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詞涵義
大眾藝術(Popular art)以儘量得到最多民眾接受與欣賞為主旨的舞蹈、文學、音樂、戲劇或其他藝術形式。20世紀的大眾藝術通常依賴印刷、攝影、唱片、錄音帶、電影、廣播、電視等再現技術,並以都市文化占統治地位的各社會的大量集中人口為對象。大眾藝術一般是敘述的。它加強民眾的信念與感情,維護民眾的風俗習慣,創造社會集體的同一性。它的特點是:風格變化快、內容多形式,並且不斷從貴族藝術、民間藝術、外來藝術汲取營養,在歌曲與歌詞、廣播、電視、小說、舞蹈及其他許多流行的文娛活動、物件、潮流、風尚等方面利用現代技術。可以讓大家有許多選擇。
隨著科技和大眾傳媒飛速發展,都市化,工業化,技術化導致大眾藝術風起雲湧。創作觀念、閱讀觀念、藝術觀念發生了令人瞳目結舌的轉變,精英藝術的身旁誕生了大眾藝術。大眾藝術是以大眾傳媒為主要載體,充分利用現代科技,集聲、光、色、波於一體,以娛樂性、市場性為其顯著特點,以大眾為消費對象的藝術。
大眾藝術特點
大眾藝術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人們在娛樂之湖中自由地蕩舟。從精英藝術、主流藝術同樣可以獲得娛樂,為了獲得娛樂,為什麼如此眾多的人更喜歡親近大眾藝術呢? 這是由大眾藝術娛樂性的特點而定的。
全民性
從經濟盈利原則去分析,大眾藝術力求普及大眾,讓更多的人接近它和喜歡它,以實現其經濟要求。從接受者的角度而言,也要求這種娛樂是大眾型的,顧名思義,大眾藝術是以大眾為中心的藝術,商業中“ 顧客至上” 的原則天經地義的貫穿於其中; 從作者和出版商這一個側面來說,他們必需生產適銷對路的產品,根據市場的要求,其文藝作品必須以娛樂為重,而且儘可能滿足消費者的要求。只有這樣,其作品才能夠廣泛的生存。作者和出版商只有滿足了大眾才能夠實現自己,要求大眾藝術是全民的同時也要求其偷悅是全民的。
多樣性
人與人不同,花有百樣紅。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愛好,各各相異,不同的人往往對同一藝術有不同的新趣,有的人喜歡武打小說,而有的人又喜歡言情小說,就武打小說而言,不同的人喜歡不同的風格。大眾藝術是以商業性為其中心的藝術,在市場上應該有一定的消費定位,有其獨特的賣點,這樣,其所蘊涵的娛樂性也就應遵循這一原則,故此,其娛樂性就是多樣性的。這種多樣性表現為作品內容的多樣; 或者表現方式的多樣; 或者獲取方式的多樣; 或者層次的多樣。
雙重性
由於這種娛樂只是藝術世界的,是非現實的。藝術世界對現實的否定功能述說著一個事實: 你娛樂著,但是非真的,你的平衡感和壓力的消失是暫時的,你一旦回到現實中,一切都會捲土重來。也就是說,大眾藝術就是用這種滿足的暫時性、虛幻性、非現實性的快樂來肯定實際生活的不平衡和壓抑。在滿足的同時又說明其不可滿足性。這種藝術世界快樂在否定現實世界的快樂時,它又為即將進行的沉悶的工作積蓄著力量、準備著精力,用他所特有的“積蓄”和“準備”肯定了現實的合理性。這就為人們兩個世界的生活的並行不勃找到了合理的東西。
大眾藝術的娛樂是大眾的,它在滿足全民性的要求的同時應該符合自己的商業性的要求。人們的欣賞要求有著多樣性,象前面說的那樣,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心理結構、知識結構、個性氣質及成長經歷,在大眾藝術的欣賞中,觀眾帶著自己的情感和意願去解讀不同的文本,親近不同的對象,從而獲得娛樂。故此,大眾藝術的娛樂性在把有相同興趣的人聚集到一起的同時又把有不同興趣的人分開。大眾藝術娛樂的雙重性還表現在創作者創作時的無功利性和大眾藝術的經營者對其的有功利性。
淺藏性
大眾藝術是另類藝術: 對消費者而言,大眾藝術是生活的調味品,是為了讓生活過得輕鬆、多姿多彩。根據大眾藝術的“ 大眾” 的特點,其娛樂性的蘊涵宜淺不宜深。隨著社會分工越來越細、越來越專業化,人們對其他領域的了解就趨於泛泛的了解,因此,對大眾而言,其藝術素養不免參差不齊或普遍偏低。他們接近大眾藝術不是去尋找生活深處的底蘊,而主要是為了獲得感性的歡娛。從感性世界去激活乏味的現實世界,他們希望輕鬆地不費複雜腦力就能獲得快樂,排斥艱深的思索。
而現存的高科技和傳媒正滿足了大眾藝術的這一要求,通過聲音和圖象使藝術形象更加感性直觀,通過複製技術使藝術品批量地到達消費者,這種複製技術正與淺藏性遙相呼應。
新潮性
大眾藝術的娛樂有一定的時效性,這和傳統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娛樂有著明顯的不同傳統文化因為是一種歷史文化,講究歷史的淵源和深厚的社會基礎,其娛樂也是和在流淌的歷史長河中滲透於人們頭腦中的根深蒂固精神文化有關,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文化,代表著一個民族,有著相當的穩定性,是不易改變的,自然,在其基礎上的那種娛樂性也有著一定的穩定性。人眾文化是藉助大眾傳媒和一些活動而進入人們的生活的,同時又是和商業盈利街鉤的,是一種時尚文化,其娛樂也必然隨著人們不斷變化的口味的改變而改變,在社會上各種文化熱就是例證,而且越是新潮的就越是受歡迎。
大眾舞蹈
鄉村舞蹈
在公開或私人場合純粹為參與者享樂而進行的舞蹈,即稱為大眾舞蹈或社交舞。早在3000年前,社區和家庭聚會中就有這種舞蹈存在。舞者圍成圓圈或排成行列的跳法逐漸發展為鎖鏈舞。自中世紀起,鄉村舞蹈與嫻雅的宮廷舞之間的差異越來越大,前者後來以民俗傳統的形態存留,後者則從產業革命起一直影響社交娛樂的發展。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暑期的宮廷社交圈中,曾流行莊嚴的帕凡舞及活潑的加利亞德舞。當時這些舞由一對對並肩而立的舞伴運用搖擺動作、單足跳躍和複雜的跳步表演。在17世紀,路易十四的宮廷中首次有新式舞蹈的旋律。小步舞及加沃特舞蹈引入英國。科蒂榮舞原本是一種活潑而有節奏的法國宮廷方塊舞,風行於18世紀晚期。它的跳法是四對舞伴面向內站成方塊,各兩對交替跳出不同的幾何圖形。
華爾茲
華爾茲風行一個世紀,從英國攝政王批准採用的1816年起,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為止,跳法是由一對舞伴用“踏滑踏”步法作旋律。它源於中歐,在拿破崙戰爭期間流行於維也納與巴黎兩地,最後整個西歐都採用這種舞步,而男子在跳舞時公開擁著女子也為社交規範所允許。20世紀20年代開始流行“臉貼臉”的跳舞方式。諸如火雞舞、兔子舞和馬克西克斯舞者卡斯爾夫婦帶動而風行。探戈熱鬧摒除較含色情的成分後,才被跳茶舞的顧客所接受,查爾斯頓舞則是爵士時代的縮影。當快步舞和慢狐步舞出現時開始有了跳舞比賽,這足以反映出跳舞已是廣受喜愛的消遣活動。美國經濟大蕭條時期馬拉松式的跳舞盛行,這簡直是對享樂作了可怕的諷刺,與賽者苦撐著想成為最後沒倒下的一對勝利者。由於擁有跳舞廳的大住宅越來越難維持,私人舞會相對地減少,到旅館、夜總會、飯店及任何有寬敞舞池的地方去跳舞便成為時尚。
美國舞蹈
在30年代晚期、40年代早期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隨著大量人口流動,美國文化的影響得到傳播。搖擺舞、吉特巴舞以及許多類似的舞步,基本上是即興的、通常是黑人創出的美國舞蹈,然後才傳入歐洲。50年代主要是大眾舞蹈採用拉丁節奏,包括倫巴、森巴及恰恰等。一般而言,自1960年左右的扭扭舞開始,年輕人的大眾舞蹈趨向獨人獨舞。白人與黑人的種族音樂創出了靈魂舞和雷蓋舞,舞伴也不在碰觸。70年代晚期及80年代早期,迪斯科舞廳取代了舊式的跳舞廳。從迪斯科舞中可以見到許多舞式的影子,但是大眾舞蹈本質上已變為即興、折衷的舞蹈了。
大眾文學
包括為民眾所寫的、取悅於廣大讀者的以及來源於民眾的作品。它與藝術文學的基本區別在於以使人愉快為目的。一般來說,它不象高層次文學那樣追求高度的形式美或微妙精緻,也不求持久。大眾文學的成長與教育普及平行,同時也受益於印刷技術的發展。文學作品原本只供少數受良好教育的上層社會人士享用,但隨著產業革命的發生,一國之中許多階層、甚至大多數民眾都可以接觸到文學作品。藝術文學與大眾文學的界限是模糊的,根據時下大眾喜好與日後衡量的標準,在兩個文學範疇之間常有互相易位的情況。莎士比亞在世時原可被視為大眾文學家,現 在卻被推崇為藝術文學的創作者。的確,界定某作品是否算是大眾文學的主要方法(但並非一成不變的方法)乃是看它是否瞬息即逝,也就是說,會不會隨時間流逝而喪失其吸引力的意義。自中世紀至今,大眾文學中最重要的類型一直是浪漫愛情故事,最有名的典型便是描寫不該相愛卻相愛的兩個人(通常是年輕人)所遭遇的阻礙。另一常見的類型是奇想故事或科幻小說。以19世紀美國西部邊陲為背景的西部小說也很受歡迎。此外,神秘謀殺故事或偵探小說也是擁有廣大讀者群的一種大眾文學。大眾文學也漸漸將連環畫書及漫畫書等類型囊括於內。
大眾音樂
新樂風
與民間音樂不同,它是由有名氣的個人(通常是專業人士)寫的音樂,並不經過口傳的演化過程。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西方的“流行”音樂變成專指從電子樂器擴大音量的音樂形式,搖滾樂轉化而來的經常變換風格的音樂。從歷史觀點看,通俗音樂指任何廣大受大眾歡迎的非民間音樂,可包括中世紀遊方藝人和吟遊詩人所唱的歌曲,也包括那些原只為少數上流社會人士所作但後來廣為流傳的精緻藝術音樂。產業革命以後,真正的民間音樂大都已告消失,維多利亞時期和20世紀早期的通俗音樂指歌舞廳和歌舞雜耍表演的音樂,這些後來又被舞台音樂劇的歌曲所取代。過去一百年間,西方通俗音樂以美國通俗音樂的發展為主,特別是美國黑人音樂,美國黑人把非洲民間音樂與節奏融入20世紀最重要的新樂風爵士樂中。
搖擺樂風
30年代晚期,大型樂團的搖擺樂風支配了圈套的唱片市場。40年代,樂團歌唱家因發展出輕哼唱法而引起注意。同時,美國黑人特有的音樂布魯斯也在改變中;南方黑人歌手到北方的工業城市找工作,因而他們的音樂轉變成風格較粗厲的都市布魯斯或節奏布魯斯。40年代,崛起於芝加哥的布魯斯樂團使用擴音電吉他,並且經常配以低音電吉他和鼓,這些樂器後來被許多搖滾樂團採用。
白人鄉村
與這些黑人樂風同時發展出來的白人鄉村音樂,是一種舞曲兼帶敘事的風俗,部分取自歐洲白人移民的盎格魯-凱爾特民謠。鄉村音樂有時受黑人爵士風的影響,50年代鄉村歌手將他們的音樂與黑人的節奏布魯斯結合,創出了“鄉村搖滾”。搖滾樂興起於50年代,他們將都市布魯斯緩慢有力的節奏與憂鬱的唱法,改變為較快的節拍和具濃厚情感的曲調。60年代變為更複雜的搖滾樂形式,風格多樣,有溫柔的和聲歌曲(抒情搖滾)、以及受福音靈歌影響的通俗黑人民謠(靈魂歌曲)。英國搖滾樂在60年代漸具影響力,獨唱變為四人或五人的流行樂團演出。起初,這些樂團模仿黑人的節奏與布魯斯樂風,但後來便發展出他們自己更具實驗性的樂風,這種新樂風在美國也大受歡迎。60年代與70年代搖滾樂逐漸獲得知識界的肯定和尊重,部分可歸功於當時最有影響的甲殼蟲樂隊。
大眾戲劇
大眾戲劇一詞指各種傳統的現場表演,如歌舞廳表演、歌舞雜耍、低級歌舞表演、輕鬆歌舞劇、時事諷刺劇、馬戲、音樂喜劇及歌舞表演等,它與正規的、高層次的藝術性戲劇不同。大眾戲劇中的歌手、舞者、喜劇演員、小丑、木偶戲表演者、特技演員、雜技演員、魔術師及腹語表演者為組成“演藝事業”的大部分成員。音樂、動作及幽默向來都是大眾戲劇運用的是性愛、誇張的動作或雜技。英國傳統的歌舞廳表演實質上與歌舞雜耍一樣,前者源於工人階級的啤酒館,但後來變成社會各階層的標準娛樂。至於時事諷刺劇和歌舞雜耍表演,一秀是表演各種不同的短節目,有傷感歌曲與愛國歌曲的演唱及舞蹈、單人滑稽、魔術、特技、雜耍等演出。幽默可以將事實扭曲,較粗俗的表現在笑鬧中,或在單人相聲中作刻薄譏諷的表現。幽默引起的哄堂大笑是一切戲劇追求的效果。最偉大的劇作家則能把笑與淚都融入他們對人生的詮釋中。有時,通俗表演者設法表現意義較廣的詮釋,以致溝通了大眾戲劇與精緻藝術。卓別林與基頓便是傑出的代表。無論是在輝煌音樂廳里,用大型管弦樂團演奏,或是在擁擠酒吧里,以單獨的直立式鋼琴演奏,音樂向來是大眾戲劇中極受重視的一種溝通方式,它不僅加強疑惑的懸念,也使表演者與觀眾同處於一個不要求現實而相互溝通的環境中。音樂喜劇自多種不同音樂、戲劇與舞蹈風格衍生出來,可上溯到用簡單的民謠來加強敘事性的伊莉莎白時代的劇作家,還通過維也納的輕歌劇及英國吉爾伯特與沙利文的喜歌劇。這些劇型到20世紀,在通俗百老匯歌舞劇不斷推出之際,再度在美國興盛,自然它們有了些美國化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