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臨港經濟區

天津臨港經濟區

天津臨港經濟區(原臨港工業區)始建於2003年6月,2010年底,原臨港工業區和原臨港產業區整合為一個功能區,統稱“臨港經濟區”。 臨港經濟區是通過圍海造地而形成的港口與工業一體化產業區。規劃用海205平方公里,總成陸面積200平方公里,將建設“大機車”、“大吊車”、“大礦機”為代表的重型裝備製造業基地,建設“大船塢”的造修船基地,建設“大糧油”的產業集群。此次規劃的時間從2009-2020年,其中近期為2009-2012年,中遠期至2020年,遠景展望至2050年。

基本信息

臨港經濟區位於海河入海口南側灘涂淺海區,處於濱海新區核心區,東依渤海灣、北靠海河口、西連海濱大道、南接津晉高速,距塘沽中心城區15公里、距天津市區50公里、距北京160公里,有著優越的交通網路,與天津港隔海河相望,距中國最大的航空貨運中心天津濱海國際機場僅38公里。

臨港經濟區的功能將定位為國家級重型裝備製造基地、生態型臨港工業區。是濱海新區的重要功能區和國家循環經濟示範區,是國家發改委規劃的國家級石化基地。

按照規劃,臨港經濟區形成“一帶三區”的空間布局。

“一帶”為集區域交通、市政廊道、配套設施和生態綠地於一體的沿海濱大道綜合功能帶。

“三區”為:成套裝備區(占地面積80平方公里)、關鍵設備區(占地面積50平方公里)、配套產品區(占地面積70平方公里)。

產業發展的總體方向為以重型、成套裝備製造為龍頭,帶動關鍵設備和配套產品製造,完善裝備研發轉化和現代物流,形成重型裝備優勢產業集群。

特點

前景廣闊

目前,招商引資項目66個,總投資額超過1300億元,其中500強企業8家,百億元以上項目4個,已投產項目11個,開工建設項目22個、已簽約籌建和在談項目33個。再經過十年左右的開發建設,一個年工業產值8000億元以上的工業新城、一條承載25萬噸級的黃金航道、一個年吞吐量超過1億噸的新興港區,將傲然屹立在渤海之濱。

設施齊備

天津臨港經濟區立足世界一流工業區的標準,將建成“五位一體”的立體交通網路,形成“十二通一平”的完善配套保障,實現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商務流的順暢與便捷,成為功能齊備的工業新城。臨港經濟區主要建設內容是:一港、一帶、一園、六個基地:

一港即天津市第二深水港區。目前航道已經達到5萬噸級,水深-12.5米,到2011年將達到10萬噸級,水深-15米,進而形成融航路、鐵路、公路、管路為一體的立體交通網路,最大限度降低成本,減少排放。

一帶即生態綠化隔離帶。臨港規劃了一條寬1000米、長8公里的生態綠化隔離帶,其中一期寬500米、長4公里區域已經建成。對工業區自身及3公里外的生活區、10公里外的中心城區形成了的生態屏障。

一園即公用工程園。建設了集水、電、燃氣、蒸汽、工業氣體、污水處理、海水淡化於一體的公用工程園,集中供應,規模生產,為入區企業提供完整配套服務。

六個基地分別為:以海陸運輸設備製造板塊、海上工程設備製造板塊、礦山機械和起重吊裝設備製造板塊、新能源設備製造板塊等四大板塊為支撐的造修船、海上工程設備和重型裝備製造基地,以中糧油等項目為代表的中國最大的糧油基地,以天鹼、大沽化等項目為代表的生態型化工基地,以航道碼頭和立體交通網路為依託的港口物流基地,以建設藍領公寓、鄰里中心等為依託的配套生活服務基地,以清華大學、天津大學、中國地質大學及入區企業研發中心為依託的研發轉化基地。

循環發展

天津臨港經濟區致力建成國家循環經濟示範園區,通過科學圍海,實現用海護海雙贏,經濟環保並舉;通過科學規劃,實現產業鏈條緊密相連,上中下游循環利用,企業之間無縫聯接,形成企業之間能源、原材料、廢棄物的有效循環利用體系;通過港工一體,縮短距離,減少周轉,降低能耗,減少排污。達到生產清潔,產業循環,能耗節約,排放環保,周邊宜居,投資節省。

安全環保

天津臨港經濟區努力健全安全、環保、生態三大屏障。在企業引進上,實行安全、環保一票否決制,優先發展高科技、高投入、低污染項目。在安全保障上,委託國家權威部門,與清華大學合作開展國家“863”計畫,努力建成全國應急求援體系示範工業園區。在環保建設上,建成了污水處理廠、景觀河和以2平方公里集中綠化景觀帶為代表的生態環保系統,將臨港工業區建造成環境優美的新型生態工業園區。  往事越千年,滄海變桑田。在開發開放的濱海新區,臨港經濟區將牢牢抓住大發展的歷史性機遇,始終遵循“拼搏領先、誠信共贏”的開發理念,牢固樹立“國內領先、世界一流”的工作標準,始終堅持循環經濟的科學發展思路,創天津之新,引濱海之先,迅速成為天津加快發展的強大引擎,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聚焦的渤海明珠!

發展區域

位於天津濱海新區的臨港經濟區是由原天津臨港工業區和天津臨港產業整合而成。是天津市及濱海新區十二五規劃重點發展的區域,與東疆保稅港區、南港工業區互相呼應、互為補充,形成強大的港口經濟帶,帶動濱海新區開發開放。

產業經濟

天津臨港經濟區形成三大產業板塊六大產業集群 該區截止2011年5月前後共引資近2000億元,逐步形成裝備製造、糧油、物流三大產業板塊和造修船、海上工程、重型裝備、綠色動力、糧油加工、生態化工六大產業集群。

據悉,“十二五”期間,臨港經濟區將基本完成大一期、大二期135平方公里圍海造陸和基礎設施配套,基本建成三大產業板塊和六大產業集群,基本形成生活配套服務區。到2015年,實現年工業總產值4000億元,港區吞吐量4000萬噸,累計招商引資協定額3600億元,地區人口10萬人。到2020年,實現年工業產值10000億元,港區吞量1億噸,就業50萬人以上,真正成為高端產業的聚集區、科技創新的領航區、生態文明的示範區、改革開放的先行區。

區位優勢

天津臨港經濟區位於北緯38°34'至40°l5',東經ll6°43'至ll8°04'之間,地處太平洋西岸環渤海灣邊。從天津市中心區向西北行137公里即達首都北京。

地形

天津臨港經濟區位於海河下游,地跨海河兩岸,境內有海河、子牙新河、獨流減河、永定新河、潮白新河和薊運河等穿流入海。市中心距海岸50公里,天津是海上通往北京的咽喉要道,自古就是京師門戶,畿輔重鎮。天津又是連線三北-華北、東北、西北地區的交通樞紐,從天津到東北的瀋陽,西北的包頭,南下到徐州、鄭州等地,其直線距離均不超過600公里。 天津還是北方十幾個省市通往海上的交通要道,擁有北方最大的人工港-天津港,有30多條海上航線通往300多個國際港口,是從太平洋彼岸到歐亞內陸的主要通道和歐亞大陸橋的主要出海口。其地理區位具顯著優勢,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氣候

天津臨港經濟區位於中緯度歐亞大陸東岸, 面對太平洋,季風環流影響顯著,冬季受蒙古冷高氣壓控制,盛行偏北風;夏季受西太洋副熱帶高氣壓左右, 多偏南風。天津氣候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季風型氣候,有明顯由陸到海的過渡特點:四季明顯,長短不一;降水不多,分配不均;季風顯著,日照較足;地處濱海,大陸性強。年平均氣溫12.3℃。7月最熱,月平均氣溫可達26℃;1月最冷,月平均氣溫為-4℃。年平均降水量為550~680毫米,夏季降水量約占全年降水量的80%。

土地

天津臨港經濟區是岩石風化形成的薄層殘積土,其餘地區是第四紀沉積物發育而成的土壤,在農業生產上具有較高肥力。全市農業用地67.17萬公頃,非農業用地45.9萬公頃。在海河下游濱海地區尚有待開發的荒地灘涂120多平方公里。

礦產資源

天津臨港經濟區已發現具有開採價值的礦藏資源有20多種。主要有錳、錳硼石、金、鎢、鉬、銅、鋁、鋅、石灰岩、大理石、麥飯石、重晶石、天然油石等多種金屬和非金屬,燃料礦主要有石油和天然氣,埋藏在平原地下和渤海大陸架等。

水資源

天津臨港經濟區地跨海河兩岸,而海河是華北最大的河流,上游長度在10公里以上的支流有300多條,在中游附近匯合於北運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和南運河,五河又在天津金鋼橋附近的三岔口匯合成海河幹流,由大沽口入海。幹流全長 72公里,平均河寬100米,水深3-5米,歷史上河道能通航3000噸海輪。

引灤入津輸水工程是天津80年代興修的大型水利工程,把灤河水引到天津,每年向天津的輸水量達到10億立方米。天津地下水蘊藏量較為豐富,山區多岩溶裂隙水,水質最好,礦化度低,泉水流量一般在7.2-14.6立方米/小時,雨季最大可達720-800立方米/小時。全市有大型水庫3座,總庫容量3.4億立方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