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社會

大眾社會

大眾社會(mass society)也稱“民眾社會”。是社會學家卡爾·曼海姆(Karlmannheim)於1935年就當時德國的社會狀況,在荷蘭出版的《變革時期的人們與社會》一書中提出的。大眾社會是在大眾媒介和大眾文化作用下形成的民眾性的社會。社會大眾對國家政治大規模參與之後逐漸失卻了熱情,使政治趨向於保守化;大量生產、大量宣傳、大量販賣導致大眾的大量消費高潮;社會通俗文化的普遍流行和文化評價的劃一化傾向,一方面導致社會大眾文化對社會精神生活的全面占領,另一方面也使得相當部分的社會成員在流行的壓力下成為流行文化被動的接受者。大眾社會(mass society)本真意義,原指“烏合之眾”的社會。

概述

大眾社會是在大眾媒介和大眾文化作用下形成的民眾性的社會。

由來

大眾社會(mass society)也稱“民眾社會”。是社會學家卡爾·曼海姆(Karlmannheim)於1935年就當時德國的社會狀況,在荷蘭出版的《變革時期的人們與社會》一書中提出的。他提出這種概念的目的,是想向歐洲乃至全世界提出警告——被資本主義企業所大量僱傭的各類勞動者,完成工作、勞動後在回家以後的餘暇時間內,就轉變成了社會大眾。這些擁有選舉權的“大眾”們,似乎更熱衷於關心收入所得的增加,更熱衷於參加社會消費,更熱衷於出沒大眾娛樂場所,對政治卻越來越表現出冷漠傾向。這種狀況將有利於法西斯政權上台,進而為法西斯權力所操縱,成為法西斯權力的盲從者。曼海姆的這一研究,揭示了納粹德國的社會背景,與當時德國和義大利的社會政治狀態是相吻合的。研究者以為三K黨在美國盛行時,美國社會也是這樣的大眾社會。

日本在日俄戰爭以後到法西斯體製成立(1905~1936年)亦屬於這種類型,但是其某些特徵不如德國、義大利那樣典型,屬於接近狀態之中。

然而,必須指出的是,這種社會畢竟沒有形成為社會發展史上的恆久現象,它短暫地結束了。它所存在的空間也並不廣泛。此外,這種社會是否必然會導致非民主政權的成立,也值得懷疑。由此,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美國興盛的大眾社會理論,惟接受了曼海姆大眾社會理論中有關此類社會的諸種特徵的闡述,社會學者D·里·斯曼和C·W·米爾茲等人系統地提出了大眾社會的理論。社會大眾對國家政治大規模參與之後逐漸失卻了熱情,使政治趨向於保守化;大量生產、大量宣傳、大量販賣導致大眾的大量消費高潮;社會通俗文化的普遍流行和文化評價的劃一化傾向,一方面導致社會大眾文化對社會精神生活的全面占領,另一方面也使得相當部分的社會成員在流行的壓力下成為流行文化被動的接受者。

特徵

組織鬆散;成員之間缺少直接接觸;人員流動頻繁,不受團體力量的約束;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傳遞彼此之間的信息。

大眾社會(mass society)本真意義,原指“烏合之眾”的社會。所謂烏合之眾,是說生活在法理社會中的芸芸眾生互不相干,成分複雜,他們之間不存在親情的紐帶,只有法律的關係,每個人都以完全獨立的個人身份投身社會,因此在心理上都陷入孤苦伶仃、無依無靠的狀態中。有人又把這各烏合之眾稱為“孤獨的群體”。也就是說,在大眾社會中儘管有群體網路,但人們的內心深處卻是彼此隔絕、十分孤獨的。用李金銓的話來說“這是‘比鄰若天涯’的世界,不是‘天涯若比鄰’的世界”。今天人們叫慣“大眾傳播”、“大眾媒介”以為它們從來都是在面向大眾社會這層意思上使用,殊不知其中的大眾(mass)實際上導源於大眾社會所指的那個烏合之眾(mass),即那個孤獨的群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