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歸心、膽經。
功效
清熱解毒。
主治
用於時行熱毒,丹毒,口舌生瘡,黃疸。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15g;或鮮品搗爛絞汁服。
採集加工
夏、秋季採收,洗淨,鮮用或曬乾。
形態特徵
直立或披散狀草本,高達50cm。葉對生;葉片橢圓形至矩圓狀披針形,長2-12cm,先端漸尖,基部漸窄成短柄,全緣;側脈4對。花密集生於葉腋內,有花1至多數;苞片倒卵狀匙形,長約7mm;小苞片缺;花萼裂片5,條狀披針形,長約7mm,被毛;花冠白色,筒狀,外被微毛,長8-12mm,冠檐二唇形,上唇近舟狀,下唇3淺裂;雄蕊2,藥室2,不等高,其中之一在下,有尾。蒴果棒狀,長約8mm。上部具種子4顆,下部實心,種子有小瘤狀突起。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路旁草叢或林下。分布於浙江、湖南、雲南等地。
相關論述
《全國中草藥彙編》:“清熱解毒。治口舌生瘡,時行熱毒,丹毒,黃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