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編號: | 3178 |
拉丁目名: | ARANEAE |
中文目名: | 蜘蛛目 |
拉丁亞目: | OPISTHOTHELAE |
中文亞目: | 後紡亞目 |
總科: | 園蛛總科 |
superf: | Araneoidea |
中文科名: | 肖蛸科 |
拉丁科名: | Tetragnathidae |
中文亞科: | 銀鱗蛛亞科 |
拉丁亞科: | Leucauginae |
中文屬名: | 後鱗蛛屬 |
拉丁屬名: | Metleucauge |
拉丁種名: | davidi |
定名人: | (Schenkel) |
年代: | 1963 |
中文名: | 大衛後鱗蛛 |
ogenus: | Meta |
原始文獻: | Mem. Mus. natn, Hist. nat. Paris N. S. Zool. 25 A: 130, fig.77. |
生境: | 在湖北神農架山間溪流旁的岩石間、乾枯的植物上為常見種,而且也生活在較遠離溪流的植物上,結垂直或稍傾斜的圓網。白天躲藏在溪邊的岩石下、乾枯的枝條上和生活 |
國內分布: | 浙江,湖北,貴州,陝西,台灣。 |
資料來源: | 中國動物志 無脊椎動物 第三十五卷 蛛形綱 肖蛸科:269-272 |
形態描述
雌蛛
體長7.40~11.68。一雌蛛體長10.17:頭胸部長3.96,寬2.88;腹部長7.02,寬5.40。背甲黃褐色,兩側緣具暗褐色細邊,沿兩側緣的亞側緣各有一彎曲的暗褐色條紋。後眼列至中窩之間具一包含3個黃色斑點的“V”字形暗褐色斑。頸溝和放射溝明顯。中窩深,三角形。兩眼列均後凹,等寬。各眼基部均具黑色眼斑。前中側眼間距大於前中眼間距(0.30:0.18);後中側眼間距大於後中眼間距(0.28:0.23);前、後側眼相接。中眼域長0.60,前邊寬0.55,後邊寬0.63。前中眼>前側眼=後中眼>後側眼(0.23:0.20:0.20:0.18)。額高0.20,小於前中眼的直徑。步足測量:Ⅰ22.14(6.21+7.56+6.48+1.89), Ⅱ15.66(4.59+5.31+4.41+1.35), Ⅲ8.64(2.79+2.79+2.25+0.81),Ⅳ13.23(4.23+4.32+3.69+0.99)。足式:1,2,4,3。腹部卵圓形,背面黃白色,具明顯的黑色葉狀斑,前半部的中央具一側緣有短分支的黑色縱條紋,後半部中央僅具一淺黑褐色縱線紋。腹部的腹面中央黑褐色,兩側各有一黃白色彎曲的縱條紋。外雌器褐色,中央近後緣具一較低的鼻狀隆起,插入孔位於鼻狀隆起的後面兩側。
雄蛛
體長6.93~7.16。一雄蛛體長6.93:頭胸部長3.33,寬2.61;腹部長4.05,寬2.70。背甲的顏色、斑紋及眼的排列近似於雌蛛。螯肢淺褐色,遠端半部明顯較基半部細;前齒堤有3齒,第1齒與第2齒的間距較第2齒與第3齒的間距窄。觸肢和步足測量:觸肢7.38(2.97+0.54+2.07+1.80);步足Ⅰ 18.81(5.40+6.39+5.22+1.80),Ⅱ13.23(3.96+4.50+3.51+1.26),Ⅲ7.11(2.25+2.25+1.80+0.81),Ⅳ10.62(3.42+3.60+2.70+0.90)。足式同雌蛛。腹部較窄,呈長卵形,背面的葉狀斑不十分明顯。觸肢的脛節長度約為跗舟長的1.5倍多,引導器窄,跗舟的基部窄,向後方伸展,側面觀具1個頂,背面觀具2個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