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艦上攻擊機

天山艦上攻擊機

天山艦上攻擊機為日本海軍為了取代九七式艦上攻擊機下令中島飛機公司開發的艦上攻擊機。使用層流翼提高飛行速度及延伸航程,為了符合航空母艦操作便利性採用了摺疊機翼以及前傾的垂直尾翼,不過為了速度及航程需求,本機沒有安裝自封油箱以及防彈裝甲。

天山艦上攻擊機為日本海軍為了取代九七式艦上攻擊機下令中島飛機公司開發的艦上攻擊機。主開發者為松村健一,主要任務為搭載魚雷對艦攻擊,於1943年(昭和18年)正式量產。
飛機簡稱“B6N”,盟軍內部代號為“Jill”。
基本資料 乘員: 3 機長: 10.89 米 翼展: 14.89 米 機高: 3.8 米 機翼面積: 37.2 平方米 發動機: 三菱火星25型複列星形氣冷發動機,輸出功率1850匹馬力(海平面)1680匹馬力(3050米)1540匹馬力(6200米) 空重: 3,010 公斤 全備重量: 5,200 公斤 最大起飛重量: 5,650 公斤 效能 最大速度: 482 公里/小時(4900米高度)417公里/小時(2500米高度) 巡航速度: 333 公里/小時(4000米高度) 最遠航程: 2960 公里 最大高度: 9,040 米 爬升率: 8 米/秒 推重比: 0,16匹馬力/磅 翼負荷: 139公斤/平方米 武器裝備 固定武裝: 7.7毫米機槍兩挺(機背、機腹) 外掛武裝: 一枚800公斤(1,760磅)炸彈或3枚250公斤(550磅)炸彈或九一式魚雷一枚基本資料 乘員: 3 機長: 10.89 米 翼展: 14.89 米 機高: 3.8 米 機翼面積: 37.2 平方米 發動機: 三菱火星25型複列星形氣冷發動機,輸出功率1850匹馬力(海平面) 1680匹馬力(3050米) 1540匹馬力(6200米) 空重: 3,010 公斤 全備重量: 5,200 公斤 最大起飛重量: 5,650 公斤 效能 最大速度: 482 公里/小時(4900米高度) 417公里/小時(2500米高度) 巡航速度: 333 公里/小時(4000米高度) 最遠航程: 2960 公里 最大高度: 9,040 米 爬升率: 8 米/秒 推重比: 0,16匹馬力/磅 翼負荷: 139公斤/平方米 武器裝備 固定武裝: 7.7毫米機槍兩挺(機背、機腹) 外掛武裝: 一枚800公斤(1,760磅)炸彈或3枚250公斤(550磅)炸彈或九一式魚雷一枚

昭和14年(1939年)日本海軍對中島飛機公司下達九七式艦上攻擊機後繼機的開發命令。這款軍方內部代號“14試艦上攻擊機”的機種要求要有最大速率達463km/h、續航力3330公里並能搭載重型魚雷和符合現有空母的操作規格,這點對當時日本的飛機工業而言是相當困難的任務。
為了符合海軍需求,中村健一所領導的研發團隊的解決方式為採用大量研發中的裝備;並在昭和15年(1940年)5月完成基本設計,中島公司將他們當時開發中的‘護’引擎裝設到新飛機上,使用層流翼提高飛行速度及延伸航程,為了符合航空母艦操作便利性採用了摺疊機翼以及前傾的垂直尾翼,不過為了速度及航程需求,本機沒有安裝自封油箱以及防彈裝甲。
天山原型機於1941年3月14日試飛成功。就飛行性能而言,天山的數據表現與當時日軍主力九七式艦上攻擊機相比最大速度高出93公里,航程增加了50%,也優於美國同時間開發的TBF復仇者;但是採用了太多不成熟科技後續問題卻接連而來。首先發生問題即為高出力發動機,由於發動機轉距過大導致飛機飛行時會向左偏移,為了解決此點中島將垂直尾翼往左邊偏2.2度讓飛行得以安定;除了飛行偏移問題以外,燃料槽改造以及魚雷發射裝置的修正 (天山的機腹掛架裝置在中心線偏右30厘米,因此發射裝置也要重新修正)皆使得天山原型機的測試時間不斷延長。
被約克鎮號航空母艦5吋防空炮擊落的天山,1943年12月4日約克鎮號航空母艦5吋防空炮擊落的天山,1943年12月4日

此外,飛機過重也是延後配發的主因,由於天山的全備重量(5200公斤)超過以往日本航艦採用飛機,降落實驗時拉斷了航艦的攔截索,還因為過重無法從飛行甲板起飛必須加裝助推火箭才得以解決(日本直到戰爭結束前都沒有研發出航艦用彈射器);這些外在硬體問題解決時已經是昭和17年(1942年)末,相關測試結束日本海軍決定正式量產天山已經是昭和18年(1943年)8月。
天山的問題並未隨著量產解決,由於上方排氣管排氣管設計不佳無法完全排焰,在夜間降落時很容易影響駕駛員的視線導致降落失敗,且主起落架側面強度不足,轟炸攻擊後為了甩掉敵機所使用的側滑飛行容易使垂直尾翼損壞,中島快速的解決這些設計問題;但是發動機在燃料消耗表現上過於差勁,使得實用航程僅有海軍要求的一半(1745公里),此外引擎設計不良導致高熱和震動問題影響天山的高速表現,中島方面雖然有提案說換裝為‘榮’‘譽’引擎,但是由於這些引擎的產量已經飽和,最後海軍決定將發動機改為"火星"發動機,而發動機更換之後才根本解決了天山的航程問題。
二戰後;美軍空中技術情報中心使用擄獲的天山進行試驗二戰後;美軍空中技術情報中心使用擄獲的天山進行試驗

約克鎮號航空母艦5吋防空炮擊落的天山,1943年12月4日天山正式參與的大規模空戰是1944年的菲律賓海海戰,當時第一機動艦隊上的魚雷攻擊機都已經更換為天山。但是在駕駛員經驗不足加上美軍艦隊防空網的強大攔截能力下,整場戰役天山並未給美軍艦隊打擊,還因為缺乏防禦設備而損失慘重。
同時間,部署在陸上基地的天山參加了台灣沖航空戰,面對美軍優勢防空力量下僅能使用單機低空夜間魚雷攻擊。同樣的也未給美軍艦隊打擊。
由於戰局整體趨於劣勢加上航空母艦損失殆盡,1945年後天山僅部署在陸上基地並用於自殺特攻。
二戰後;美軍空中技術情報中心使用擄獲的天山進行試驗天山原型機(B6N1):引擎為中島‘護’11型(輸出功率1870匹馬力),採用四葉定速螺旋槳,生產兩架
天山艦上攻擊機11型(B6N1):天山第一款量產型,生產135架
天山艦上攻擊機12型(B6N2):天山的主要量產型,採用三菱‘火星’25型發動機(輸出功率1850匹馬力)
天山艦上攻擊機12甲型(B6N2a):火力強化改良型,將機背機槍更換為13毫米機槍,另外此款機型約三分之一的數量裝設了空六號機上雷達
B6N3 天山艦上攻擊機13型原型機: 引擎更換為‘火星’25丙型發動機(輸出功率1850匹馬力),為了適應陸上基地操作環境修改起落架,生產兩架
總生產量: 1,274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