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詩賦弦

詩賦弦這種民間戲曲在京南地區已經流傳了一百多年。兩人自20多歲起合作,朱廣達負責編寫劇本和唱詞,賈萬全負責譜配曲牌,他們共同編創的劇目有《老少換》《雙拜堂》等40餘出。詩賦弦誕生後,迅速流傳於大興、宛平、固安、涿縣、良鄉、房山等地區,後受到京劇等大劇種的影響而加強了戲曲化程度,曾為京南地區的主要地方劇種。

歷史

詩賦弦這種民間戲曲在京南地區已經流傳了一百多年。它是在清代光緒年間,由直隸宛平縣(今屬大興)朱家務村興起。其創始人是張家務村的朱廣達和朱家務村的賈萬全。清光緒二十年(1894)左右,他們先是在朱家務村興辦詩賦弦座腔戲班,後逐漸發展成農村會戲。光緒三十年(1904)以後,相繼有西里河、西胡林、賀北等村成立詩賦弦會戲,邀請朱、賈二人教戲。兩人自20多歲起合作,朱廣達負責編寫劇本和唱詞,賈萬全負責譜配曲牌,他們共同編創的劇目有《老少換》《雙拜堂》等40餘出。

基本資料

詩賦弦的音樂屬五聲音階調式體系,多為徵調式,一部分為宮調和羽調式。樂隊以文場為主,初期樂器有南弦子(小三弦)、瓮子(二胡)、四弦(四胡)和海笛;有的曲段也加大笛,中、後期加進板胡、笙、奏琴等;打擊樂器有單皮鼓、竹板(也稱陰陽板)、鐃鈸、大鑼、小鑼和小堂鼓等。唱腔全部用真聲(大嗓),不用假聲(小嗓)。一段唱腔只用一個曲牌,反覆演唱。有些曲調帶有襯腔(用襯詞、襯句演唱),其聲腔韻調有9腔18調72襯音。
詩賦弦曲目大多數取材於當時的一些奇聞軼事、民間傳說或古典文學作品情節。曲調大部分來源於流行於河北一帶的民歌,有的來源於彩唱蓮花落、單弦、西河大鼓等民間說唱藝術。語言通俗,場面簡樸,唱腔委婉而易於上口。詩賦弦的代表作有《老少換》《禿子換》《蘇落緣》《雙全掃雪》《十萬金》《千里駒》《金玉緣》《循環報》《當琴》《輸姨》《眶親家》《雙拜堂》《告金扇》等,均為內容新穎、詼諧風趣、獨具特色的喜鬧戲曲。
詩賦弦誕生後,迅速流傳於大興、宛平、固安、涿縣、良鄉、房山等地區,後受到京劇等大劇種的影響而加強了戲曲化程度,曾為京南地區的主要地方劇種。50年代後逐漸衰落、80年代西里河詩賦弦劇團恢復演出。1998年大興縣有兩個詩賦弦劇團。2006年5月申報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11月21日被收入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