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金髮蘚[大金髮蘚]

大金髮蘚[大金髮蘚]
大金髮蘚[大金髮蘚]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金髮蘚(拉丁學名:Polytrichum commune Hedw.),是金髮蘚的別名,本草及植物名實圖考所指“土馬粽”可能系泛指此種蘚類。 異名:小松柏、岩上小草、眼丹藥、一口血(《貴州草藥》),矮松樹、萬年杉(《四川常用中草藥》)。 大金髮蘚為金髮蘚科(Polytrichaceae)金髮蘚屬(Polytrichum)草本叢生植物。高可達20厘米,莖直立,單一,常扭曲,下部密生假根,上部深綠色,老時呈棕紅色或黑棕色。葉叢生於上部,向下葉漸小而漸疏,上部葉較大,具長卵形明顯鞘部,雌雄異株;雌株較高大,蒴柄強勁,棕紅色;孢於小,圓形,黃色,平滑。 生於林下濕地。全草人藥,味甘,性涼,主治久熱不退、肺病咳嗽、盜汗、吐血、便血、崩漏、跌打損傷、子宮脫垂、刀傷出血。對高夫克氏球菌、金色葡萄菌、肺炎球菌、結核桿菌有抗性,對淋巴細胞白血病等瘤症有一定抑制作用。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太金髮蘚 太金髮蘚

植物體大形或中等,一般高3-20厘米,暗綠色至棕紅色,硬挺,叢生或散生,濕時似松杉幼苗。莖多單一,基部常密生假根。乾時葉片多平直,基部抱莖,上部密集簇生,下部常鱗片狀。葉片披針形,基部鞘部,長約10毫米;葉邊具粗齒,翼部細胞不規則,一般2-5個。形,上部多為雙層,厚壁,鞘部細胞長方形或線形,常為單層;中肋寬闊,粗壯,中肋突出葉尖呈芒狀,背面上部常具粗刺。葉片腹面具縱列櫛片,密而均勻;櫛片直立,高5-7個細胞,頂細胞較短寬,中央凹陷,薄壁。雌雄異株。雄苞盤狀頂生,常自其中央萌生新枝。孢蒴形大,稜柱形,具4-6條脊,多數有台部,並具氣孔;蒴壁一般無疣狀突起。蒴柄長而硬挺,橙黃色或紅棕色,直立或傾立。孢子多球形,具細疣。染色體數目多為:n=7。

生長環境

生於山野陰濕土坡、森林沼澤、酸性土壤上。

地理分布

中國各省區平原、山地均有分布;歐洲,美洲,大洋洲,非洲,亞洲北部和中部其他地區也有。

產維西等地;在海拔2000-2800米地區,分布於貴州、吉林、喜馬拉雅地區。

醫藥價值

性味

①《貴州草藥》:甘,寒。

②《四川常用中草藥》:淡,平。

功能主治

滋陰補虛。治肺病咳嗽、吐血、盜汗。

①《貴州草藥》:滋陰斂汗,止咳,止血。

②《四川常用中草藥》:補脾,止血,潤腸。治漏症,內仿咳嗽,子宮脫垂,吐血。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0.5~1兩;或燉肉服。【外用】研末調敷。

實用選方

①治盜汗咳嗽:小松柏三錢,黃柏二錢,沙參三錢,梧桐樹皮二錢,大血藤二錢,五皮風二錢。煎水服。

②治肺癆吐血:小松柏一兩。搗爛,熬水加白糖服。

③治眼丹:(即下眼皮起痕,一日裡能將眼全部蓋完):小松柏研末,調人乳敷患處。(選方均出《貴州草藥》)

化學成分

含皂甙、脂類和色素。

陳勝、曾晞、季祥彪、熊源新、牟蘭對大金髮蘚的化學成分進行了研究,從中分離得到13個化合物, 它們分別為:裏白烯、 二十八烷酸甲醋、二十八烷酸丁酯、二十八烷酸戊酯、β-谷甾醇、二十八烷酸十八烷醇酯、二十酸十九烷醇酯、三十四烷醇、二十八烷醇、三(二十八烷酸)甘油酯、豆菌醇、5,7-二羥基-4’-甲氧基-3-乙酞基黃酮、3-氧代-30-羥甲基齊墩果-12,18-二烯-28-羥酸。13 個化合物利用核磁共振、質譜及紅外光譜等技術對化合物結構進行解析,方法採用矽膠柱色譜分離, 用波譜學方法確定結構,這些化合物均為首次從該種植物中分離獲得。

苔蘚植物導航

苔蘚植物(Bryophyta),屬於最低等的高等植物。植物無花,無種子,以孢子繁殖。在全世界約有23,000種苔蘚植物,中國約有2800多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