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變革時代的思考

大變革時代的思考

大變革時代的思考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籍。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世界也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出現了所謂“第三次全球化浪潮”。已開發國家對開發中國家的物質產業轉移一浪高過一浪,已開發國家自己則從傳統的商品和資本輸出國,逐漸變成了輸入國。為了滿足本國的物質產品消費需求,只能用金融產品與開發中國家的物質產品相交換,由此出現了長期持續拉大的國際貿易逆差,和依靠其他國家巨額資本輸入才能維持國際收支平衡的情況,這就是我自1998年以來一直在傾力研究的“世界資本主義新階段”,即“虛擬資本主義”問題。由於世界資本主義走入了虛擬資本主義新階段,“貨幣霸權’’取代了傳統的物質產品生產霸權,成為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爭鬥的新焦點,國際經濟、政治、外交與軍事關係就相應地產生了新特點,對於正不斷加快融入國際經濟體系步伐的中國來說,不了解這些新變化,以及這些變化所導致的國際格局的長期變動方向,就不可能創造出有利於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國際主動地位。在本論文集收錄的第三部分文章中,主要反映的是我對當代國際關係大變局的思考。

總之,我們正處在一個國際與國內各種經濟和政治等關係劇烈變化的時代,處在這個時代,對於一個經濟學者來說是一件幸事,因為不從經濟角度看待和分析這些變化的起因與趨勢,是不可能看得深與看得遠的,這使得經濟學者有了比其他領域學者更多的施展才華的機會,當然也有更重的責任。

希望這本論文集能給這個正在經歷大變革的時代,貢獻一些有益的思想。

作者簡介

王建,男,漢族,1954年11月28日出生於北京。1982年畢業於中央財政金融學院,同年到國家計委經濟研究所工作。1986年任副研究員,1992年任研究員,1993年被國務院授予“國家級有特殊貢獻的專家”稱號。1993年任國家計委經濟研究所副所長,1995年任國家計委中國總量經濟學會常務副秘書長。曾任第六、第七屆全國青聯委員,曾獲“中國首屆經濟改革人才獎”,並被評選為“1988中國十大傑出青年”。曾多次參與起草黨中央、國務院的重要檔案,多次在國家計委和國務院各部委獲一、二、三等科技進步獎。主要代表作有:

1、《關於國際大循環經濟發展戰略的構想》(1987年),提出在沿海地區進一步擴大開放,發展大進大出的加工型經濟,參與國際經濟大循環的構想,得到中央領導的重視,為黨中央制定和提出“沿海經濟發展戰略”提供了依據。

2、主持《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研究》課題(1992~1996年),提出到2010年構造中國區域經濟中“九大都市圈”的構想,在國內經濟界和輿論界引起普遍反響,目前該書約45萬字正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和美國史丹福大學出版社編輯出版。

王建主要學術著作:

一、著作、課題

1.專著《走向世界的中國──經濟發展與對外開放》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出版約23萬 字。

2.主編《中國巨觀經濟運行機制問題研究》中國經濟出版社1995年出版約30萬字。

3.課題組長、主編:《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加拿大國際開發署資助課題1996年4月完成,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約40萬字。

4.課題組長、主編:《跨世紀發展中的利用外資戰略》中國總量經濟學會1995年重點研究課題,中國經濟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約20萬字。

5.課題組長、主編:《工農產業二元結構研究》哲學、社會科學“八·五”重點攻關課題,中國計畫出版社1996年出版,約20萬字。

6.課題組長、主編:《工業化中期階段的工農關係研究》中國總量經濟學會1995年重點研究課題,中國計畫出版社1996年出版,約20萬字。

7.《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框架研究》為主要執筆人之一,該課題獲國家計委1995年科技進步一等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研究叢書1994年1月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

8.課題組長:《2010年長期規劃中的若干問題》1996──2010年我國經濟發展基本思路研究,1994年5月經濟研究參考資料。

9.中方課題組長:《中國的產業、地區發展與外資的作用》與日本亞洲經濟研究所合作課題,1997年5月中方約10萬字,日本亞洲研究所出版。

10.課題組長:《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二元結構矛盾與九十年代經濟發展的出路選擇》,經濟研究參考第36\37期1993年3月。

11.課題組長:《資本市場發育與國有企業改革》中國總量經濟學會1997年重點研究課題1998年5月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約15萬字。

二、論文

1.《關於國際大循環發展戰略的構想》載1988年1月5日經濟日報,新華文摘1988年第3期,國際貿易英文版1988年第3期。

2.《經濟調整的巨觀思考 上篇:農業問題;下篇:工業問題》1988年12月計畫經濟調研資料92期。

3.《關於後十年長期發展的思路》“八·五”和十年規劃研究簡報第3期1989年4月。

4.《關於三年調整的五個問題》中國計畫學會通訊1989年11月。

5.《九十年代中國經濟發展的區域結構調整問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報告第10期1991年11月。

6.《中國經濟成長方式的轉折點》管理世界第2期1992年3月。

7.《關於加快開放和加快改革的若干問題》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報告第5期1992年7月。

8.《中國地域構造調整與對外開放》日本《世界經濟評論》第10期,1992年10月。

9.《關於加快我國第三產業發展的若干思考》計畫經濟調研資料(39)1992年10月。

10.《關於區域結構理論研究方法及對我國區域結構現狀的分析》計畫經濟研究第3期1993年3月。

11.《從我國經濟成長方式的轉換看當前的經濟形勢問題》經濟研究與實踐(21),1993年7月。

12.《中國經濟長期發展戰略中的農村經濟問題》九十年代農村改革與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農村經濟研究參考1993年12月。

13.《中國經濟長期發展中的若干問題》香港大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3年10月。

14.《九十年代中國區域發展規劃的構想》香港大學“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區域經濟”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94年1月。

15.《加快發展,推進改革,警惕失控》1994年2月經濟研究與實踐(7)。

16.《鄉鎮經濟中的“資金增密”現象及其對中國長期發展戰略的影響》戰略與管理1994年第2期。

17.《通貨膨脹形勢與巨觀政策選擇》經濟研究與實踐(49)1994年9月。

18.《中國經濟的長期發展與農村經濟問題》《日本國際經濟論壇》1995年7月。

19.《我國通貨膨脹的短期和中長期形勢分析》經濟研究與實踐第九期1995年3月。

20.《1994年我國經濟運行中的三個變化及相關的巨觀政策問題》中國市場1995年第二期,中國經濟導報1995年3月31日。

21.《面向二十一世紀的我國經濟發展戰略》戰略與管理1995年第2期。

22.《中國經濟成長方式轉換與金融結構的重大轉折》經濟研究與實踐第16期。

23.《從首次出現“存差”現象說開去》瞭望1995年第24期。

24.《加強綜合發展戰略研究》戰略與管理1996年第2期。

25.《以理順經濟關係,轉換經濟成長方式為中心安排好“九·五”計畫》中國總量經濟學會1995年重點課題,主要執筆人,獲國家計委1996年科技進步二等獎。

26.《對當前通貨膨脹形勢的幾點看法》經濟日報1995年10月17日

27.《整體經濟形勢很好,問題不容忽視》1996年巨觀經濟分析會論文選(一),瞭望1997

年第1期。

28.《我國中部地區的工業化高潮和未來發展戰略探索》戰略與管理1997年第五期。

29.《1998年中國經濟發展趨勢及亞洲金融風暴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戰略與管理1998年第二期,中國日報1998年1月17日。

30.《歐元統一與亞洲金融風暴及我國中期階段的國際政策選擇》,瞭望1998年6月15日,香港《信報》1998年6月8日

目錄

自序 

上篇 發展戰略

關於加強綜合發展戰略研究的建議

中國經濟發展的新階段及發展與改革中的若干問題

如何認識當前的“三農”問題

未來10年中國經濟成長的制約因素

中國必須建設新工業化社會

中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總體思路——關於九大都市圈的構想

從“尼克森主義”看世界新格局——寫在尼克森總統訪華30周年

中篇 巨觀分析

2004:中國巨觀調控的困局

通脹不可慮通縮最堪憂

生產過剩的前景與反危機措施的思考

四因素可能使“十一五”成為各種經濟矛盾集中爆發期

從虛擬資本主義角度看當代國際貨幣關係——2006年國際貨幣走勢分析

警惕投資回落過猛,防止經濟大起大落

下篇 虛擬資本主義

歐元統一與亞洲金融風暴及中國中期階段的國際經濟政策選擇

世界資本主義的新階段與貨幣制度危機——警惕全球金融風暴

海灣戰爭與朝鮮半島核危機的原因及影響分析

虛擬資本主義時代與新帝國主義戰爭

美元霸權的終結與保衛美元的戰爭

改造我們的研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