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狀
在秋播大蔥苗床,葉尖黃變,是灰白色枯萎,停止生長。接近地面部位和根呈褐色腐爛,生有白色霉層。隨著病情進展,根全部腐爛、折斷,接近地面部位生成芝麻粒狀黑色菌核,瘡痂狀隆起。病害嚴重時,呈燙傷狀枯萎、死亡。定植於水田秋作的植株卻早植植株枯死,可造成缺苗。越冬大蔥和種用大蔥,葉尖變為灰白色、枯萎。蔥白黑變、腐爛,形成眾多的芝麻粒狀菌核。
病原
菌核在田土中長期生存,形成侵染源。種植大蔥後,從秋季到早春,菌核侵入苗的接近地面部位和根部發病。氣溫約10℃時迅速蔓延,到 20℃時停止生存於地表和地表下5cm處的菌核,成為病害的主要侵染源。
防治方法
在發病田設苗床或種植大蔥,在酸性強、排水橫的地塊連作,均有利於病害發生。早春降雨或降雪、3―4月低溫年份,病害較多。移植病苗,定植後病害十分嚴重。發病田應停止大蔥的栽培,苗床要設在無病區。酸性強的土壤,可以施用消石灰和石灰氮(氰氨化鈣)。利用藥劑或太陽熱能消毒床土。病害嚴重的土地要進行藥劑消毒。選擇健壯苗定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