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村

天心村

天心村是地處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的核心部位的村莊。天心村號稱“中國岩茶村”。全村510戶人家就有450戶人家經營茶產業。家家戶戶種茶、做茶、賣茶,鬥茶之風代代相傳。2000年7月的“凱捷杯”茶王賽在天心村舉行,天心村茶農看到了鬥茶文化對茶葉促銷的重要影響。天心村茶農茶商還自辦民間鬥茶賽,2007年6月的一場鬥茶活動,展示了天心岩茶村村民的茶文化風采。

基本信息

簡介

天心村地處武夷山風景名勝區的核心部位,有14個村民小組,1488人,山地面積50平方公里,全部在景區內,水田面積267畝,茶園面積7179多畝。

歷史

天心村號稱“中國岩茶村”。全村510戶人家就有450戶人家經營茶產業。家家戶戶種茶、做茶、賣茶,鬥茶之風代代相傳。2000年7月的“凱捷杯”茶王賽在天心村舉行,天心村茶農看到了鬥茶文化對茶葉促銷的重要影響。天心村茶農茶商還自辦民間鬥茶賽,2007年6月的一場鬥茶活動,展示了天心岩茶村村民的茶文化風采。

天心村的行政建制雖然不及其它村歷史悠久,但是也經歷了重大變革。天心自民國29年(1930年)開始進入行政區劃,屬於赤石實驗鄉的武夷保,轄區大都是自然景觀的村寨寺廟宮觀,如武夷宮、天心庵、桃源洞、馬頭岩、慧苑寺、水濂洞等。1954年實行新的行政區劃時,天心隸屬於崇安縣第二區即星村區的武夷鄉,鄉政府所在地就設在天心岩。1958年人民公社化,成立武夷人民公社後,天心大隊成立,大隊部設在桂林,下轄武夷宮、蘭湯、桂林、白岩、天心、水濂、馬頭、慧苑等12個生產隊。天心村百分之八十的區域面積在武夷山景區,資源特別,岩茶是其主要資源,由於農田面積很少,因此,全村以從事岩茶生產加工為主。天心村籍貫結構中,崇安縣本籍人口並不多,主要是來自於江西、下府(廈、漳、泉一帶)制茶、販茶的外來人口。

天心村村民能有今天的富裕生活,與他們為世遺做出的貢獻分不開。 1999年底,201戶村民顧全大局,為武夷山申報“雙世遺”的成功,讓出了祖輩安居的家園,2000年的千禧春節,天心村的拆遷戶大都在公路邊臨時搭蓋的帳蓬里度過的。那種感人的場面,許多人還記憶猶新。天心村,你是天賜的幸福家園,也是抓機遇求發展的風水寶地。

文化

村民世代以茶為業。隨著武夷山旅遊業的發展以及世界雙遺產地的成功申報,天心村雖擁有景區2/3以上的山地面積,且有茶樹生長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但茶園面積卻不能擴大絲毫,只能在增加茶葉產量,提高茶葉品質和附加值上做文章。

為弘揚武夷茶文化,提高茶農的組織化程度,拓展岩茶銷路,武夷鎮茶協會於2000年與武夷鎮政府、天心村三家共同承辦了第二屆武夷山市茶王賽。2001年發起舉辦民間鬥茶賽活動,進一步宣傳武夷岩茶,互相促進提高做茶技術。岩茶協會除積極舉辦本地茶事活動外,還積極參與全國各地的茶事活動。從2000年至今,先後參加了杭州茶博會、廈門茶博會、廣州茶文化節、西安春交會、國際無我茶會、福州3.15博覽會,以及深圳、上海、濟南、北京等各地的茶事活動,積極宣傳武夷茶文化,拓展岩茶銷路,提高岩茶市場份額和價位,提高岩茶經濟效益,使廣大茶農受益。

現狀

天心村至2007年底,全村茶山面積7179畝,占全街道茶葉面積的22.8%,其中大紅袍1002畝、肉桂2244畝、水仙3870畝、奇種63畝。有種茶農戶246戶,占農戶數的48%以上;茶葉加工企業43家,茶葉加工作坊107家,是我市著名的岩茶村。年加工乾毛茶692.1噸,年加工產值4782萬元。

天心村,如今呈現在人們眼前的是:一排排嶄新的村民樓房和茶葉商店矗立於武夷大道旁,展示出新興小區朝氣蓬勃的景象。可是,在武夷山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還未申報之前,天心村仍靜靜地守候在奇山異水的懷抱中和懸崖絕壁的山腳下。

天心村得名於天心岩,天心岩成就了天心寺。天心岩因其在武夷山所有群峰中,位置特殊,成為名僧嚮往之地。武夷山天心永樂禪寺始建於唐貞元年間,初建時名為“山心永樂庵”,是武夷山最大的寺院之一。據清代董天工所撰的《武夷山志》記載:“全山百二十里度之,是峰居其中央,猶天之樞極,故曰天心。”武夷山北著名的景觀如流香澗、玉柱峰、慧苑寺、鷹嘴岩、水簾洞、土國寨、馬頭岩、青獅岩等,都圍繞於它的四周。因而早期天心岩的古剎名為“山心永樂庵”,意即山之中心的永樂庵,後改名天心庵。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明成祖正式詔封天心禪茶,為“大紅袍”正名,降旨天心庵“精耕勤灌,嫩摘細制,世代相傳,歲貢入京”, 同時敕封天心寺為“天心永樂禪寺”。清代改名永樂禪寺。原天心寺樓閣嵯峨,是全山最大的寺院之一。天心永樂禪寺的主要廟產經濟是靠僧人經營的岩茶收入。由於偏居山隅,周邊崖懸壑深,終年雲霧繚繞,種植加工岩茶成了天心永樂禪寺僧人的事業之一。

天心寺成就了大紅袍。明初,福建籍舉子雷鎰進京趕考,途經武夷山因中暑而昏厥於天心寺路旁,天心寺僧以濃茶入藥為他祛暑,雷鎰幸而獲救。雷鎰高中後立即回武夷山天心寺報答救命之恩,可方丈卻要雷鎰去感謝奇妙的茶樹。於是,雷鎰脫下狀元紅袍披在茶樹上,三磕九拜之後茶樹的葉子由綠變紅。從此“大紅袍”的故事傳遍四方。離寺西面不遠的九龍窠山腰裡,生長著馳名中外的大紅袍岩茶。岩壁上“大紅袍”石刻,讓世代以栽培製作岩茶的天心村茶人感到驕傲與自豪。數株大紅袍讓天心村有了得天獨厚的岩茶品牌象徵,加上自然恩賜給他們的“三坑兩澗”( 慧苑坑、牛欄坑、大坑口、流香澗和浯源澗)生長岩茶的獨特環境,天心村的岩茶質量無可匹敵。天心永樂禪寺因山的靈性而香火旺,天心岩茶因大紅袍之奇日顯珍貴。天心永樂禪寺,既是大紅袍傳說之源,又是烏龍茶製作工藝的早期作坊。天心永樂禪寺還能見到“永樂茶坊”的遺存。清鹹豐五年,台南人林鳳池來閩考試,中舉後,乘興遊覽武夷山,對武夷岩茶欽羨不已,向天心永樂禪寺老方丈表達了想引種武夷茶的願望。老方丈便贈送武夷青山烏龍茶種茶苗36株,林鳳池攜苗歸台引種成功,經移苗廣植,成了台灣著名的凍頂烏龍名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