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農業循環經濟理論

大農業循環經濟理論

大農業理論就是將人類盯在傳統農業上的眼光挪開,開拓可資利用的資源範圍,尋找新的資源,推進生物資源的循環利用。大農業理論體系由三色農業體系與腐屑生態體系構成,各組成部分在實踐操作過程中應是相互依存、相互滲透、互為資源、互為條件,有時也存在重疊或交叉重疊的複雜關係。

簡介

大農業循環經濟理論區域經濟良性循環資源配置調整示意圖
循環經濟所倡導的以生態學理論生態規律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模式,對人類經濟活動與生態環境的融合起到了指導作用。循環經濟理論是經濟發展與生態環保“雙贏”的理論,它改變了經濟成長只能靠消耗、枯竭生態環境資源和資源、能源不間斷地變成廢物來換取經濟發展的傳統模式,提出了一個資源和生態環境融合發展的新經濟模式。在大農業生產領域中引入循環經濟的理念,必將促進農業生產生態環保的融合,最佳化農業生態環境,真正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以大農業理論為指導,全面開發生食食物鏈和腐屑食物鏈,使大農業資源體系中提供經濟產品的每一環節所輔產的非經濟產品均成為下一環節的利用“原料”,形成範圍大小不同、層次高低不同的循環利用途徑,最大限度地獲取符合人類利益要求的經濟產品,將排除“廢棄物”所導致的“環境污染”。只有研究並實踐“大農業”,促進循環經濟大發展,才能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大農業理論全面指導人們,不但對由三大生物資源構成的生食食物鏈,而且對以腐屑為鏈端的腐食食物鏈進行全面開發,同時充分發掘其生態循環轉化功能,促進生物資源的再生和可持續利用。

目標

大農業循環經濟理論生態產業鏈擴展路徑示意圖
大農業循環經濟理論的目標是將環保產業領域的循環經濟理論引入農業領域、指導組織農業生產,實現大農業生產的效益最大化與危害最小化,達到生產和環境保護相容的理想狀態。目的是從根本上降低經濟活動對環境的破壞,保護並改善農業生態環境.通過對資源的再使用 (Reuse)和再循環利用(Recycle)來促使污染或廢棄物減量化(Reduce),以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用循環經濟理論為指導、建立以生態學原理為基礎的大農業循環經濟生產模式

以大農業理論為指導,全面開發生食食物鏈和腐屑食物鏈,使大農業資源體系中提供經濟產品的每一環節所輔產的非經濟產品均成為下一環節的利用 “ 原料 ” ,形成範圍大小不同、層次高低不同的循環利用途徑,最大限度地獲取符合人類利益要求的經濟產品,將排除“廢棄物”所導致的“環境污染” 。只有研究並實踐 “大農業” ,才可真正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以大農業理論探討為基礎,從生物資源、生產環境、腐屑生態、產業結構“精細化” 和技術集成的角度分析了大農業循環經濟生產的特點,對於達到農業生產的效益最大化與有害最小化的目標、保持可持續發展起到重要指導作用。

在大農業循環經濟理論指導下進行農業產業化生產,必須具有系統觀

將這一過程視為一個連續的產業工程,即使生產的每一環節全部產業化,使每一環節都具備良好的後備環節,形成一個良性運轉的“產業鏈”。即農業產業化的實現不能以單項產業成功為目標,必須向“產業鏈”或“產業網的目標實現邁進,農業“產業鏈”或“產業網”的形成有主動延展和被動拉開兩種動力,無論是延展還是拉動,都必須以生態系統能流和物質流的流向作為形成農業產業鏈、產業網的依據。實現農業產業化,產業多元化,由農業產業鏈構成產業網,才可以保證使能流、物質流穩定、動態地循環流轉。

理論基礎

大農業循環經濟理論食物鏈分為兩種基本類型
大農業循環經濟的理論是建立在生態學基礎上的。從生態學角度分析,自然界生態系統中包含一個循環原則,兩條食物鏈,三大生物資源。一個循環原則就是自然界中的各類生物依據生產功能——利用功能——轉化功能之間的關係,生生不息,無限循環。生態學上將來自植物的食物能轉化為一連串重複取食與被取食的有機體,稱作食物鏈,每一次轉化,大部分的潛能(80%一90%)化為熱消失了。因此,在這個順序中的梯級或環節的數目是有限度的,通常為4—5級。食物鏈越短(或有機體越靠近鏈的開端),可用的能量就越大。

食物鏈分為兩種基本類型,放牧(生食)食物鏈(qrazingfoodChain),以綠色植物為基礎到食草動物(即以活的植物為食的動物)進而到食肉動物(即以動物為食),這條食物鏈是人們獲取蛋白質的傳統途徑;腐屑食物鏈(detritusfoodChain),從死的有機物到微生物,接著到攝食腐屑生物及它們的捕食者。在成熟的生態系統中,緩慢地消耗腐屑是異氧生物利用初級生產的主要途徑。因此,人類通過開發腐屑食物鏈,能夠從自然系統中獲取相當可觀的收穫,應視之為與生食食物鏈相併的農業生產途徑,這樣做對生態系統的改變並不大,而且具有補充和調節的價值。構建腐屑生態系統,開發腐屑食物鏈,開闢各種廢棄物資源化的技術途徑,是促進大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重要理論與技術領域。中國古代對食物鏈的認識以及在農業上的套用已有相當高的水平。

地球生物界由三大類生物組成:動物植物微生物。動、植物資源的部分種類已被人類開發轉化為以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中心內容的傳統農業。地球上三大類生物資源之一的微生物資源是至今尚未被人類充分開發利用的生物資源寶庫,微生物的生態轉化功能具有比資源價值本身更重要的作用,具有極大的開發價值。在工農業生產過程中,有機廢棄物的形成是一個必然的結果,關鍵在於尋求開發和利用腐屑資源的理論與技術。循環經濟理論的發展與產業化推進是一個重要的途徑。

作用

大農業循環經濟理論大農業循環經濟理論
大農業循環經濟生產模式可解決當地如下問題

可以有效解決各地農村鄉鎮企業沉澱下來的不良資產問題。 將廢棄廠房和設備等予以充分利用,略加改造即可成為大農業 的養殖加工生產基地。

可以有效解決農村環境污染問題。以黃粉蟲產業為例,它是典型的生態循環經濟,能充分利用傳統農業各個生產環節的有機廢棄物,轉化為蛋白質和生物能源。可以有效解決海水養殖業所必需的蛋白質和餌料問題。

可以促進農村就業和勞動力轉化問題。

在推動農民增收方面既可以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又能實現農 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這一點來說,此模式不是簡單的輸血 功能,而是幫助農村地區形成自我循環的造血功能。

可以起到向廣大農民快速普及農業科技的科普作用。此模式在實施過程中,實際上是將高科技通俗化了,便於農民理解、接受和掌握。

整體而言,此模式具有廣泛地適用性、自我生長性、可快速擴張性,能夠在短期內覆蓋中國。

相關圖片

大農業循環經濟理論黃粉蟲蛋白質資源產業化開發技術線路圖

黃粉蟲蛋白質資源產業化開發技術線路圖

大農業循環經濟理論有機(廢棄)物變廢為寶處理系統圖

有機(廢棄)物變廢為寶處理系統圖

大農業循環經濟理論大農業養殖基地生產經營模式

大農業養殖基地生產經營模式

技術支撐

依據環境科學循環經濟理論的理念,大農業循環經濟的技術途徑應是農業的清潔生產綠色製造(產後加212)。清潔生產是將污 染預防戰略持續地套用於生產過程、產品和服務之中,通過技術進步不斷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減少污染物 的產生及其對環境和人類的危害。所謂綠色製造是指綜合考慮資源的最佳化利用和環境影響的加工系統,使農業產品從生產設 計、生產過程、製造(採獲、加工)、包裝、運輸、使用到廢棄處理的整個生命周期對環境影響最小,不損害人體健康與環 境,資源的利用效率最高。清潔生產適用於所有的產業。

“工業型農業”的含義是指在現代農業生產條件下,推進農業產業化,採取工業生產或工程管理的辦法來組織引導並協調農業生產和經營;或者把農業作為一個工程,借鑑運用工程項目論證、立項、設計、施工評估等辦法,以市場為導向,最佳化資源配製,保證農業生產增產增效。

“工業型農業”從管理上把農業當作工商企業一樣的產業來對待,是對農業產業本質的一種認識論上的升華。正在興起的農業生態科技園區應該是“工業型農業”的集中體現。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