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姓

天姓

天姓為中國百家姓之一,相傳是黃帝之相天老的後裔。天姓雖古老,分布也較廣泛,但是稀少,屬於稀有姓氏之一。目前天姓人主要分布在河南衛輝、湯陰、鞏縣、浙江上虞、餘姚、廣東順德、四川中江、安徽淮南、台灣高雄、河北樂亭、香河、江西寧都等地,其他地方也偶見此姓。

天姓介紹

北齊高祖又曾聚集儒生討論儒家經典,眾人論辯經義,十分熱烈。石動筩最後到場,問一個在場的博士官:“先生,天姓什麼?”博士答道:“天姓高。”動筩說:“皇上姓高,天必姓高,你這是因襲前人的說法,算不上新義。經書上自有天姓,先生可以引用儒經之文,不須借用舊說。”博士問:“不知哪部經書上講過天姓?”動筩道:“看來先生全不讀經,連《孝經》也未見過。天本來姓‘也’。先生難道沒見到《孝經》上說:‘父子之道,天性也。’這豈不是天的姓?”

——舊題隋·侯白《啟顏錄》

姓氏淵源

天姓 天姓

中國百家姓之一,相傳黃帝之相天老的後裔。亦見《姓苑》。

郡望介紹

天姓 天姓

“郡望”一詞,是“郡”與“望”的合稱。“郡”是行政區劃,“望”是名門望族,“郡望”連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國範圍內的名門大族。

秦漢以後,隨著家族的繁衍遷徙,姓氏原有的以血緣論親疏的文化內涵逐漸淡化,而以家族地望明貴賤的內涵成了姓氏文化最為突出的特點。地望,即姓氏古籍中常用的“郡望”,指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每郡顯貴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為當地所仰望,並以此而別於其他的同姓族人。歷代的姓氏書中,其中有一類是以論地望為主(如唐代柳芳的《氏族論》和南朝劉孝標的《世說新語》)。《百家姓》刻本,也往往在每個姓氏前面註明了“郡望”。如魏晉至隋唐在我國北方形成的“四大郡望”:范陽(今北京至河北省保定一帶)盧氏,清河(今河北省清河一帶)崔氏,滎陽(今河南省鄭州一帶)鄭氏,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一帶)王氏。“郡”是由春秋戰國到秦代幾百年間逐漸形成的地方行政區劃。春秋時,秦、晉、楚等國有邊地設縣,後逐漸在內地推行。春秋末年以後,各國開始在邊地設郡,面積較縣為大。戰國地在郡下設縣,逐漸形成縣統於郡的兩級行政區劃制。秦統一中國後,分全國為36郡,後增加到40多郡,郡下設縣。郡、縣長官均由中央政府任免,成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政權組織的一部分。漢至隋唐繼承了秦代的郡縣制,但是具體的郡縣劃分有所不同。隋唐時代,往往州、郡的名稱能相互代用,但大多數時期稱“州”不稱“郡”。到了宋代,“郡”的行政區劃已經作廢。但“郡望”作為專指某些地域某一名門望族的習慣用語,卻保留下來。並與門閥制度緊密相連,在封建社會相當長的歷史階段中沿用不衰。

所謂門閥,亦即門第閥閱,指封建社會世代顯貴,影響大,權威高的姓族家門。這些所謂“高門大姓”一般地說由家族人物的地位、權威和聲望自然造成,一旦形成則顯赫無比,十分威嚴,並世代傳承。有時官方尚作明確規定,宣稱某稱為望族大姓,甚至具體劃分姓族等級,確定門閥序列,各姓族權益的地位不等,這就是所謂的門閥制度。 門閥制度始於西漢,漢代劉氏皇族引經據典,論證其為帝堯之後,是高貴的血統,聲稱他們天生是要稱王做帝的。東漢時期,門第等級觀念已十分盛行,門閥制度初步形成。一些官宦、名流的宗族親屬往往高官厚祿,數世不衰,如弘農華陰楊氏四世四人官至三公,汝南平輿許氏三世三人官居三公等,皆成為當時令人稱羨的高門望族。 由於某一姓氏的姓源或發祥、聚集、變遷之地非止一處,於是一姓常常不止一個郡望,但通常以其中一個郡望為主,以區別主從及尊卑。

在門閥制度盛行的魏晉南北朝時期,與高門望族相比,門第較低,家世不顯的家族則被稱為“寒門”、“庶族”。他們即使也有一定的土地、財產,其成員也有入仕的機會,但總的說來,他們在政治生活中極受壓抑,其社會地位也無法與門閥士族相比。當時用以銓選官吏的“九品中正制”正是這種門閥制度的集中表現。所謂“九品中正制”就是根據門閥家世、才行品德,由各地“中正官”採納鄉里輿論,將人才分為九個等級進行推選,以任用官吏。但是,以家族為基礎而盤踞於地方的門閥士族,很快就壟斷了薦舉權,其結果便是只論門閥家世,不論才行品。出身於名門望族的“衣冠子弟”,即便無才無德,總被列為上品優先入仕,得授清貴之職,而出身孤寒的庶族子弟,即便才德超群,也被列為下品,即使入仕,也只可能就任士族所不屑的卑微之職,以致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門閥士族不僅各自控制地方權力,同時還左右朝政,國家法令又明文規定士族有蔭族、襲爵、免役等多種特權。士、庶這間有嚴格的區別,所謂“士庶之別,國之章也”。士族自視甚高,不與庶族通婚。如有士族與庶族通婚,或就任一般由庶族人所擔任的官職,稱為“婚宦失類”,是十分恥辱的事,會因此而受到排擠和嘲諷。在門閥制度下,不僅士庶界限十分嚴格,而且不同姓氏也有高低貴賤之分,甚至在同一姓氏的士族集團中不同郡望、堂號的宗族也有貴賤、尊卑之分。唐代柳芳在其《氏族論》中對此作了明確的論述:在南北朝時,“過江則為僑姓”,王、謝、袁、蕭為大;東南則為“吳姓”,姚、王為大;山東則為“郡姓”,王、崔、盧、李、鄭為大;關中亦為“郡姓”,韋、裴、柳、薛、楊、杜首之;代北則為“虜姓”,元、長孫、宇文、於、陸、源、竇首之。以上“僑姓、吳姓、郡姓、虜姓”合稱“四姓”,“舉秀才,州主簿,郡功曹,非四姓不選”。

即使在上述“四姓”中,也因門第閥閱而有等級高下之分:凡三世有位居三公者為“膏粱”,有令、仆(射)者為“華腴”,有尚書、領、護以上者為“甲姓”,有九卿若方伯者為“乙姓”,有散騎常侍,太中大夫者為“丙姓”,有吏部正副郎者為“丁姓”。為維護、推行門閥制度,載錄門第、區別族系的譜牒之學因而十分盛行。在南朝劉孝標所注的《世說新語》中,引證的家譜、家傳達數十種之多。這種別貴賤、分士庶的門閥制度,不僅的魏晉南北朝時十分流行,而且影響深遠,成為維護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準則習俗。南宋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對此有一段十分精闢的論述:“隋唐而上,官有簿狀,家有譜系。官之選舉必由簿狀,家之婚姻必有譜系。歷代並有圖譜局,置郎中吏掌之,乃用博古通今之儒,知撰譜事”,以便使“貴有常尊,賤有等威”。在封建社會裡,最尊貴的姓氏是皇帝的姓,稱為“國姓”。皇帝對有功的臣僚賜“國姓”以示褒揚,接受賜姓者無不以此為榮。

隋朝開始創立並實行開科取士,任官選吏不全論出身,貴庶子弟一律同視,使至魏晉以來的世家大族失去了政治特權。到宋代,郡的行政區劃已經取消,《百家姓》中所標明的“郡望”,乃是沿襲魏晉至隋唐時期所形成的名門望族的地理分布。但由於長期形成的以姓氏、郡望標明出身門第貴賤和社會地位的影響,以郡望標註姓氏的習俗,仍然十分盛行。清王士禎《池北偶談》云:“唐人好標望族,如王則太原,鄭則滎陽,李則隴西、贊皇、杜則京兆,姚則吳興,張則清河,崔則博陵之類,雖傳志之文亦然。”這裡王氏說到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由於唐代士人好標郡望、多題郡望,以官方修史亦不詳細考辨人物多家鄉籍貫,而姑且題署郡望了事,時風所在,竟成為所謂修史之“原則”,造成了歷史人物籍貫的極大混亂。唐著名史學家劉知幾對此制頗為不滿,他曾參與纂修國史,在寫李義琰傳的時候,因為義琰家住魏州昌樂,已有三代之久,所以如實寫道:“義琰,魏州昌樂人也。”結果監修官竟指責他違背了寫史原則,要他照李氏郡望改為“隴西成紀人”(事見《史通·邑里》)。

劉漢王朝時就明文規定,凡劉姓之人就可免除一切徭役,享受“六百石”的中級官吏的待遇。李唐王朝的編修姓氏書中,也明文規定了姓氏尊卑的排列。唐貞觀十二年,吏部尚書高士廉奉詔撰修《氏族志》時,因沿襲魏晉南北朝舊例,以山東崔姓為第一,皇族李姓為第二,唐太宗大怒,親自出面干涉,改李姓為第一,外戚之姓為第二,崔姓降為第三。武則天執政時,修纂《姓氏錄》,改武姓為第一。

唐時,隴西李氏、趙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和太原王氏,並稱“五姓七族”,門第最為清高。子女婚嫁首重門第。即使身為宰相的李義府也因不屬“五姓七族”中之望族,在為其子向山東崔氏求婚時,也遭精通拒絕。最能說明姓氏貴賤,而且一直流傳至今影響深遠的姓氏書,當數宋朝編撰的《百家姓》。《百家姓》的前八姓是“趙錢孫李,周吳鄭王”。趙姓是國姓,當然位居傍首,錢為吳越王之姓,其餘六姓為皇后外戚之姓。門閥制度下,姓氏直接影響著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婚姻問題,以至前途命運。甚至連日常交往、場面坐次亦明確有別,西晉文學家左思在《詠史》詩中曾對這種不合理現象做了尖銳的批評,詩曰:“鬱郁澗底松,離離山上草。以彼徑寸莖,蔭此百尺條。世胄躡高位,英俊沈下僚。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金張籍舊業,七葉珥漢貂。馮公豈不偉,白首不見招。”詩中“金張”指西漢宣帝時的權貴金日磾和張安世,他們的後代憑著祖先的世業,七代為漢室高官。而奇偉多才的馮唐(即詩中之“馮公”)卻因出身微門,竟一生屈於人下,不能展露其才。

這種以地望明貴賤的現象,從某種程度上說是姓氏延續了古代以氏論貴賤的傳統;列出姓氏的郡望也使姓氏在發展繁衍的過程中,有了一個比較清晰可尋的主流與支流脈絡。歷史上,一般姓氏,都有多個郡望,說明它們是由古代同一個或幾個“根”上在不同的時期衍生出來的“分支”、旁系而已。

宋代人亦常以郡望自標,比如,劉攽有兩種著作分別題為《彭城集》和《中山詩話》,這裡,彭城和中山均為劉氏郡望,並非其人籍貫,劉攽之籍貫在臨川新喻(今江西新余)。姚鉉本是廬州人,卻自稱其是“吳興姚氏”之後。

明清時人也不乏標識郡望之例。如,明代鄭真本是浙江鄞縣人,其別集卻題為《滎陽外史集》,滎陽者,鄭氏郡望也。清代薛雪,蘇州人,卻自題郡望曰“河東”。

郡望現象到現在尚不絕跡,歸因於人們的尋根念祖的觀念意識。現在人們還很重視自己姓氏的來歷和郡望,特別是現代寓居異國他鄉的華人,大都把自己的姓氏、郡望、家譜視為命根子,常常以同姓、同郡望來聯宗認親。據資料統計,在當今台灣2200萬人口中,漢族占96.4%以上,幾乎每一個姓氏都保留著傳統的姓氏郡望,以示不忘對故土先人的眷戀之情。台灣同胞每遇紅白之事,多在門前懸掛標有郡望的燈籠,以示世人。尤其近年來隨著全球尋根熱的興起,海外炎黃子孫紛紛歸國,旅遊觀光,尋根問祖。姓氏郡望成為他們追尋家世淵源,謁祖朝宗的重要依據。“姓氏郡望”這一傳統的歷史文化遺產,在團結海內外炎黃子孫,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促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等方面,仍具有現實的意義。

我國姓氏中郡望堂號最多的是張姓,有43望之多,此外王姓也有32望。然而,今天的張姓則習慣稱16望,即清河、南陽、吳郡、安定、敦煌、武威、范陽、犍為、沛國、梁國、中山、汲郡、河內、高平、百忍、金鑒。其中,除最後兩個是堂號外,其餘14個全是郡望;王姓則稱23望,即太原、琅邪、北海、陳留、東平、高平、京兆、天水、東平、新蔡、新野、山陽、中山、章武、東萊、河東、金城、廣漢、長沙、堂邑、河南、三槐、開閩,其中三槐、開閩是堂號。由於張、王二姓歷來就是我國的大姓,其郡望堂號也要較其他姓氏為多。

遷徙分布

河南衛輝、湯陰、鞏縣、浙江上虞、餘姚、廣東順德、四川中江、安徽淮南、台灣高雄、河北樂亭、香河、江西寧都等地均有此姓。

歷史名人

天濟民

1947年2月生,中國湖北省大冶市人。湖北省大冶市汪仁鎮立子壠務農。華廈重儒詩學社社盟、大冶市詩聯學會會員、黃石市 《西塞山詩社》社員。

天奎璋

男,1938年7月生。現任貴州省伊斯蘭教協會副會長,貴陽清真寺管委會主任。

天美成

男,1943年5月出生,山東省汶上縣人。專業畫家。

天寶庫

高級經濟師。男,1939年1月出生,黑龍江巴彥人。中共黨員。畢業於北京財貿金融函授學院金融系。現任職於伊春市計畫委員會。主要業績:幾次實現手工記賬“萬筆無錯賬”,為當時建行歷史上的最好成績;歸納制定了12種表格及制度,使審核工作系統化、程式化並提高效率,制止不合理支出幾十萬元。在計委工作時,參與了伊春林業管理局物資處倉庫區、大平台開發、錦山電廠的選址及評審工作和對伊春林區森林資源普查試點,林木採伐、制材控材剩餘物的計算等工作。1980年在全國較早地提出了開發建設商品房,被市政府採納實施;1984年經調查測算,提出“北方高寒林區應多建水泥路”建議,經專家論證,被市政府採納大面積推廣,在北方得以廣泛採用;在主管伊春大廈建設期間,加快了工程進度,節省了建設資金,經建行審查決算,認定節省投資900多萬元;特別是為伊春熱電廠爭取到了日本政府協力基金長期低息貸款25.6億日元。曾被評為“先進個人”、“優秀科顧委委員”等。主要著述有:《應該開發建設攀巒西山水庫》(被市政府採納,現做前期工作)、《淺議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投資方向調節稅應按實際完成工程量計征》(1997年被《當代領導管理藝術文集》選用並於1998年評為優秀論文二等獎)等十幾篇。發展方向:從事基本建設財務、計畫、工程管理或顧問。

天德森

主治醫師。男,1959年2月出生,山東濟寧人。1982年畢業於山東濟寧衛校中醫專業;1984年9月一1985年7月進修於菏澤市中醫院中醫經典學習班;1985年9月一1986年7月進修于山東中醫學院中醫基礎理論學習班;1991年畢業於曹縣衛校醫士專業;1994年3月一1996年4月進修於濟寧第一人民醫院內科;1998年3月一1999年3月在北京中國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進修學習。現任職于山東省梁山縣徐集中心衛生院內科。主要業績:求學於多家名醫,先後多次在縣、市、省及國家級院校求學、研討,尤其在京進修時,師從京都名醫。20多年來,全面。系統、熟練地掌握了中西醫基礎理論,擅長中醫辨證與西醫辨病相結合,尤其在肝、腎、腦血管病等內科疑難病證及性病的診療上多有獨到之處,走出了一條中西醫結合的成功之路,對技術精益求精,大膽探索,反覆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寫出了大量的心得和有價值的學術論文,近幾年來,先後在《實用中西醫結合雜誌》、《中華現代醫學研究》、《臨床勞苹》、《醫學綜述》、《臨床心電學雜誌》、《中國實用內科雜誌》等國家和省級雜誌和專著上發表論文20多篇,曾多次參加全國性學術研討會,並被吸收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會員,在當地享有較高的聲譽。

天維華

副主任醫師。男,1938年出生,天津靜海人。中共黨員。畢業於靜海中醫學校。1955-1970年參加靜海縣衛生院中醫門診部及縣醫院普外工作。1970-1973年縣第二醫院普外。1973-1981年河北省廊坊地區靜海工具機廠保健大夫。1981年8月天津市靜海縣黨校醫務室保健大夫,對外兼搞社會辦醫痔瘦專科。現任職於天津靜海縣委學校肛腸診所。主要業績:多年來以中醫痔瘦專科為特長,自1988年開始從事肛腸門診,以“痔全息”療法專治肛裂,內痔猻痔,內外混合痔,肛瘺,肛門瘙癢等症。十幾年來共收治近四萬多例,治癒率高。在從事痔瘦專科以來,對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痔疾方面進行了多次理論研究和探討,並有多篇論文發表獲獎。論文有《毛囊炎治療經驗》、《對採用中西結合痔全息綜合療法治療肛腸疾患的探討》《在1992年於中國中西醫藥學會第七屆全國肛腸學術交流會議上獲一級論文證書榮譽》、《治療習慣性便秘防止肛裂復發的臨床體會》於1993年在全國第二屆中西醫結合肛腸學術會議上獲一級論文證書榮譽、《痔全息治療肛裂118例臨床觀察報告》《於1994年在全國中醫藥學會肛腸分會第二次肛裂專題彙編發表》、《改進內括約肌切斷術加痔全息注射治療肛裂260例》《於1995年在中華全國中醫學會第八屆全國肛腸學術會議上交流並獲論文證書》、,於1999年國際華夏醫學學術會上交流》;1992年與中國肛腸病專家楊里穎教授共同拍攝治療肛腸疾病新療法及操作規程教學錄像片一套,獲國家榮譽證書,並在全國發行。連續問年被評為縣級先進工作者,連續3年被評為出席縣級模範黨員。

天 作

山東省作家協會會員。男。1958年5月生。山東鄆城人。畢業於山東大學中文系。現為鄆城縣文化局二級作家。出版中短篇小說集《絕戀》、《畸婚的災難》、《天作中篇小說選》,長篇小說《失去的家園》,報告文學集《水滸故鄉人》等;發表中、短篇小說、散文多篇。其中中篇小說《屠城》獲山東省1995-1996年齊魯作家小說精品大展精品獎。散文《桃花汛》、《沃土》分別獲文化部《民眾文化》“讓生活充滿美金獅杯徵文”和“文明使者徵文”作品優秀獎。

天樹來

1945年2月生,男,河北承德縣人。現任河北省承德縣造紙廠廠長。高中畢業後,自1965年10月參加工作開始即從事經濟管理工作。歷任工廠計畫員、供銷副科長、供銷科長,1988年任副廠長,主管供銷工作,1990年10月任廠長至今。在主管供銷工作期間,1988年至1990年三次評為承德市經銷工作先進工作者。任廠長後,認真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轉換企業經營機制,。不斷深化企業內部改革,加強企業管理基礎工作,推行現代化管理方法,取得了顯著經濟效益。在紙張市場疲軟的情況下,實現利稅大幅度上升,在全省同行業名列前茅。1992年評為河北省輕工業企業一百強和省輕工業名星企業,授予他河北省輕工業優秀管理工作者稱號。

天文祥

1942年生,男,河北省人。現任哈爾濱電機廠廠長。196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曾任副科長、廠長、副總工程師、總工程師,1990年出任廠長。榮獲1992年市優秀企業家等光榮稱號。曾開發了轉輪居世界第三位的岩灘機組、世界藉最大容量的軸流轉漿時水口機組、最佳化引進型30萬、60萬千瓦汽輪發電機等一系列新產品、並在三峽機組和核電產品的開發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同美國西層公司、日本日立公司和三菱公司、德國西門子和沃依特公司等12個國家近30家著名公司開展了廣泛的技術經濟合作。截止1993年,累計生產發電設備各達4480萬千瓦,占國家裝機總容量的1/3以上,裝備了全國228個電站(廠),產品還出口剛果、阿爾巴尼亞、越南、朝鮮、美國、委內瑞等國。實現利稅、上交利稅目1990年以來分別以14.7%和182%的平均速度遞增,企業的經濟效益顯著提高,取得了兩個文明建設的新勝利。

天明華

1961年12月生,福建莆田人。大學文化,民盟盟員,遼寧省撫順市第九屆政協委員,中國石化集團公司撫順石油化工研究院四室主任,高級工程師。自1982年8月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館分油加氫裂化催化劑和工藝以及沸石分子篩研究.先後作為主要人員或專題負責人之一參與了國家“六五”至“九五”重點科技攻關(計畫)項目有關專題和多項中石化重點科技開發項目的研究開發工作,成功開發了3825、3903、3905、3934、3935、3955、3963、3973和3976等加氫裂化催化劑和SSY沸石分子篩,其中大部分成果已投入工業生產和工業套用,為煉油和石化企業帶來了顯著的經濟效益。他先後獲省部級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7次,申請中國發明專利近10項,並發表論文10多篇。由於他工作認真負責,刻苦鑽研業務,成績顯著,1992年被撫順市評為首屆撫順“十大青年科技英才”,1996年被撫順市評為首屆自然科學青年學科(催化劑專業)帶頭人,並被中石化和團中央授予青年崗位能手稱號,1998年被撫順市評為1997年度跨世紀優秀中青年專家,並被團省委、省科委和省青聯授予第一屆遼寧優秀青年科技創業獎。

天福臻

1927年6月生,遼寧莊河人。中共黨員。一級美術師。1947年10月參軍,1957年9月畢業於中南美專雕塑系留校任教。1965年調湖北省美術院從事創作。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湖北分合理事。主要作品有辭目成》合作)、《友愛》、《小花》,黃麻起義紀念碑《打銅鑼》、《舉槍者》及《屈原》、《聞一多》合作)、《陳毅》三座青銅紀念像。《荊門城標》、《黃金時代》、《生命樹》、《母子猴》等作品赴香港展出,多數作品曾在國內外獲獎、展出與發表。

天志義

1934年生,河北肅寧人。二級演員。1959年調人湖北省話劇團從事表訴工作。中國戲劇家協會湖北分會會員,湖北電視家協會會員。從藝40多年來,參加了多嫵話劇的演出,如《北大荒人》中的老車、《艷陽天》中的馬連招、《高原風雪》中的扎西、《萬水千山》中的羅頂成、《楓葉紅了的時候車室》中的馮雲影等。近年來,又參加了影視拍攝工作,在電影《大浪淘沙》、《三峽情思》、《死亡啟示錄》,電視《大別山》、《新兒女英雄傳》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