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博物館

天水市博物館

天水市博物館成立於1979年,集文物、文化、旅遊為一體,是擔負著天水地域內歷史文物、民俗文物的徵集收藏、陳列展示、保管修復、科學研究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水伏羲廟、胡氏古民居建築——南宅子(天水民俗博物館)的保護管理、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以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太昊伏羲祭典”禮儀的保護與傳承等多項工作任務的國家二級綜合性博物館。天水市博物館現擁有各類藏品34504件,其中珍貴文物1188件。

基本信息

展館簡介

天水市博物館天水市博物館

甘肅省天水市博物館是一個地市級綜合性歷史博物館,擔負著天水地域內文物的徵集收藏、陳列展示、科學研究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伏羲廟、胡氏古民居建築的保護管理,以及以伏羲文化為主的地方歷史文化的保護研究工作。近年來,天水市博物館積極開展了以文物保護為主的博物館基礎性建設工作。先後投入2500萬元資金,完成了伏羲廟一期工程(文物本體)和二期工程(復建建築、環境整治),使伏羲廟文物建築得到整體維修,歷史格局基本恢復;認真研究地方民居民俗文化,實施了胡氏古民居建築文物保護維修工程,3年多來共爭取各類維修資金1300萬元,維修古建築2700平方米,並利用胡氏古民居有利的地理人文環境,徵集民俗文物2000多件,將維修後的胡氏古民居籌建成天水民俗博物館。天水市博物館在加強文物保護維修的同時,特別重視館藏文物信息化建設,通過認真調查,深入研究,高質量地完成了伏羲廟、胡氏古民居建築文物保護記錄檔案和館藏文物信息化建設工作,成績突出,2005年7月受到國家文物局表彰,伏羲廟記錄檔案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優秀檔案”,館長李寧民同志被國家文物局表彰為“全國文物檔案備案工作先進個人”。天水市博物館在近3年來,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多方籌措文物徵集經費250多萬元,共徵集社會流散文物37件,接收社會捐獻文物57件,徵集民俗文物2480件,接收捐獻民俗文物174件,接受社會法人移交文物15件,極大地豐富了館藏文物數量,提高了館藏文物檔次。天水市博物館在重視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同時,深入挖掘、搶救和保護以伏羲祭祀禮儀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我館研究、挖掘和保護的“太昊伏羲祭典”於2006年6月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06年9月,國家文物局召開的“鄭振鐸—王冶秋文物保護獎“表彰大會上,天水市博物館被評為先進單位,並受到了表彰獎勵。

歷史沿革

三十年間成績斐然

天水市博物館天水市博物館
2002年以來,市博物館根據天水市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總體規劃,確定了以伏羲文化為龍頭的旅遊產業發展目標,不斷加強旅遊基礎設施建設,以促進市博物館旅遊文化產業的發展。

從2007年開始,市博物館積極籌備天水伏羲廟、天水民俗博物館(南宅子)創建國家4A級旅遊景區各項工作.經過三年多時間的努力,伏羲廟、南宅子達到了國家4A級旅遊景區的要求,並通過了省旅遊局的初評。

為了全方位、多層面地介紹博物館、伏羲廟及伏羲文化、民俗文化,市博物館每年都要在中央電視台、甘肅電視台、天水電視台及《人民日報》、《中國文物報》、《甘肅日報》、《天水日報》等媒體對博物館的發展動向和伏羲文化以及地方民俗文化做集中宣傳報導,充分發揮了伏羲廟和南宅子文物、文化和旅遊資源的作用以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職能。

30年來,天水市博物館在文物保護和文化旅遊事業的發展中取得了驕人的成績。2005年編制的“伏羲廟”記錄檔被國家文物局評為“優秀檔案”,館長李寧民被國家文物局表彰為先進個人;2006年,市博物館被國家文物局表彰為全國文物保護最高獎項“鄭振鐸—王冶秋文物保護工作先進單位”,館長李寧民被國家文物局表彰為先進個人,並作為大會惟一代表向大家作了大會經驗介紹……2009年,在共和國旅遊文化傑出單位人物評選活動中,榮獲“中華旅遊文化傑出貢獻獎”、“中華旅遊文化品牌博物館”稱號,館長李寧民榮獲“共和國旅遊文化傑出人物獎”。

此外,市博物館還先後榮獲“天水市文化工作先進集體”、“全市旅遊業發展先進單位”、“籌辦中國天水伏羲文化旅遊節先進單位”等獎項。

一項項桂冠的背後,是市博物館人的無私奉獻。

30年來,天水市博物館走過了一條艱辛、奮進的道路,取得了輝煌的成績。今後的歲月里,市博物館將承載更多的期冀和希望,我們相信,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再創新輝煌。

天水伏羲廟

天水市博物館天水市博物館

伏羲中國歷史上位列三皇之首,是中華民族共同敬仰的人文始祖。伏羲始畫八卦,肇啟文明;造書契,代結繩之政;制嫁娶,以儷皮為禮;立九部,設六佐,以龍紀官,號曰龍師;教民結網,以畋以漁;禪於伯牛,鑽木取火;制曆法,定節氣;訊息禍福,以制凶吉;嘗百藥,制九針,以拯夭疾;制琴瑟,作樂曲;立占筮之法,開創了中國的文明之源—伏羲文化。

大量的古文獻資料和現****古發掘成果確證,天水是伏羲誕生地。1992年8月13日,江澤民總書記視察天水時,親筆題詞“羲皇故里”,進一步確定了天水在古代文明和當今研究開發伏羲文化方面的獨特地位。這是天水人民的驕傲和自豪。

伏羲廟,又稱太昊宮,俗稱人宗廟、人祖廟。因伏羲位居三皇之首,天水伏羲廟又被譽為“華夏第一廟”。位於天水市秦州區西關伏羲路北。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廟內現存古建築始建於明代成化年間,總占地面積3.5萬餘平方米,建築面積5000餘平方米。整體建築群坐北朝南,主體建築沿南北中軸線依次排列,層層推進,莊嚴雄偉。院落重重相疊,四進六院,高深幽遠。整個建築群包括祭壇、一樓、一軒、四門、二殿、二廡、二廊、三坊、三亭、一池等共30餘座。主要建築先天殿、太極殿,既具有北方雄偉壯觀的氣勢,又有南方秀麗莊重的風格,具有典型的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特點。

先天殿內現存明代伏羲彩塑巨像,身高3米,手托先天八卦盤,威儀古樸。藻井天花彩繪河圖居中的“先天八卦方點陣圖”和“六十四卦方點陣圖”。建築裝飾大量採用了各種造型的龍紋圖案、珍禽瑞獸、奇花異草、文房博古和神話故事等,其華美壯觀令人嘆為觀止。太極殿間窗欞為明代木質透雕團龍、團鳳,採用透雕技藝,雕飾蝙蝠撲雲、龍鳳呈祥,形神逼真,栩栩如生,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

伏羲廟院內原有古柏64株,現存古柏37株,唐槐一株,古木參天,鳥雀翔集,古趣盎然,成為伏羲廟的又一勝景。

伏羲廟歷史上盛大的祭祀活動有兩次,即正月十六日以民間祭祀活動為主的傳統廟會和夏至日舉行的由甘肅省政府主辦的公祭伏羲大典,來自海內外數萬人華夏兒女前來參祭。

天水伏羲廟是伏羲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是研究易學文化的中心,今天已成為人們尋根祭祖的聖地和探尋中華先祖聖跡的知名旅遊景點。

展館文化

藏品是博物館開展工作的基礎,也是衡量一個博物館建設的標準。

30年來,市博物館通過多種形式徵集文物,搶救民族文化遺產,豐富館藏。特別是2003年以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市博物館加大了文物徵集力度,先後籌集520多萬元,徵集各類文物2700餘件,其中民俗物品2000餘件,歷史文物700件,國家珍貴文物100多件。

為了科學開展館藏文物管理,市博物館對所有館藏文物逐件進行了清理、維護、分類,全面完成了伏羲廟、南宅子記錄檔案和館藏文物信息化建設工作。同時,創辦了甘肅省第二家藝術品交流中心和甘肅省文物商店天水分店;2008年,市博物館被國家文物局批准成為全省第二家具有文物保護修復資質的文博單位;2009年,市博物館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國家二級博物館,這標誌著市博物館新時期文物保護工作走上了一個新台階。

市博物館還結合伏羲廟、南宅子古建築的特點和伏羲文化、地方民俗文化的優勢,先後舉辦了《絲綢之路文物展》、《天水館藏文物精品展》、《天水歷史文物展》、《三國文物展》等主題陳列和天水胡氏家族史、祝壽、祭祖、結婚等專題展覽以及歷史名人書畫、皮影、剪紙、根雕、刺繡、古錢幣等各類民俗展覽,使人們進一步了解了天水的歷史文化。

展館活動

成就華人尋根情懷

天水伏羲廟祭祀伏羲活動主要有公祭和民祭兩種形式。1988年,天水市人民政府恢復了公祭伏羲大典;2005年,公祭伏羲大典升格為甘肅省人民政府主持祭祀。公祭伏羲大典迄今已舉辦十九屆,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任建新、王光英、費孝通、李蒙、許嘉璐等國家領導人先後出席大典活動。隨著公祭活動的恢復,民間祭祀伏羲活動也隨之恢復,每年春秋兩次,由天水市博物館和民間祭祀組織“上元會”組織實施。2006年,由市博物館申報的“太昊伏羲祭典”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同年,市博物館成立了“太昊伏羲祭典”保護傳承中心和普查工作領導小組,抽調專人開展普查工作,徹底摸清了祭祀活動的歷史沿革、祭祀禮儀、儀程、分布區域、傳承人情況、樂舞和祭器等全部狀況,了解和掌握了祭祀禮儀的保護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對伏羲傳統祭祀禮儀實施了搶救性保護。

伏羲廟作為伏羲文化的重要物質載體和研究伏羲文化、龍文化、易學文化的中心,已成為世界華人尋根祭祖的聖地和探尋中華先祖聖跡的知名旅遊景點。天水市博物館三期工程伏羲文化陳列館項目於2008年4月中旬啟動,並作為“過渡性天水市博物館”,占地面積7700平方米,預計將於2010年春節期間免費對外開放。

參觀指南

聯繫地址: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伏羲路110號

開放時間:夏季:8:00-18:00 冬季:8:00-18:00

門票價格:通票現在40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