,後唐天雄軍張令昭因節度使劉延皓平日驕縱,奪人財產,苛扣將士給賜,士卒憤怒,於二十五日拂曉率眾攻節度使牙城,縱軍大掠,劉延皓脫身。張令昭遂帥後清賜節鉞,六月,後唐以其為權知軍府事,不久又遷其為齊州防禦使,張令昭遲遲不就職,準備觀河東節度使石敬瑭起兵成敗而後論之,並暗殺唐使,後唐以宣武節度使兼中書令范延光、李周討之。七月,范延光拔魏州(今河北大名東北),斬張令昭,盡殺其同黨七指揮使。
後唐雲州兵亂
後唐清泰三年(936)七月,後唐雲州(今山西大同)步軍指揮使桑遷奏應州(今山西應縣)節度使尹暉叛應河東石敬瑭,逐雲州節度使沙彥珣。而沙彥珣上表稱桑遷謀叛,為沙彥珣擊敗,雲州復安。尹暉執桑遷送洛陽,斬之。
趙德鈞父子入契丹
後唐盧龍節度使趙德鈞,多年鎮守北邊,手握重兵,其子趙延壽為後唐明宗之婿,忠武軍節度使。後唐清泰三年(936),石敬瑭反河東,中原大亂,趙德鈞欲乘機取中原稱帝。因此,當後唐征討大軍被困晉安時,趙德鈞自己請求出兵救援。後唐命其由飛狐道(今河北定縣,經山西靈丘南至大同)入河東抄襲契丹後方,趙德鈞則請求由土門(今河北井陘北)西進。其過易州(今河北易縣)、鎮州(今河北正定),均命當地守將領兵隨其西進,實為合併當地兵力於己。之後,趙德鈞又稱兵力單薄,須以澤潞之兵合入,未赴晉陽而轉往潞州(今山西長治),於十月中旬至亂柳(今山西沁縣南)。後唐天雄軍節度使范延光正領兵二萬屯於遼州(今山西左權),趙德鈞又請合魏博兵,范延光知其心懷叵測,尋藉口拒絕合兵。在此之前,趙延壽早於九月已領二萬河陽兵赴潞州。十一月,趙延壽所部全部併入趙德鈞之下。趙德鈞仍逗留不前,想並魏博兵,在後唐一再催促之下,才移師團柏谷(今山西祁縣東南)。為討好契丹,在團柏一個多月按兵不動,未動虎北口(今山西太原南)的契丹輜重,對距離不過百里的晉安寨被困唐軍也不聞不問,卻三番兩次上表請求以趙延壽為成德節度使,領鎮州,為後唐朝廷拒絕。閏十一月,趙氏父子暗中聯絡契丹,上書耶律德光,稱若立趙德鈞為帝,即以父子之兵南平洛陽後唐政權,與契丹結為兄弟之好。耶律德光一來顧忌趙氏父子兵力強盛,二來晉安寨未下,準備允其所請,石
敬瑭急派桑維翰見耶律德光,桑維翰自晨至暮跪於耶律德光帳蓬之前爭辯,耶律德光才不改立石敬瑭為帝的初衷,拒絕了趙氏父子的使者。及晉與契丹破晉安寨後揮師南下,在團柏,趙氏父子先已不戰而逃,其他將官也相繼逃跑,後唐軍大潰,相互踐踏而死數以萬計。十二月初,趙氏父子於潞州降契丹。耶律德光殺趙德鈞手下由三千契丹降卒所建“銀鞍契丹”,又鎖其父子押送回契丹。趙德鈞到契丹後見述律太后,獻於所有財產,深遭述律太后奚落,不勝羞慚,逾年而卒。
盧文進奔吳
後晉天福元年(936)閏十一月,後晉滅後唐。後唐安遠節度使(今湖北安陸)盧文進系明宗天成五年(930)自契丹回奔後唐,因後晉高祖石敬瑭系契丹耶律德光所立,於十二月殺行軍司馬、節度副使等人,率眾渡淮河奔吳,吳以之為天雄統軍、宣潤節度使,後終老於吳。
石敬瑭反,與唐大戰於晉陽
後唐清泰三年(936)五月,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反,後唐以建雄節度使張敬達為太原四面兵馬都部署,義武節度使楊光遠為副,率安國節度使安審琦、保義節度使相里金等駐紮於晉陽(今山西太原南)城南的晉安鄉。後唐軍先鋒安審信、代北戍將安重榮、虎北口戍將張萬迪等紛紛率部叛附河東。石敬瑭見後唐大軍壓境,派掌書記桑維翰草擬表,向契丹稱臣,並以父禮事契丹帝耶律德光,以事成之後割盧龍及雁門以北之地入契丹的條件,爭取了契丹仲秋之後傾國相助的承諾。後唐得知契丹將出兵的訊息,欲促張敬達速戰,其時張敬達修築長圍攻晉陽,接命令後更是猛攻,但未奏效,又值當年秋季多雨,後唐軍所修長圍一直未能合龍,晉陽城中的糧食儲備也遭雨水浸泡。九月,耶律德光率五萬鐵騎,號稱三十萬大軍南下,十五日到晉陽,列陣於汾河之北的虎北口,與後唐騎兵高行周、符彥卿等交戰,後軍步兵則列陣於城西北山之下。契丹先以三千贏弱的騎兵誘唐軍追擊,從東北方向發伏兵將唐軍攔腰斷為二截,在南邊的唐軍騎兵大多返回營地,而北邊的步兵則大敗,損失近萬人。次日,河東兵與契丹兵會合圍攻後唐晉安寨,於晉安寨之南設延綿百餘里、厚五十里的營地,將後唐軍圍的水泄不通。張敬達等雖然尚有五萬士兵,一萬戰馬,卻無法突破對方的銅牆鐵壁。兩天以後,後唐晉安寨與外界失去聯繫。後唐調天雄節度使范延光、盧龍節度使趙德鈞、耀州防禦使潘環分別自魏州(今河北大名東北)、幽州(今北京)、河西分三路由東、北、西分別救援晉安,阻擊契丹軍,另派彰聖都指揮使符彥饒領洛陽步騎兵駐守河陽(今河南孟縣南)以防河東,契丹南下。但契丹游騎到石會關(今山西平遙以東)尚未見後唐援軍蹤影。後唐末帝下詔親征,但離開洛陽不遠,剛行至河陽就遲疑不前,幾天后又往懷州(今河南沁陽)。至閏十一月,晉安寨被圍數月,高行周,符彥卿雖率騎兵突圍,但幾次均未成功,營中糧草殆盡,將士只能分食死馬。援軍遲遲不至,楊光遠、安審琦勸張敬達投降契丹,張敬達斷然拒絕。高行周暗中派人保護張敬達,反受責難。二十六日晨,楊光遠乘例行點卯,高、符二將未至之際,殺張敬達,率眾降契丹。寨中尚有五千馬匹,五萬副鎧仗。
後唐建義軍
後唐清泰三年(936)十月,後唐因征討河東之需,下詔括天下將吏及民間馬匹,又發民為兵,每七戶出一名征夫,自備器甲,稱“義軍”,以十一月為限集齊,共得二千多匹馬,五千人。由陳州刺史郎萬金訓練。寥寥數千兵馬,於徵討無補,民間卻大為困擾。十一月,彰武節度使(治延州,今陝西延安北)楊漢章準備率幾千步騎赴軍期時,當地豪強劉景岩即乘機利用楊漢章平素不得人心,煽動眾人殺楊漢章自為留後。閏十一月,丹州(今陝西宜川)亦作亂,逐刺史。
石敬瑭河東稱帝
後唐清泰三年(936)、契丹天顯十一年十月,契丹王耶律德光冊原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為大晉皇帝,以自己的衣冠授與石敬瑭。於晉陽(今山西太原南)南柳林築壇,石敬瑭即帝位,並踐約割幽、薊、瀛、莫、涿、順、新、媯、儒、武、雲、應、寰、朔、蔚十六州入契丹,並許每年向契丹輸送三十萬匹帛。十四日改長興七年(因石敬瑭反唐後,不承認末帝的正統地位,仍用明宗長興年號)為天福元年,所行用的法律制度均以後唐明宗時之制。石敬瑭所建之晉,史稱後晉。後晉高祖石敬瑭(892——942),沙陀族,後唐明宗之婿。明宗入立,石敬瑭先後為保義、宣武、天雄、河陽、河東節度使。其以割地、稱臣、稱兒、輸帛換得契丹的支援,滅後唐。但最終因吐谷渾部叛契丹之事,受契丹責備憂鬱而卒。廟號高祖。
後晉滅後唐
後晉天福元年(936)閏十一月,後晉高祖石敬瑭借契丹之力破後唐征討大軍於晉安寨,繼之又於團柏谷敗後唐援軍。直到此時,駐蹕於懷州(今河南沁陽)的唐末帝才知石敬瑭稱帝,唐軍大敗,連忙返回洛陽。洛陽城中人心惶惶,居民紛紛外逃。雖然末帝命人切斷洛陽北面河陽浮橋,但後唐河陽守將萇從簡降晉,以船渡晉兵過黃河,後唐派出的後援軍隊也紛紛降後晉。二十六日,後唐末帝李從珂與曹太后、皇后、淮王、宋審虔等攜傳國寶登玄武樓自焚而死。當晚石敬瑭入洛陽,後唐亡國。
高麗統一朝鮮
後晉天福元年(936),高麗王王建出兵攻今朝鮮半島的新羅、百濟、統一今朝鮮半島。設二京、六府、九節度、一百二十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