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詩賦閒

大興詩賦閒

大興詩賦閒是僅存於北京市大興區的具有北京鄉土特色的地方民間小戲。詩賦弦創始於1880年,曾經產生上百個劇目,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劇目和民間雜區小調的音樂特色。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大興詩賦閒

所屬地區:北京·大興區

遺產編號:BJⅣ-4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申報日期:2006申報人/申報單位:大興區文委

遺產級別:市

歷史發展

大興詩賦弦大興詩賦弦

詩賦弦是在“十不閒”蓮花落基礎上產生的,保留了由民間雜曲小唱向戲劇過渡的演變過程的風貌。以它獨特的地方民間特色,曾在大興、房山、固安、涿州等地產生廣泛影響,深受當地百姓歡迎。到目前為止,大興區開展活動的“詩賦弦”劇團僅有三個,以西里河村“詩賦弦”劇團為主。從事詩賦弦演唱、伴奏等活動的人員近百人,能夠演出的完整劇目有10餘個。年齡老化,平均60餘歲。傳承困難,瀕臨滅亡。

藝術特色

在音樂上,“詩賦弦”參照詩詞歌賦的規律,將唱詞寫成長短句,按“聯”演唱,表演時按“調”分“聯”,曲牌不一,句數不等,但每聯都有固定的句數,每句都有固定的字數,唱詞有長有短,韻腳協調動聽。現存“詩賦弦”曲牌31個。其曲調大部分來源於當地的民歌、單弦、西河大鼓、蓮花落的曲譜,又不斷吸收其他劇種和民間說唱藝術的營養,形成“詩賦弦”特有的曲牌。“詩賦弦”曲牌具有明顯民歌成分,不少的曲牌中使用“哎嗨哎嗨呦”、“依呀那呀嗨”、“那呀依呀嗨”、“那哈嗨”等民歌常用的“墊字”,行內人士自己總結“詩賦弦”演唱是:“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嗨嗨”。詩賦閒是研究曲藝、戲曲及其演變過程的“活化石”,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同時,在“詩賦弦”的整個活動中都充滿地方民間文化底蘊,包含了眾多民俗色彩,具有重要民俗研究價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