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草塢

舊名青石埠,在舊茶園鎮對岸,以產傳統建築石料“青碧石”而得名、建國後測繪人員繪製地形圖時,因不通當地方言而諧音為“青草塢”。 關於茶園石的開採歷史,至今有史可稽的年代是南宋遷都臨安以後,但從縣境內所發掘古墓葬的“茶園石”配件推斷,可以追溯到宋代以前,或者更為久遠的年代。 “懷古悠思”由兩塊大型石雕組合而成,左邊勾勒的是天池由來的傳說,右邊描繪的是古代工匠開採茶園石的場景。

青草塢
舊名青石埠,在舊茶園鎮對岸,以產傳統建築石料“青碧石”而得名、建國後測繪人員繪製地形圖時,因不通當地方言而諧音為“青草塢”。位於縣城東南13公里,面積1.1平方公里,海拔241米。其地,自古以來就是開鑿建築石料的產地。據舊志記載,趙宋王朝偏隅臨安以來,大至皇宮中的亭台樓閣,小到通都大邑的坊表道路,凡所需之建築石材,大多采自青石埠。年復一年,處處裸露出形似刀削的岩壁和狀如放生池一般的石塘,可胃難以計數 1959年新安江電站水庫建成蓄水,凡108米水位高程以下的削碧、石塘均被淹沒於水中,惟有青石埠後山,即今青草塢的山坡上的石塘猶存,計有大小七口.其中最大的一口石塘,池深12米,面積達600平入水,四季池水不竭,碧波蕩漾,被當地居民呼為“天池”。七口石塘群周邊植被完好,北坡為天然馬尾松中幼林,南坡為人工種植的以楊梅、枇杷為主的成片果園,構成了四季常青的基調。
青碧石又名茶園石。據建築專業人士實地考證,茶園石具有韌柔兼備的個性,呈青灰色,花紋細而有序,采鑿時石質較軟,可因需而取,大小厚薄均堅硬耐磨,堪稱建築石材中之上等原料。關於茶園石的開採歷史,至今有史可稽的年代是南宋遷都臨安以後,但從縣境內所發掘古墓葬的“茶園石”配件推斷,可以追溯到宋代以前,或者更為久遠的年代。茶園石的用途廣”,大到造涼亭、豎牌坊、鋪石板路、做門框、做天井、砌魚池、打石輾、開石磨、雕獅子,小到打石臼、做石桌、打石鎖、打香爐、打石鼓,以及蓋房豎界石、墳塋立墓碑、對弈制棋盤等等,無所不及。
青草塢是千島湖景區紫藤分布最廣的島嶼,由於保護得當,最大的足有大瓷碗粗,盤根錯節,或順大樹盤繞直上,或在兩棵大樹之間搭架索橋,更多的是顧自彎曲懸掛於大樹,形態各異,蔚然大觀。這裡的古藤,主要有兩個品種:一種是紫藤,外紫紅色花,既可觀賞又可食用,是山里農家最愛吃的“朱花菜”;另一種是葛藤,葉子可做豬飼料,藤條是農家常用的綑紮材料,而它的地下根莖,削去表皮後將其捶打濾汁,再和水攪拌人容器,沉澱而成葛粉,是當地傳統特產之一、洗過粉所剩的葛毛,又是製造木船必需的添縫材料,用它編織的草鞋,結實耐穿,俗稱“葛毛草鞋”。
“天池問石”是青草塢的一處景點,有天池觀魚、晃悠索橋、古藤迴蕩和懷古悠思等景。“懷古悠思”由兩塊大型石雕組合而成,左邊勾勒的是天池由來的傳說,右邊描繪的是古代工匠開採茶園石的場景。與此同時,又在山頂闢建了一座“日月廣場”,寓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規律。廣場沿邊,集中先前農戶使用過的各種石器,向遊人展示,並且依據朱元璋與劉伯溫對弈的民間傳說,刻意打制了一塊鍥 有“楚河漢界”和“橫十豎九”的棋盤石,供遊人觀賞。石棋盤邊廂,刻有兩副傳為朱元璋與劉伯溫“出對”時的對句,上聯為“天作棋 盤星作子,日月爭光”,下聯是“雷為戰鼓電為旗,風雲際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