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妃宮碑

天妃宮碑

天妃宮碑,全稱御製弘仁普濟天妃宮之碑,位於南京市鼓樓區靜海寺內,為明南京天妃宮遺物。碑原立於天妃宮中,1997年初遷移於靜海寺,供人瞻仰,現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信息

簡介

天妃宮碑天妃宮碑
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四月初六,明成祖朱棣在為鄭和第四次下西洋平安歸來而親自撰寫,天妃宮碑高5.48米、寬1.5米、厚0.5米,下承龜趺,上刻螭龍,碑額篆書,碑文正楷。
天妃宮碑是唯一一塊由皇帝親自撰文頌揚的御碑,是國內現存最大的鄭和下西洋石刻,是全世界媽祖文化最高規格的文化遺存,其文化價值、藝術價值、學術價值以及宗教價值、考古價值是無法估量的。
2012年11月,天妃宮碑在內的南京靜海寺天妃宮作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項目遺產點之一,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根據日程,2015年完成準備工作,2016年正式送交世遺大會審議。

歷史沿革

天妃宮碑天妃宮碑
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時,明成祖朱棣下令建造天妃宮,第四次下西洋時,下令立“御製弘仁普濟天妃宮之碑”(天妃宮碑),並親自撰寫碑文。天妃宮供奉的是媽祖娘娘,在此立碑是祈求和感謝其保佑鄭和出海平安,雖然東南沿海媽祖廟遍布,歷代碑刻也很多,但由皇帝親自撰文頌揚的只此一塊,且此石碑也是中國現存最大的鄭和下西洋石刻,因此文化價值極高。
天妃宮雖於清鹹豐年間毀於戰火,天妃宮被毀,建築無存,但碑尚完好。可惜1932年媽祖生日廟會,由於香火過旺,龜趺昂首部由於被煙火燒烤發燙,又恰逢大雨,熱脹冷縮致使其頸部沿裂隙處斷裂,斷下來的頭頸部遭毀未存,直至1997年才用玻璃鋼材料進行了仿製接補。
1997年為慶祝香港回歸,從天妃宮遺址移到不遠處的靜海寺《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院中。在遷移過程中,原本連線碑額、碑身、碑座的石榫被拉斷,有關部門用環氧樹脂修復,這也就意味著整個碑從此連成一體,再不能分成三部分運輸。
天妃宮原碑址,現已保護,另建碑亭記憶體有該碑的複製品。

御碑規格

天妃宮碑全稱是明代御製弘仁普濟天妃宮之碑,是明成祖朱棣在永樂十四年(1416)四月初六為紀念鄭和第四次下西洋平安歸來而親自撰寫的,碑高5.48米、寬1.5米、厚0.5米,下承龜趺,上刻螭龍,碑額篆書,碑文正楷,碑文主要記載了鄭和事跡和航海經歷,全文總計699字,整個碑重達27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