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後危機時代就是指隨著危機的緩和,而進入相對平穩期。但是由於固有的危機並沒有,或是不可能完全解
決,而使世界經濟等方面仍存在著很多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是緩和與未知的動盪並存的狀態。 一般投資人這個時候會採取觀望態度,靜觀其變。但也有一些有商業眼光的人會在這個時候追加投資等待升值。
就這次經濟危機來看,世界經濟已趨於好轉,有些國家已經實現了經濟的正增長,但是經濟危機的根源並沒有消除,也不可能消除。因此有可能出現再次的經濟衰退。
自2008年下半年開始,受國際金融危機不斷蔓延的嚴重影響,全球主要經濟體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又一次衝擊。在各國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經濟刺激政策的作用下,其中中國政府追加了四萬億的投資來刺激經濟,主要投資在國家的基礎建設方面。2009年二季度以來,儘管失業率依然走高,但全球經濟信心逐步恢復,經濟先行指標PMI(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得到回升,工業實際產出開始回暖,金融市場利差指標恢復正常,消費者信心震盪回升,經濟成長預期上調,全球經濟逐步渡過金融危機的恐慌而進入“後危機時代”。
趨勢
後危機時代的第一個主要趨勢是,西方金融系統去槓桿化過程將會持續。儘管銀行在盈利,但是很多
大的金融機構仍然需要補充資本金,遭受重創的銀行仍然在希望增加新的資本金或者廉價出售資產。最近,花旗銀行出售了其菲布羅商品交易部門;英國勞埃德銀行在申請增加資本金,並低價出售一些資產;西班牙桑坦德銀行精明地通過將其巴西子公司IPO上市,獲得更多資金。儘管政府希望各家銀行能夠在這個時候放貸,但是銀行家們要重新調整自己的資產負債表,以降低風險。他們首先要削減貸款,提高資本金,然後才能繼續發放貸款。這種去槓桿化的效應在抵押證券市場上體現得最為明顯,他們在買入證券化債務時非常謹慎,因為房地產市場前景和經濟基本面仍然很不明朗。
第二個主要趨勢是金融監管將會更加嚴格。無論從哪個方面看,金融監管者都將會謹慎起來,對於那些通過援助計畫或大量存款擔保,而被國有化的銀行,監管者會嚴格限制管理層的獎金數額,以降低他們冒險的動機,因為他們冒的風險越大,公司利潤也越高,高管獎金也越高。在短期內,銀行從高息差中獲益,因為貸款利率沒有降低太多,但是接近為零的存款利率使銀行成本大幅度降低。而當銀行競爭加劇時,息差又會逐漸變小。另一方面,貸款的增長將因更嚴的風險控制而受到制約。其結果就是,銀行靠高槓桿賺錢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了。
第三個主要趨勢是美國經濟仍然失衡,亞洲的全球供應鏈必須從出口導向轉向內需導向。在短期內,亞洲出口企業的產品將會過剩,利潤也將受到壓縮。2009年夏季亞洲國家出口復甦實際上是源於美國大規模的政府財政計畫,例如“舊車換現金”項目。而且,危機時進口商削減了進口量,消耗了庫存,但現在他們需要新的訂單來補充存貨。然而,當美國的失業率超過勞動力總數的10%,消費者將開始存款並減少借貸,我們可以預計美國消費至少在未來幾年內會保持疲軟。因此,亞洲經濟要持續發展,必須更多依賴本國消費,換句話說,要將商品銷往人口稠密的國家,而不是借債消費的已開發國家。
第四個主要趨勢是新興市場的股票都表現得非常好。因為英美日國家的零利率政策會將本國貨幣變成套利型貨幣,意味著短期投資者買入低利率貨幣,在利率較高(存款利率較高,或者股票市場增長前景看高)的新興市場進行投機。澳大利亞元匯率已經從較低的0.5美元漲到0.9美元,因為澳大利亞貨幣當局提高了利率,這是繼以色列之後第二個提高利率的國家。澳大利亞的出口以大宗商品為主,所以貨幣升值不會嚴重危及出口。強勢的澳大利亞元會降低通貨膨脹風險,因為澳大利亞進口了很多耐用性消費品及重型機械。最近,新興股票市場的快速上漲表明,新一輪的泡沫正在醞釀,我們要注意防範風險。
第五個主要趨勢是全球氣候變暖。12月,很多世界級環保問題專家將聚會哥本哈根,就如何處理碳排放及應對氣候變化達成一個全球性的協定。1998年12月在京都討論碳排放量問題時,因為布希政府拒絕在協定上籤字而沒有形成共識。這一次,很多世界頂級科學家都認為,全球變暖真正威脅到世界農作物的生產。如同北極和南極的冰蓋,以及喜馬拉雅山冰川所面臨的問題一樣,一些地區將出現水資源短缺,另外一些地區將出現劇烈的氣候變化。一些國家,比如馬爾地夫,可能會被海水淹沒。
氣候變化所帶來的威脅在於,由於大量投資能源、水和其他資源的新舉措,工業生產和消費模式將會有一個結構性的變化。仍然使用能源消耗型方式進行生產的公司將成為最大的輸家,而那些投資在綠色科技上的公司會成為贏家。昔日的霸主在未來可能會有恐龍一樣的結局。
就這次經濟危機來看,世界經濟已趨於好轉,有些國家已經實現了經濟的正增長,但是經濟危機的根源並沒有消除,也不可能消除。因此有可能出現再次的經濟衰退。
世界經濟的五大趨勢及對中國影響
世界經濟趨勢第一,世界消費市場和消費指數的比例關係將發生變化。主要是由於美國的消費會下降,儲蓄會增長。美國消費占GDP80%,相當於中國全部GDP加上印度的全部GDP再乘以2,因此,美國儲蓄率只要有一個百分點的調整,對於中國外部市場就是一個重大的調整。在世界範圍內調整儲蓄率,將降低外部市場對中國增長的支撐力度,中國需要通過國內消費市場的開發,來彌補這塊的不足。
世界經濟趨勢第二,回歸實業。已開發國家都在思考,如何繼續發展一些製造業?如何把金融的發展落實到實業,因為金融業是建立在其他實業的基礎上。這個趨勢正在形成。中國製造業和實業的發展仍然是主要部分,再也不能唱衰製造業、實業了。
世界經濟趨勢第三,低碳經濟正在成為新的經濟成長點。這不是趕時髦,確實是大趨勢,美國人、日本人把它作為刺激經濟計畫的絕大部分,日本占了60%,美國占40%。中國不把它作為經濟成長點,是因為中國不缺經濟成長點,我們還有這么多的基礎建設要做。但是,隨著中國更加積極地參與全球氣候變暖,這個趨勢是有關全球人類福祉的大問題,中國也需要去做。對於中國企業來講,怎么分享這個增長點,怎么抓住這些機遇將是個挑戰;
世界經濟趨勢第四,新興市場國家在世界市場的地位將越來越大。如何抓住新興市場的機遇,是中國企業面臨的挑戰和新機會;
世界經濟趨勢第五,整個世界經濟格局發生了變化,這次危機是中國企業開始成為跨國公司的分水嶺。中國企業增長的二三十年,今天中國有些行業逐步走到了前沿,開始具有了在全球範圍內整合資源的能力,但這個趨勢不是說大面積形成了,現在只是開始。
影響
背景
2007年全球1000家大銀行的總資產為74萬億美元,全球股市市值達64萬億美元,全球債市總額79萬億美元,
全球衍生品名義值598萬億美元。 金融業
從時間緯度上看,2007年是全球金融業發展的頂峰。若以2007年為峰值,2008年至2009年兩年內,全球1000家大銀行的總資產減少約15%到20%,全球股市市值下跌30%到40%左右,全球債市總額下降達20%到30%,全球衍生品名義值縮水近50%。源發於次貸的本次國際金融危機給全球金融業帶來前所未有的巨大衝擊,曾作為全球經濟成長主動力的金融業風光不再,全球金融業陷入內憂外患時期。
挑戰
後危機時代,金融業不僅需要自我調整,而且面臨來自外部的多重挑戰,主要有:
。本次危機的根源之一是金融業偏離為實體經濟服務的宗旨,轉向自我服務。近17倍於實體經濟的金融體系,相當部分屬於金融體系內的自我循環。危機再次印證,如此龐大的虛擬經濟不僅無助於實體經濟發展,反而給整個經濟體系埋下了巨大風險。
。過去15年,美歐銀行業業績的提升歸功於貸款增長強勁及信貸損失較少。危機後全球貿易急劇萎縮。從企業部門看,實體經濟需求下降,公司部門持幣觀望,高額貸款損失重現。從私人家庭看,消費者財富、收入減少,居民降低資產負債水平,貸款增長乏力。從金融市場看,來自交易收入和資本市場的收入大幅減少,全球銀行業收入增長將持續低迷。在相當長時間內,全球金融業增長缺乏內生動力。
。由於統一監管、全球監管趨勢明顯增強,對銀行業資本金要求大幅提高,政府介入力度更大、國有股權占比更高,對投資者的審查更嚴格,股東權益比率大幅上升等因素,全球金融業特別是銀行業的擴張規模與盈利能力將顯著受阻。
。此次國際金融危機促使全球經濟格局發生變化,美國不僅將喪失在製造業的領先地位,在金融領域的絕對話語權也被動搖。美歐日等已開發國家對新興經濟體的經濟依賴將明顯增加。全球金融力量也將此消彼長,新興經濟體金融市值的逐步上升要求全球金融業做出與時俱進的調整。
變革
後危機時代,全球經濟成長模式的調整必將帶來全球金融格局的變化。
一是金融業規模縮小。國際金融危機導致原有金融機構破產重組、業務與資產盤整,帶來財富縮水及盈利能力變弱,金融交易需求下降、金融監管強化導致金融業規模擴張變慢,金融機構國際化步伐明顯放緩,特別是歐美金融機構重新立足本國市場,國際化銀行紛紛撤資回歸本土。全球金融併購金額下降,跨國併購顯著減少。
二是金融發展模式轉變。金融業將把重心重新轉移到為實體經濟服務。銀行業將改變過度追求利潤的傾向、改變過度依賴貨幣市場融資的負債結構,收縮表外業務,回歸傳統商業銀行業務。
三是新金融監管框架形成。歐盟、美國和英國加大監管架構改革步伐。無論是歐盟的泛歐與全球監管、美國的統一與綜合監管改革,還是英國的組合監管改革均加強了對資本金、流動性、金融衍生品、對沖基金等的監管,這將可能催生以全球金融穩定增長為主旨的全球金融治理框架。
四是金融區域結構調整。由於經濟重心東移,金融中心也將相應東移。除紐約、倫敦等傳統金融中心外,全球金融業區域結構將可能向東京、香港,上海等亞洲區域拓展。
對策
第一,這個時代是一個結構調整需要付出代價的時代。在過去的發展中,中國作為開發中國家,從人均收
入兩三百美元到了現在的三千多美元。按照傳統經濟學的看法,人均收入超過三千美元意味著,仍然是開發中國家,但結構調整到了新的階段。這個結構調整不僅指的是經濟,還包括社會、文化以及其他各個方面。當然,首先是經濟的結構調整,包括產業結構、產權結構、企業的組織形態結構的調整等。這些調整是需要付出代價的,最簡單的例子就是四萬億的刺激經濟計畫。面對國際經濟危機,我國有四萬億元的政府投資,目前已投資一萬多億元到國有行業中。再進一步往前發展的時候,需要考慮的是另外一個方面,即不是往基礎產業投資,而應當考慮向非國有的、非基礎的特別是中小企業這方面進行投資,從原來的高收入階層向低收入階層傾斜。這是必須調整的,這個調整也不是能由市場解決或者分開解決的,必須要在財政上有所付出。
第二,在這個時代,需要繼續支持產業升級。產業需要升級,但是產業升級的特徵不影響資本的密集。中國的產業升級不放棄資本的集中化、密集化,但是要特別注意裡邊的技術內涵。資金需要增加,投資需要增加,但應更多地轉向技術的投入,而這個技術也應該包括人本身,即人力資本的投入。
第三,這個時代是技術創新需要制度支持的時代。改革既不能懈怠也不能動搖,而是需要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不僅沒有完成,還產生了新的需要改革的對象和內容;政治體制改革遠未展開;文化體制改革也需要進一步深化。在技術創新方面,大家看得見的問題是,產權的創新、制度體系設計不夠好,這些都需要進一步改革。
第四,這個時代還是一個壟斷與反壟斷鬥爭進一步加劇、不同利益集團的矛盾需要科學調解的時代。目前這方面的矛盾不是縮小了,而是擴大了;壟斷和反壟斷的衝突不是弱化了,而是在強化。在目前這個時代,中國還面臨著一個矛盾調解的過程,怎樣進行科學調解,是後危機時代發展和改革的主題。在當下這樣一個時代,具有上述四大特徵,後危機時代還需要繼續改革,才能繼續發展。
圖書
基本信息
書 名: 後危機時代
作者:水中梵
出版社: 中國商業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0-1-1
ISBN: 9787504466921
開本: 16開
定價: 30.00元
不管政治、經濟、商業領袖們相信後危機時代將帶來更多的機會還是更多的威脅,人類2010以後的生活已經表現出了一個事實:激變和演化。後危機時代是後美國時代,還是龍紀元開始?這個美國新總統歐巴馬正殫精竭慮思學的問題,中國新核心領導團隊也在思考!
水中梵,本名侯清恆,1973年生,蒙滿血統,獨立作家、詩人。當代思潮研究學者。 有著作《時光遺言》、《烏托邦的敵人》、《愛琴海、豎琴以及風暴》等在港澳台以及北美出版。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後危機時代——新形勢,大危機與大機遇
後危機時代從廢墟反思
華爾街之死,後危機時代開始
後危機時代的全球將變暖
未來經濟結構將變得更加複雜
工業血液遏制世界咽喉
後危機時代的中國機遇
寫在後危機時代的扉頁上
第二章 後危機時代的大反思與大變革
全球重構,大洗牌開始
危機是對舊金融秩序的大調整
監管理念滯後於工商模式的變化
後危機時代下的中國經濟備忘錄
沒有改革就沒有未來
第三章 後危機時代——新觀念。老道德以及舊秩序
西方光暈下的警示錄
貪婪自私的美國人
美國式傲慢最終的苦果竟如此巨大
自由市場、道德以及政府管制
資本主義在虛擬的成功高潮中虛脫
貪婪:從偉大到復滅的轉變
第四章 後危機時代——新思維曙光
後危機時代的陽光在哪裡
新思維1:危機是危險,更是機會
新思維2:從危機中學習成長
新思維3:學習非理性時代的生存藝術
新思維4:激發憂患意識,同舟共濟
新思維5:挺住意味著一切
新思維6:突破行而不達的瓶頸
新思維7:在動盪的形勢中找到突破口
新思維8:提升轉型,做產業變形手術
新思維9:成長模式轉型,實現持續成長
第五章 後危機時代——新選擇:向歷史取經,轉危為安
經濟以及歷史進化的自然選擇
十年寒流:日本之後危機時代
恐怖大蕭條:美國之後危機時代
美元作為國際貨幣的時代一去不復返
新自由主義黯然謝幕
陷阱:美國的消費文化
中國經濟風雨飄搖前途未卜
把自己的事情辦好就是對世界的最大貢獻
第六章 後危機時代之世界金融雙子座
風暴過後,金融創新路在何方
國際金融體系面臨“全面崩潰”
國際金融體系及金融創新的概念
金融創新帶來的危機啟示
金融創新中的預警機制
華爾街神話破滅成全球金融新轉機
金融風險到底有多大
金融風險有哪些
重新認識金融暗流及其危害
金融風險度的識別機制與監管機制
如何及早發現金融風險隱患
新信息技術防範金融風險
以發展金融來克服和化解金融風險
第七章 後危機時代之後星條旗時代
歐巴馬:重喚美國夢
歐巴馬:被世界寄予的和平希望
美國民心思變,變革在即
美國歐巴馬時代的對華政策
附錄:歐巴馬大事記
歐巴馬現象與經濟危機
歐巴馬時代來了
歐巴馬時代與世界風範
歐巴馬時代的美國經濟
展望歐巴馬時代的中美關係
迎接歐巴馬時代
附錄:美國總統歐巴馬就職演講
第八章 後危機時代,龍紀元倒計時
中國的底氣與信心
21世紀上半段是中國的世紀
中國面臨“後危機時代”的戰略重點
中國本土金融市場有待重估與加固
積極穩健參與全球化經濟
後危機時代的中國定將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