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學名:大熊貓 拉丁學名: Panda 別稱: 竹熊,銀狗,洞尕,杜洞尕,執夷,貊,猛豹,猛氏獸,食鐵獸 二名法: Ailuiopodidae melanoleuca 界: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 哺乳綱(Mammals) 目: 食肉目(Carnivora) | 亞目: 犬型亞目(Caniformia) 科: 熊科(Ursidae) 亞科:熊貓亞科(Ailuropodinae) 屬: 大熊貓屬 種:大熊貓 分布區域: 中國四川、陝西和甘肅等地。 性情:溫順 體徵:肥碩似熊,頭圓尾短,黑白相間 保護級別: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
起源進化
起源分布大熊貓的祖先是始熊貓(Ailuaractos lufengensis),大熊貓的學名其實叫“貓熊”,意即“像貓的熊”。
始熊貓的主支則在中國的中部和南部繼續演化,其中一種在距今約300萬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現,體形比現在的熊貓小,從牙齒推斷它已進化成為兼食竹類的雜食獸,卵生熊類,此後這一主支向亞熱帶擴展,分布廣泛,在華北、西北、華東、西南、華南以至越南和緬甸北部都發現了化石。在這一過程中,大熊貓適應了亞熱帶竹林生活,體型逐漸增大,依賴竹子為生。在距今50-70萬大熊貓(14張)
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貓的鼎盛時期。現在的大熊貓的臼齒髮達,爪子除了五趾外還有一個“拇指”。這個“拇指”其實是一節腕骨特化形成,學名叫做“橈側籽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秦嶺大熊貓已被認定為是大熊貓的一個亞種。
化石顯示,大熊貓祖先出現在2~3百萬年前的洪積紀早期。距今幾十萬年前是大熊貓的極盛時期,它屬於劍齒象古生物群,大熊貓的棲息地曾覆蓋了中國東部和南部的大部 分地區,北達北京,南至緬甸南部和越南北部(夏勒,1993年)。化石通常在海拔500~700米的溫帶或亞熱帶森林發現。後來同期的動物相繼滅絕,大熊貓卻孑遺至今,並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徵,所以,有很多科學價值,因而被譽為“活化石”,中國把它譽為“國寶”。如今大熊貓分布範圍已十分狹窄,僅限於中國的秦嶺南坡、岷山、邛崍山、大小相嶺和涼山局部地區。大熊貓棲息地的巨大變化近代才發生。近幾百年中國人口激增和占用土地,很多棲息地消失了。以前,大熊貓曾經生活在低山河谷,現在已經成了居民點。大熊貓只能生活在竹子可以生長的海拔1200~3400米之間。目前,我國政府已採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以便更好地保護這一瀕臨滅絕的活化石。大熊貓的存亡,早已為世人所關注。今後為保護和繁殖大熊貓,還需要繼續尋找別的熊貓,給熊貓一個良好的生活條件。並每天餵它吃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