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元 2005-09-25
此句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五章。(下一句詩,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解釋就是:天地不情感用事,對萬物一視同仁。聖人不情感用事,對百姓一視同仁。)仁在這裡的意思是仁愛,仁慈,對百姓的仁義。芻狗就是草扎的狗,以前祭祀時用草扎的狗來代替活的狗作為祭品,祭祀完如同廢物,隨丟棄。整句話意思是,天地沒有好惡的意識,也不憐憫萬物,任其生長,自生自滅。 正如元代吳澄據說 :“芻狗,縛草為狗之形,禱雨所用也。既禱則棄之,無復有顧惜之意。天地無心於愛物,而任其自生自成;聖人無心於愛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芻狗為喻。”
乙酉夏秋,颱風和颶風輪番襲擊亞洲和北美,給這個世界留下了多少家破人亡,回溯到甲申末的東南亞海嘯。如果上天真有神靈存在,那么真不夠仁慈。人類經營的家園、度假村甚至整個城市,在大自然的擺弄下,如同脆弱的積木,不堪一擊。
天地化生萬物。人類誕生於天地的交感,合適的環境創造出了天和地的思想——人類。在進化的過程中,人類不斷從天地間攫取,供繁殖生息。反觀人類,仁義也只存在各自的群體中。為了更舒適的生存,人類總是互相排擠地在向天地萬物索取,留給天地是污染,包括大地的和水源的,留給物種的是滅絕。從現代科學上可能很難具體地分析出究竟是哪些人類的具體活動與颱風,颶風以及海嘯地直接聯繫。不過我想如果天地有靈,他一定會報復地對我們說“只許你不仁,難道我就不能不義?!”
老子在這是表述了自己無神論的思想傾向,否定當時思想界存在的把天地人格化的觀點。他認為天地是自然的存在,沒有理性和感情,它的存在對自然界萬事萬物不會產生任何作用,因為萬物在天地之間依照自身的自然規律變化發展,不受天、神、人的左右。後一句話老子又談到“無為”的社會政治思想,是這對前四章內容的進一步發揮。他認為,作為聖人——理想的統治者,應當是遵循自然規律,採取無為之治,任憑老百姓自作自息、繁衍生存,而不會採取干預的態度和措施。
人不仁,以天地為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蒼天和大地不仁不義,把世間萬物當作草編的狗一樣,
管你是生是滅,任其自生自滅——
You Say,哪來的情,何來的仁義啊!!
日月無情,轉千世屠梟雄。
太陽與月亮沒有情義 繞著地球轉 時光不停地流逝……
無論多么強悍無敵,所向披靡都將被其毀滅吞噬,
不管如何英雄了得都必定在時間面前俯首膜拜!
相關詞條
-
天地不仁一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所以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名言,藉以警世。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出自今本《道德經》第五章。意思是:天地無所謂仁,也無所謂不仁。天地生了萬物,並沒有想取回什麼報酬。所以真正意思是:天地看萬物和...
簡介 來源 解釋 作者簡介 作品出處 -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出自《道德經》老子第五章,大自然是沒有感情的,它對萬物都等同祭壇的貢品;老子理想中的聖人(不特指君主)也是不懂感情的,對一切人都任其自生自滅。 天地不仁...
簡介 來源 解釋 出處 -
天地不仁,萬物芻狗
作者王叔綬,是一部玄幻小說, 本文以炎黃傳說為線索,講述史前文明。簡單的幻想小說,堅定的公眾作品。 他、他與她,三足鼎立,共分靈族,然而欲望不限於此。 ...
小說類型 內容簡介 -
天地不仁
天地不仁,是說天地無私,在天地看來,萬物都是一樣的,沒什麼區別。當颱風一刮,既要刮到我的家,也要刮到你的家。它要到那最豪華的富人家裡去一趟,也要到那乞丐...
拼音 原文 詳解 典故 小說中的出現 -
道德經·天地不仁
《道德經》 ,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
簡介 原文 出處 -
不仁
不仁是一個漢語辭彙,基本意思是無仁厚之德。
詞目 拼音 出處與詳解 相關詞語 名言警句 -
芻狗[古代祭祀時用草紮成的狗]
芻狗,典故名,典出通行本《道德經》老子第五章,郭店簡本《老子》無此句。郭店簡本僅有本章中“天地之間,其猶橐龠與?虛而不屈,動而愈出。”文義與通行本同。芻...
解釋 詳細釋義 用典示例 作品賞析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