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建時間
大陽橋系風雨橋,客家話叫蔭橋,橋下是從北往南的滎陽河。大陽橋二墩三孔,石砌橋墩,用上二層枕木縱橫疊放支撐橋面。木構梁架廊屋,兩端為單檐歇三頂高出屋面。牆面寬4米,長39米。1987年維修,現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它的橋東是大陽國小,橋西有一座五顕(音xiǎn)廟。
橋頭對聯
大陽橋中央懸有一木板,上書《重造大陽橋記》,文中說:“斯橋也可以蔽風雨,可以代舟楫”。東西良側橋頭的楹柱上,懸掛著一副頗有文采的對聯:“大塊文章浮水面,陽春煙景鎖橋頭。”這是取意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的句子而來,這裡的大塊即大自然也。
橋頭命名
據當地老者介紹,這條風雨橋連線著閩西的武平和贛南的會昌,也是大陽、泥洋、南坊等幾個行政村的通衢處,由於橋所處大陽村,所以大夥稱其為大陽橋。過去沒有汽車大路,貨物往來全靠肩挑,大陽橋是挑擔往來的必經之路。為迎送又飢又渴又累又乏的趕路人,當地人特地搭起一排排橋屋,開張一家家小店鋪,為過客們提供一些飲食小賣服務。趕路人到此都會放下擔子,歇歇腳、喝碗茶,走時購買一些生活必需品。這就形成了客家山區特有的橋上墟市,如今每逢陰曆二、七即為“墟天”,這一天當地人和外地商人會早早趕到,開張做起生意,張羅買賣,臨近村民便陸續前往,每逢年底車水馬龍,俗稱“赴墟”,也叫“趕墟”。(王松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