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一號”中 哈工程的貢獻!
“大洋一號”船增改裝工程前期論證研究項目評審會和
第二次船改專家組會議在滬召開
2000年6月9-14日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組織召開了“大洋一號”船增改裝工程前期論證研究項目評審會和第二次船改專家組會議。參加評審會的有來自11個單位的17名專家和代表。會議分別對701所編寫的《“大洋一號”海洋科學調查船增改裝技術要求書》、哈爾濱工程大學完成的《“大洋一號”船增改裝動力定位系統技術方案及可行性研究報告》和708所提出的《“大洋一號”船尾部起吊設備增改裝技術方案論證》進行了評審和評議;“大洋一號”船增改裝技術專家組第二次會議,在《評審會》的基礎上,對下一步船改工作進行了討論並提出了建議。
為更好地完成我國大洋資源調查任務,“大洋一號”於2002年12月完成了近1年的現代化改裝。新增的動力定位系統、網路系統以及先進的深海調查設備和系統化的實驗室布局,使其調查能力大為增強,已進入國際先進科學考察船行列。
走進“大洋一號”,猶如進入了一座迷宮。多波束和淺剖實驗室、重力和ADCP實驗室、磁力實驗室、地震實驗室、綜合電子實驗室、地質實驗室、生物基因實驗室、深拖和超短基線實驗室……船上共有10多個實驗室,分布在三、四層船艙。
“大洋一號”環球遠航,正逢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600年前,我國偉大的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600年後的今天,‘大洋一號’首次環球考察任務,將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法律框架下,探索海洋奧秘,開發海洋資源,以實際行動為人類和平利用海洋做出中國人民的貢獻.
此次大洋環球考察總里程大約6萬公里,有6個作業區,將進行地質、地球物理、地球化學、水文、生物等方面的綜合考察。前兩個作業區分別為西太平洋和中太平洋海山區;第三個作業區是東北太平洋上我國的多金屬結核勘探契約區;第四個作業區是東太平洋海底隆起地區的熱液活動區;第五個作業區在中、南大西洋洋中脊海底熱液活動區;第六個作業區在西南印度洋洋中脊及“三聯點”附近的海底熱液活動區。考察中途將在密克羅尼西亞、墨西哥、南非、新加坡停靠,補給油、水、蔬菜等必需品,作短暫休整,最後從新加坡回國。
我國首次環球大洋科考預期將取得四大成果:一是獲取三大洋目標區海底熱液口附近的硫化物、岩石、沉積物以及生物和其他實物樣品;二是初步考察某些海底區域內的熱液硫化物的資源分布狀況;三是推動大洋科學研究的發展:通過地質、化學、生物等多學科交叉手段,獲取熱液噴口的礦物成分、流體化學性質及生物組成等相關一手資料,從而更好地認識熱液形成的地質過程及熱液噴口礦物、化學及生物相互之間的作用機制等,特別是通過對深海熱液噴口附近極端環境生物的調查研究,有望尋找到新的生物基因資源。
船上共有72個成員,其中42個是考察隊員,在不同的航段根據任務需要還將進行替換。參與考察的人員來自國內海洋科學研究的各個學科,老中青三結合,在部分航段還將吸收國外科學家參與考察。
2005年4月2日“大洋一號”科學考察船從青島起航,開始執行我國首次橫跨三大洋的科學考察任務。此次大洋考察將橫跨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又叫環球航次,總航程約6萬公里,總耗時300天,預計2006年1月返回青島。
大洋號上配備了很多先進設備,這次雖然是海底勘探,但一個人也不用下水,人在船上就能操控水下的工作,這次科考可以勘探的最深區域達5000多米。
船上剛剛裝好了衛星通訊無線上網設備,上網已經沒有問題,船上還配有多種體育娛樂設施。
深海可視採樣系統可以實時將海底微地形地貌圖像傳到科學考察船上,猶如有了千里眼,可以在海底“走馬觀花”,並可根據需要隨時抓取海底表面上的礦物樣品和保真採集海底水樣。
深海淺層岩芯取樣鑽機不僅可以對海底一覽無遺,還可以在深海底比較堅硬的岩石上鑽取岩芯,岩芯直徑60毫米,岩芯長度可達500毫米,同時具有自動調平功能,可以在坡度30度以下深海海底工作。
測深側掃聲吶具有“海洋順風耳”功能,可以監聽海洋中所有異常的聲音,並可利用聲波回聲定位得到海域海底地形地貌的電子地圖。
這次科考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對於海底熱液及其周圍特殊生命現象的研究。海底熱液的研究是目前國際深海研究最大的熱點和焦點。它指的是從海底火山口噴涌而出的黑色熱液,能直立向上形成約3至4層樓高的“黑煙囪”。在400攝氏度和幾百個大氣壓的海底火山口附近,存在著不計其數的耐高溫、耐高壓、耐毒能力極強的微生物。
這次環球大洋科考,我國科學家計畫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的5個已知存在海底熱液現象的區域進行深海探測,採集熱流煙囪周邊的硫化物、水體、近海沉積物等樣品,對其礦物組成、金屬元素含量高低、周邊生態現象等進行綜合研究。
2006年1月22日上午,在海上漂泊了近300天的“大洋一號”環球考察船在勝利完成我國首次環球科考任務後返回青島港。上午10時,國家海洋局將在青島港舉行隆重的歡迎儀式,中央電視台現場直播。
去年4月2日,“大洋一號”從青島啟航,經過6個航段的航行,東出太平洋,途經巴拿馬運河、好望角、馬六甲海峽,橫跨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總行程約10萬公里,圓滿完成了所有的調查任務。 2006年1月21日,“大洋一號”拋錨於錨地,順利通過了中國大洋協會專家組的成果驗收。
中國大洋協會總工程師、“大洋一號”首席科學家郭世勤表示,本次科考制定的3個目標全面完成,表明中國的海洋科學考察衝出中國海,走向全世界,中國的遠洋調查能力和水平正向西方海洋大國靠攏。
優秀團隊 30名船員42名科研人員
“大洋一號”本次考察一共配備了包括船長陸會勝、政委張寶明在內的30名船員,清一色男性。黃船長和他們是熟知的戰友,黃船長說:他們是一支優秀的隊伍。船上還有承擔科學考察任務的42名科研人員,其中包括2名女科學家。
黃船長說,本次考察時間長達300天,最長的跨越太平洋的無靠港航行將達42天,“條件艱苦會超過往次”。他認為最艱苦的有三個方面:一是生活枯燥。二是“大洋一號”正常儲備的蔬菜等新鮮供給只能持續15天,超過這個期限,只能靠土豆、洋蔥、海帶等無需保鮮的食物支持。另外就是海上惡劣天氣的考驗。但黃船長相信他們一定能克服這些困難。
一流設備 我國自主研發的設備扮演主角
記者同時了解到,“十五”期間,中國大洋協會自行研發並與國家“863”計畫共同合作資助了一些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深海技術裝備開發項目,部分裝備將運用到這次環球航行中,並在考察中扮演主角。
“大洋一號”配備的自主研發設備:現代化船舶網路系統,6000米深拖光學系統,4000米測深側掃聲學深拖系統,3000米淺地層岩芯鑽機,3000米電視抓鬥,3000米海底攝像連續觀測系統,船載深海嗜壓微生物連續培養系統以及多種我國自主研發的深海取樣設備如多管、箱式、拖網等。
主要參數
長度 | 104.5米 |
寬度 | 16.0米 |
吃水 | 5.60米 |
排水量 | 5600噸 |
全速 | 16節 |
巡航速度 | 12節 |
續航力 | |
定員 | 75人 (船員25人, 調查人員50人) |